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顺着自己的妄想这样想来那样想,顺着自己的虚妄心那是为他人作嫁,一辈子就没有什么意思。

  (五)菩萨戒的来源

  今天我们进一步讲菩萨戒的来源。菩萨戒的来源,昨天我们说了,它分为三类。一类,以《璎珞经》和《梵网经》为一类;二一类,是以《瑜珈师地论》、《地持经》和《善戒经》为一类;三类,以《优婆塞戒经》为一类。分为这三类。那么,在传统的看法上,这梵网经是属于华严部的。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在妙光堂诵出《梵网经》。妙光堂,它是因为佛放光命名妙光堂。它距离佛成道的菩提树三里远。根据《璎珞经》的这些说法缘起,他是在道场树下而说。所以说,这个《梵网经》和《璎珞经》归为一类。这里面为什么要归为一类呢?一是,佛说这两部经地点比较相近;二一个,《梵网经》的内容和《璎珞经》的菩萨戒的内容相同之处也非常多,大凡都是大同小异了。

  那第二类,就是《瑜伽戒》、《地持经》和《善戒经》三种戒本。都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同本异译,就是不同的翻译了。就由于这翻译的人看法不一样,或者说他们所依据的翻译的版本有所差异,所以说有详略轻重一种差异。这一类的菩萨戒,是弥勒菩萨根据佛陀所说的,散在各经当中的,把它集积起来关于菩萨戒律的部分。第三类是《优婆塞戒经》。是由于善生长者求佛问法,而由佛陀亲口宣说,适应这些在家人乃至当时那些外道根器而说的。

  所以说寿延法师认为,在受戒得戒的因缘来说,这一个还是比较难受,比较难得的一种大乘戒。他为什么难受呢?比如说,他在家要受菩萨戒,他需要一种环境,他不仅是一个自我的事情,而且要征求家庭成员的意见。父母的意见呀,夫妻的意见呀,儿女的意见呀。如果没有家庭的同意的话,这个戒还是很难受的。所以说,我们今天传授的这个戒,在四川大多是根据这个《优婆塞戒经》来传授。六重二十八轻,基本上传授的是这种戒。在北方不一定,像我们传应老和尚他传授菩萨戒的话,一般还喜欢依那种《梵网经》。不知道我们东林寺依什么经。《梵网经》,你看看它不一样。有三类,那么这三类菩萨戒,虽然说由佛亲口宣说,由弥勒菩萨亲自编辑,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佛说。为啥呢?弥勒菩萨编辑嘛,那也是由佛说的菩萨戒散在各经当中,他把它积累起来。所以说还是佛说。这是三类菩萨戒。

  (六)菩萨戒经的传译

  下面,我们说一说这种菩萨戒经的一种传译。对于一般的同修,也许说这些只是一种了解。有一种自学能力的,你能够把经找来对比一下学习一下。我们今天不是兴比较学吗?各种版本比较一下,各种内容对比监校一下。哎,你会发现,它相同的很有意思,它就是有差别的也很有意思。那么,这种菩萨戒经,就是凡是宣说菩萨戒的大乘经典,它都称为菩萨戒经。在我们汉传佛教翻译的经典当中,比较受大家重视的菩萨戒本,可以说菩萨戒经有那么六种。

  第一种《梵网经菩萨戒本》,还有《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宣说的菩萨戒,第三种是《瑜伽师地论》里面宣说的菩萨戒本,第四种是《地持经》中的菩萨戒本,第五种是《菩萨善戒经戒本》,第六种就是《优婆塞戒经戒本》。这六种那是很直接、很关键的。其它的你比如说,在各大经论当中散说菩萨戒的还有很多。像《受十善戒经》里面,它宣说了一种十善戒法;在《胜鬘夫人经》中说了十大受;《菩萨内戒经》里面说了一种四十七种菩萨戒。这些都是菩萨戒的流类。在其它的大乘经论当中,都阐述了菩萨的修行法门——六度波罗密。六度波罗密,我们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第二度就是持戒。凡是相关解说六度法门的,都会解说到菩萨依戒而行持的方法。所以,这里面它就能够把这些菩萨律仪给我们阐述出来。凡是你要检索这些菩萨戒的流类,菩萨依戒怎么修行,它的功德又怎么样,你都可以在这些六度波罗密,十度波罗密相关的解说中去认识。所以说这是菩萨戒经的传译,根本的就是六种菩萨戒本。主要是六种。

  其中,《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属于是顿立戒。什么叫顿立戒呢?就是你不一定非得要经过先受皈依、五戒、优婆塞戒然后再受这种戒。那不一定。你可以直接受《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受这种菩萨戒,它可以顿时即入,一下子就可以受这种菩萨戒。你可以单点而受的菩萨戒,那就属于顿立戒。其它的《瑜伽戒本》和《地持戒本》和《善戒经戒本》,它属于渐次戒本。就是你要受这种菩萨戒之前,先要求受三皈依、五戒、七种别解脱戒,然后再来受这种菩萨戒。那就是渐次而来。《优婆塞戒本》,那是偏重为那些在家菩萨所制定的。它也不同《梵网经》的这种种类,也不同于《瑜伽戒本》的种类。这是菩萨戒的六种戒本。大家知道,你要想学习的话,你去找来比对比对那也可以。这是相关大乘菩萨戒,相关知识的一种介绍。

