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生命的本質,一切一切的本質追溯到它的無常,能夠追溯到它的變遷,我開始對釋迦牟尼佛發生興趣。我說我那一點苦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苦,那簡直是九牛一毛,大海當中的一滴水,根本不起眼。你所覺察到的那一種苦,是什麼苦?也許不算什麼苦。你看釋迦牟尼佛給你揭示的那種苦那麼豐富,那麼本質,而釋迦牟尼佛居然還是一個王子。你說我就是一個平頭老百姓嘛,要錢沒有錢,有啥沒有啥,我才感覺到苦。釋迦牟尼佛是個王子,富有四海,居然還能感受到苦。哦,給人一種非常地震撼。

  然後他給你說,這種苦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你造惡業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些煩惱惡業就是原因,受苦就是結果。他給你揭示這種苦,不是叫你去憂郁,不是叫你去唉聲歎氣,也不是叫你去感歎,栽入那種苦海裏面。他是給你指出,你可以改變這個苦。苦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我們完全扭轉它,他把這種希望之道給你指出來。他給你說,死並不是一種解決方法,你死了以後那是斷滅。那是不是斷滅呢?你這一輩子沒有解決的問題,下一輩子接著解決這些問題。哦喲!死也不敢死了。死了以後罪業更深重。死了以後問題沒有解決,下一輩子的問題更深重,你還得再受二遭罪,再受兩遍苦,也許叁遍四遍。這無盡的苦海,你還要深入進去。

  死也不敢死了。咋辦呢?只有斷煩惱這一條路,不二法門。那時候對不二法門自己覺得無可奈何,修行也覺得無可奈何,逼迫的。最後看魯迅先生的書,說這一條路你反正都要走,何必搞得淒風慘雨呢,爲什麼你不能搞得轟轟烈烈,爲什麼你不能搞得興高采烈,全身心歡喜去做呢?必須要得去做,必須要得去面對。但是,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選擇多種情懷,並不是淒風慘雨一條修行的路。要把修行變得非常享受,這也是完全可以的。想想也對,既然非得要修行,爲什麼不能歡歡喜喜地修行?我們今天就是搞得非常無奈,非常痛苦。“哎呀,修行就是這麼艱難,不修行又解脫不了,修行又這麼痛苦。”迫不得已自己在那兒做。于是做得非常苦,“修行呀,修苦行呀,迫不得已呀。”當你的內心只要認爲它苦,你就很難投入。人家修苦行的,真正修苦行的他不覺其苦,他能深入,他能歡喜,他能得到法喜。我們今天很多人在那裏可憐和尚,“你又不吃肉,你又不結婚,你又不玩世俗五欲,我可憐你呀。”

  同樣的,我們今天不修苦行的,他會可憐那些修苦行的。你看我們今天好不容易生活好一點了,吃好一點嘛,修行我們要修中道之行嘛,修中庸之行嘛,搞得那麼偏激。我們會可憐他。但是他們真正修苦行的,真正依戒修行的,他們才會可憐你。人家知道其中的方便,人家得到法喜。他就這樣。我們今天受菩薩戒應該怎麼去受呢?就是要你歡喜,你才能接納嘛。對不對?你不歡喜你怎麼接納嘛。

  今天,我們就是怎麼把戒接納到我們心地裏面。你歡不歡喜?你抵不抵觸?要把我們自己抵觸受戒的心,要改變。我記得我們受戒的時候,非常搞笑。有一個戒兄,他跟我在同一個寺廟。然後,剛好在同一壇裏面,就在這老殿裏面,就是在藏經樓這個地方。那時戒堂在這個裏面,那時是一個老殿沒有翻修,現在翻修過了。上面戒和尚在問:“這條戒你能持嗎?”“能持。”說到一條戒的時候,“這條戒我沒答應過,”他沒答應。那我說:“你沒答應,你咋叫受具足戒呢?這不具足了嗎?”他下來他說:“臺上戒和尚問這條戒的時候,我沒回答。”就他內心,他有挑撿。這條戒我是能受的那就我受,這條戒我看起來有點艱難那就不受。他有偷心。他說反正這一壇,那時我們這一壇不是叁個人,一壇八、九個人。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在其中不回答的話,戒和尚還是聽不到的,還有其它那麼多戒兄在回答,能持。”他說:“這條戒我不能持。”多少年以後還在笑話他,我說你這個家夥不叫具足戒。你偷心不死,你這條戒還沒受,沒有受具足,你還有欠缺。就說你的內心,它有抵觸。對不對?你怎麼接納戒呢?那很多受戒的,他就怕。你沒有理解它的功德,沒有理解它的好處,沒有把那種真正的叁皈依建立起來。

  所以說我們受菩薩戒,第一就是皈依心。什麼叫皈依呀?皈是回歸,依是依靠,這一輩子我們不依靠煩惱去解脫煩惱,是依靠覺悟解脫煩惱。我們不依靠無明去解脫煩惱,因爲無明只有增長煩惱。所以說我們皈依佛以後求的是這種自覺,而皈依佛不僅僅是外面的佛像。那種佛像是昭示我們內心的,而這種佛是我們自心之佛,也就是自心那種明明覺照的佛性。

