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生命的本质,一切一切的本质追溯到它的无常,能够追溯到它的变迁,我开始对释迦牟尼佛发生兴趣。我说我那一点苦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苦,那简直是九牛一毛,大海当中的一滴水,根本不起眼。你所觉察到的那一种苦,是什么苦?也许不算什么苦。你看释迦牟尼佛给你揭示的那种苦那么丰富,那么本质,而释迦牟尼佛居然还是一个王子。你说我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嘛,要钱没有钱,有啥没有啥,我才感觉到苦。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富有四海,居然还能感受到苦。哦,给人一种非常地震撼。

  然后他给你说,这种苦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你造恶业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些烦恼恶业就是原因,受苦就是结果。他给你揭示这种苦,不是叫你去忧郁,不是叫你去唉声叹气,也不是叫你去感叹,栽入那种苦海里面。他是给你指出,你可以改变这个苦。苦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我们完全扭转它,他把这种希望之道给你指出来。他给你说,死并不是一种解决方法,你死了以后那是断灭。那是不是断灭呢?你这一辈子没有解决的问题,下一辈子接着解决这些问题。哦哟!死也不敢死了。死了以后罪业更深重。死了以后问题没有解决,下一辈子的问题更深重,你还得再受二遭罪,再受两遍苦,也许三遍四遍。这无尽的苦海,你还要深入进去。

  死也不敢死了。咋办呢?只有断烦恼这一条路,不二法门。那时候对不二法门自己觉得无可奈何,修行也觉得无可奈何,逼迫的。最后看鲁迅先生的书,说这一条路你反正都要走,何必搞得凄风惨雨呢,为什么你不能搞得轰轰烈烈,为什么你不能搞得兴高采烈,全身心欢喜去做呢?必须要得去做,必须要得去面对。但是,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选择多种情怀,并不是凄风惨雨一条修行的路。要把修行变得非常享受,这也是完全可以的。想想也对,既然非得要修行,为什么不能欢欢喜喜地修行?我们今天就是搞得非常无奈,非常痛苦。“哎呀,修行就是这么艰难,不修行又解脱不了,修行又这么痛苦。”迫不得已自己在那儿做。于是做得非常苦,“修行呀,修苦行呀,迫不得已呀。”当你的内心只要认为它苦,你就很难投入。人家修苦行的,真正修苦行的他不觉其苦,他能深入,他能欢喜,他能得到法喜。我们今天很多人在那里可怜和尚,“你又不吃肉,你又不结婚,你又不玩世俗五欲,我可怜你呀。”

  同样的,我们今天不修苦行的,他会可怜那些修苦行的。你看我们今天好不容易生活好一点了,吃好一点嘛,修行我们要修中道之行嘛,修中庸之行嘛,搞得那么偏激。我们会可怜他。但是他们真正修苦行的,真正依戒修行的,他们才会可怜你。人家知道其中的方便,人家得到法喜。他就这样。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应该怎么去受呢?就是要你欢喜,你才能接纳嘛。对不对?你不欢喜你怎么接纳嘛。

  今天,我们就是怎么把戒接纳到我们心地里面。你欢不欢喜?你抵不抵触?要把我们自己抵触受戒的心,要改变。我记得我们受戒的时候,非常搞笑。有一个戒兄,他跟我在同一个寺庙。然后,刚好在同一坛里面,就在这老殿里面,就是在藏经楼这个地方。那时戒堂在这个里面,那时是一个老殿没有翻修,现在翻修过了。上面戒和尚在问:“这条戒你能持吗?”“能持。”说到一条戒的时候,“这条戒我没答应过,”他没答应。那我说:“你没答应,你咋叫受具足戒呢?这不具足了吗?”他下来他说:“台上戒和尚问这条戒的时候,我没回答。”就他内心,他有挑捡。这条戒我是能受的那就我受,这条戒我看起来有点艰难那就不受。他有偷心。他说反正这一坛,那时我们这一坛不是三个人,一坛八、九个人。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在其中不回答的话,戒和尚还是听不到的,还有其它那么多戒兄在回答,能持。”他说:“这条戒我不能持。”多少年以后还在笑话他,我说你这个家伙不叫具足戒。你偷心不死,你这条戒还没受,没有受具足,你还有欠缺。就说你的内心,它有抵触。对不对?你怎么接纳戒呢?那很多受戒的,他就怕。你没有理解它的功德,没有理解它的好处,没有把那种真正的三皈依建立起来。

  所以说我们受菩萨戒,第一就是皈依心。什么叫皈依呀?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这一辈子我们不依靠烦恼去解脱烦恼,是依靠觉悟解脱烦恼。我们不依靠无明去解脱烦恼,因为无明只有增长烦恼。所以说我们皈依佛以后求的是这种自觉,而皈依佛不仅仅是外面的佛像。那种佛像是昭示我们内心的,而这种佛是我们自心之佛,也就是自心那种明明觉照的佛性。