  二、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

  (一)归依心

  第二个大的方面,我们来说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由于这种菩萨戒和一切佛法,它主要的是我们要发心,我们要领受,要和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发生关系。那自己要领纳,你不领纳的话,你不领纳,你不接受,最好的法门对你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我们心里愿不愿意接纳,愿不愿意把这种佛法和我们身心世界完全磨合在一块儿,愿不愿意把这种戒法为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为自己这一辈子的皈依和修行所依。那是我们自觉自愿选择的。

  就像你今天出家,皈依那是你自己选择的。你为什么选择它呢?一定要看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它。今天我们许多出家法师说:“哎,你为什么选择出家呢?”“哎,这个问题老生常谈拉,经常问。”问过来问过去,没有味道了。其实经常问才有味道。我们经常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你刚刚出家的那个时间,那个心态,脉络应该是非常清晰,它都有一个缘起。你到底为什么走上这一条路?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对于人也挺吸引人的。为什么你没有选择那一条路呢?而你选择了当居士,或者说当皈依弟子,或者说出家。为什么?你把你当初那种心多多反省不要忘记。对于我们,往往有一种指导作用。

  我们今天经常所说的,我们进入佛门当初都是非常单纯的非常直接的,自己内心里面有一种非常清晰的脉络。但是你进入佛门,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边,三年佛就跑到爪哇国去了。为啥呢?我就觉得你自己今天已经进来了,但是还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你那种问题就为自己所转移了。我记得我是为什么出家的,我就经常把自己那时候的心情拿来反复回味,反复体验。那时候,我觉得人生为什么呀?从何而生,从何而去?那种宗教意识问答开始萌动的时候,我特别在意。为什么而生呢?不自愿的,父母把我生出来的。那时候我归结为父母而生出来的,跟我自己没多大关系。我会抱怨父母,我看到这种事实之后我抱怨父母。为什么抱怨他呢?我的生命不是为我自己意愿的,是你们把我生下来的。但是我今天却感受到这么强烈的人世之间的生老病死,诸多苦趣。整天吃饭,我觉得吃饭也是一种逼迫。不饿不行吗?天天都要饿,天天都要吃饭,那个牙齿磨损得非常艰难,磨过去磨过来,好不容易把那一顿饭吃下去。我说这要吃下去干啥嘛?有什么意思呢?好像没什么意思。吃过饭又干啥?觉得没多大意思。

  然后这一辈子又为什么呢?读书呀!为啥要读书呢?父母说你读了书才能找钱了,才能找到工作了,才能光宗耀祖,才给父母增光呀。我说怎么给父母增光啊?你只要考上大学你就给家庭增光,就给父母增光。哦,我说增光就这么简单呀,但是为什么要增这个光呢?为什么?增了光之后又怎么样?找一个好工作呀,一个好工作好找对象呀。有了好的对象又干啥呢?能传宗接代呀,传宗接代又干啥呢?为什么要传宗接代嘛。哎呀,你这个问题咋这样多呢,他会不让你问下去。但是你觉得他们那些已经考了大学的,已经光宗耀祖的,现在已经拿很多工资的,我看那些校长呀,我的老师也就过得很好,应该很满足了。但是我看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乃至于他们本人,并不是过得非常惬意的,常常也是烦恼不堪。我说我以后就是做到尖了,顶多就是像我的校长一样,有多少人能做校长呀。像他那样有地位,能拿高工资,家庭儿女也蛮好,我说我顶都做好了就像他那样。但是为什么嘛,有啥意思嘛。你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内心里面就想死掉,死掉算了,一了百了。既然人死如灯熄,受那几十年的老罪,我还不如现在就了结,那多好。你觉得这种生存没有意思。

  但是刚好在这个当中,接触到佛教。它给你讲苦集灭道。在这之前,你认为自己所感受到的苦,“我就是天下第一苦人,多没意思,生活完全没有意思,我就是天下最苦的人。”整天就在那无事作闲愁,唉声叹气。找一些忧郁的文章来读,故意地把自己整得多愁善感。哎呀,你看我多有情调呀,陷入自己制造的一种忧郁氛围当中。但是一看佛经,它给你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苦你体验都没有体验到。然后再感觉到释迦牟尼佛说的生命是那么丰富,他居然把这个苦揭示得淋漓尽致。你所感受到只是一种苦苦,而释迦牟尼佛在欢乐当中还能感受到一种苦,他说那种欢乐过去那是一种坏苦,终究是要坏的嘛。

  你就是做国王,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非常留恋呀。秦始皇就是死也要整那么多兵马佣来陪葬,我在阴间里我也要当老大。这是不得已的一种留恋,对权位的一种留恋。但是无可奈何,生命属于自己有多少时光呢?没有多少时光。释迦牟尼佛在最欢乐的时光他能够感受到一种痛苦,他说欢乐也是一种痛苦。乃至我们不苦不乐了,他也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无常变迁之苦。这一些苦你体验到了吗?没有。

  当时我一听到释迦牟尼佛宣讲的这一些苦,哎呀,他才是生命最富足的,他能够把…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