  人人都有明明覺照的性。那是什麼?那就是自性佛寶。而這種佛寶就是落實在我們自己自我關照當中。它講道理還講的更少,主要是你關照自我。怎麼關照呢?比如說,沒有關照的人,那個自心是一片黑暗;有關照的人,就相當于點一盞明燈。然後有一盞明燈了以後,一個講堂裏面有什麼東西放在那裏他清清楚楚。我們自心有關照了以後,我們自心有沒有起念頭,是什麼念頭,是善的念頭,是惡的念頭,這個念頭是弱呢還是比較強呢,他又是怎麼變化的,這個關照要有。

  我們最初修行就是修這個關照。我們今天,把這種關照看作是南傳佛教的專利品。好像我們大乘佛教不修這個,這個就是一個缺欠。南傳佛教,上座部的佛教那是基本乘,就是你學小乘也好,學大乘也好,學密乘也好,就是必須要把這個關照學得起,那就是自覺的功夫。當你有了自覺的功夫以後,你關照世間上的苦,關照這個苦的原因,那種苦集滅道,那種佛所說的道理。那裏是佛說的,那是本身這個世間就存在這種真理。凡是有自覺功夫的,你觀察到一定程度,你發覺苦集滅道不是佛說的,苦集滅道是現實世間當中存在的。你觀察到一定時候,你都能夠覺察到這種道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種道理,經過你的覺照,經過你的關照,你會體驗到,它真真實實存在。這個時候你才知道,佛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不妄語者。于是你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說不過無非是他發現真理而已,那個道理那就清晰了。不用跟你講多少,只要你有這種自覺功夫,這種道理你就會覺察到。你覺察到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一樣的,那時候你對佛那個信心才真的能夠長起來。“哎呀,釋迦牟尼佛太偉大了,這樣的真理他居然能夠覺察到。”你看看,他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我們也能覺察到,我今天真的覺察到了。通過這種自覺功夫來完成的,就像我們今天說阿彌陀佛。阿彌陀是什麼?我們通過語言文字來講,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福德智慧,無量的我們一切願望,一切善心,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都具足了。我們說它叫無量福德莊嚴,無量智慧莊嚴。

  我們說福德智慧轉化爲我們老百姓所說的話,就是我們無盡的善心期望。你的一切願望,世出世間的願望,在一句萬德名號中都總括無余。無量的陽光屬不屬于阿彌陀佛呀?屬于。當我們在曬太陽的時候,你曬的是太陽,但是我們曬的是阿彌陀佛無量光明。在滴滴嗒嗒的時間當中,我感覺的是無常遷變,但是念佛的人感受到的是什麼?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命。春花秋月你感受到是外面的風景,念佛人感受到是什麼?自性的風光。包括我們現在所走的路、大地,你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但是我們念佛人感受到的是什麼?那就是阿彌陀佛的無盡的慈悲和善巧方便。情與無情,都是阿彌陀佛無量的福德光明成就的;點點滴滴,無非不過是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于是,甚至你呼吸的空氣都是阿彌陀佛的無量的神通方便。于是,你整個人和阿彌陀佛沒什麼區別。有什麼區別?自性是爲阿彌陀佛的時候,自性就是阿彌陀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成佛。哎,你發現佛那裏會遠離我們而去,佛隨時隨地和我的生命是溶爲一起,和我的血液是溶爲一起的。

  包括我們的業障。業障不是業障,而是阿彌陀佛無量無邊鍛煉我們自己的作業,就是教課給你布置下的作業。布置下以後,你就要用一句阿彌陀佛萬德名號就把這些業障溶化了,把這個作業圓滿交上來。于是,你念佛能夠隨處皆應。那種感受自心是非常歡喜的,非常自在的。同樣的,我們把戒能夠像一句阿彌陀佛一樣接納到自己的心裏面,能夠住下來,于是一戒一切戒,無有不是戒法,萬法都歸于戒。你就發現戒無處不在,你很歡喜,你很自在,你很圓融。在這種過程當中下,你會發覺你的心隨時隨地不離于戒。你很歡喜,你很接納,你不接納它也是這樣,你不如歡歡喜喜地接納。

  當這樣的時候,我們整個身心世界都依戒法而安住,整個戒就變成我們的身心性命。于是你的皈依心,你的安身立命它就找到了立足點。由這種覺照,知道一切因果法理不離于自性,知道這一切善惡根本不離于自性,知道這些應用之妙在乎一心。于是一切苦樂,無非不是自心的造作自心的映現。沒有別樣。山河大地無非自性,諸佛衆生無非衆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呀!心能造作,心能分別,心能映現。但是整個不離自心,整個一大法界就是心的真如藏。

  這個時間,而我們能夠對這種法,能夠發起一種真實不虛的皈依心。以這種覺照來生起一種皈依心,以這種覺昭來生起一種智慧,以這種覺昭來認識這一種因果法性無處不在,來認識一種戒無處不在。而這種戒一旦認識了以後,那就是有所不爲而有所爲,由空性而體現出一切因果性。空不離因果,因果不離空。一切因果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同的條件,不同的造作就能顯現不同的因果,而這一切都是由于我們自心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一種功能。

  你看你那個心就像孫悟空一樣,一會兒變成小孩臉,一會兒變成大人臉,一會兒變成女人的低聲低氣,一會兒又變成男人的陽剛之氣。那個心,就像一個演員一樣,一會兒是一會兒非,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一會哭一會笑,千面人生都是由這個心組建的。今天誰不具備這樣的功能?誰都具備有這樣的功能。叫你笑一笑。你會笑嗎?…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