  人人都有明明觉照的性。那是什么?那就是自性佛宝。而这种佛宝就是落实在我们自己自我关照当中。它讲道理还讲的更少,主要是你关照自我。怎么关照呢?比如说,没有关照的人,那个自心是一片黑暗;有关照的人,就相当于点一盏明灯。然后有一盏明灯了以后,一个讲堂里面有什么东西放在那里他清清楚楚。我们自心有关照了以后,我们自心有没有起念头,是什么念头,是善的念头,是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弱呢还是比较强呢,他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关照要有。

  我们最初修行就是修这个关照。我们今天,把这种关照看作是南传佛教的专利品。好像我们大乘佛教不修这个,这个就是一个缺欠。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佛教那是基本乘,就是你学小乘也好,学大乘也好,学密乘也好,就是必须要把这个关照学得起,那就是自觉的功夫。当你有了自觉的功夫以后,你关照世间上的苦,关照这个苦的原因,那种苦集灭道,那种佛所说的道理。那里是佛说的,那是本身这个世间就存在这种真理。凡是有自觉功夫的,你观察到一定程度,你发觉苦集灭道不是佛说的,苦集灭道是现实世间当中存在的。你观察到一定时候,你都能够觉察到这种道理。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种道理,经过你的觉照,经过你的关照,你会体验到,它真真实实存在。这个时候你才知道,佛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于是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不过无非是他发现真理而已,那个道理那就清晰了。不用跟你讲多少,只要你有这种自觉功夫,这种道理你就会觉察到。你觉察到的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一样的,那时候你对佛那个信心才真的能够长起来。“哎呀,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这样的真理他居然能够觉察到。”你看看,他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我们也能觉察到,我今天真的觉察到了。通过这种自觉功夫来完成的,就像我们今天说阿弥陀佛。阿弥陀是什么?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讲,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福德智慧,无量的我们一切愿望,一切善心,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都具足了。我们说它叫无量福德庄严,无量智慧庄严。

  我们说福德智慧转化为我们老百姓所说的话,就是我们无尽的善心期望。你的一切愿望,世出世间的愿望,在一句万德名号中都总括无余。无量的阳光属不属于阿弥陀佛呀?属于。当我们在晒太阳的时候,你晒的是太阳,但是我们晒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明。在滴滴嗒嗒的时间当中,我感觉的是无常迁变,但是念佛的人感受到的是什么?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命。春花秋月你感受到是外面的风景,念佛人感受到是什么?自性的风光。包括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大地,你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但是我们念佛人感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无尽的慈悲和善巧方便。情与无情,都是阿弥陀佛无量的福德光明成就的;点点滴滴,无非不过是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于是,甚至你呼吸的空气都是阿弥陀佛的无量的神通方便。于是,你整个人和阿弥陀佛没什么区别。有什么区别?自性是为阿弥陀佛的时候,自性就是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成佛。哎,你发现佛那里会远离我们而去,佛随时随地和我的生命是溶为一起,和我的血液是溶为一起的。

  包括我们的业障。业障不是业障,而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锻炼我们自己的作业,就是教课给你布置下的作业。布置下以后,你就要用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名号就把这些业障溶化了,把这个作业圆满交上来。于是,你念佛能够随处皆应。那种感受自心是非常欢喜的,非常自在的。同样的,我们把戒能够像一句阿弥陀佛一样接纳到自己的心里面,能够住下来,于是一戒一切戒,无有不是戒法,万法都归于戒。你就发现戒无处不在,你很欢喜,你很自在,你很圆融。在这种过程当中下,你会发觉你的心随时随地不离于戒。你很欢喜,你很接纳,你不接纳它也是这样,你不如欢欢喜喜地接纳。

  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整个身心世界都依戒法而安住,整个戒就变成我们的身心性命。于是你的皈依心,你的安身立命它就找到了立足点。由这种觉照,知道一切因果法理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一切善恶根本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些应用之妙在乎一心。于是一切苦乐,无非不是自心的造作自心的映现。没有别样。山河大地无非自性,诸佛众生无非众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呀!心能造作,心能分别,心能映现。但是整个不离自心,整个一大法界就是心的真如藏。

  这个时间,而我们能够对这种法,能够发起一种真实不虚的皈依心。以这种觉照来生起一种皈依心,以这种觉昭来生起一种智慧,以这种觉昭来认识这一种因果法性无处不在,来认识一种戒无处不在。而这种戒一旦认识了以后,那就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由空性而体现出一切因果性。空不离因果,因果不离空。一切因果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造作就能显现不同的因果,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自心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功能。

  你看你那个心就像孙悟空一样,一会儿变成小孩脸,一会儿变成大人脸,一会儿变成女人的低声低气,一会儿又变成男人的阳刚之气。那个心,就像一个演员一样,一会儿是一会儿非,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哭一会笑,千面人生都是由这个心组建的。今天谁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谁都具备有这样的功能。叫你笑一笑。你会笑吗?…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