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順著自己的妄想這樣想來那樣想,順著自己的虛妄心那是爲他人作嫁,一輩子就沒有什麼意思。

  (五)菩薩戒的來源

  今天我們進一步講菩薩戒的來源。菩薩戒的來源,昨天我們說了,它分爲叁類。一類,以《璎珞經》和《梵網經》爲一類;二一類,是以《瑜珈師地論》、《地持經》和《善戒經》爲一類;叁類,以《優婆塞戒經》爲一類。分爲這叁類。那麼,在傳統的看法上,這梵網經是屬于華嚴部的。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在妙光堂誦出《梵網經》。妙光堂,它是因爲佛放光命名妙光堂。它距離佛成道的菩提樹叁裏遠。根據《璎珞經》的這些說法緣起,他是在道場樹下而說。所以說,這個《梵網經》和《璎珞經》歸爲一類。這裏面爲什麼要歸爲一類呢?一是,佛說這兩部經地點比較相近;二一個,《梵網經》的內容和《璎珞經》的菩薩戒的內容相同之處也非常多,大凡都是大同小異了。

  那第二類,就是《瑜伽戒》、《地持經》和《善戒經》叁種戒本。都是出于瑜伽師地論的同本異譯,就是不同的翻譯了。就由于這翻譯的人看法不一樣,或者說他們所依據的翻譯的版本有所差異,所以說有詳略輕重一種差異。這一類的菩薩戒,是彌勒菩薩根據佛陀所說的,散在各經當中的,把它集積起來關于菩薩戒律的部分。第叁類是《優婆塞戒經》。是由于善生長者求佛問法,而由佛陀親口宣說,適應這些在家人乃至當時那些外道根器而說的。

  所以說壽延法師認爲,在受戒得戒的因緣來說,這一個還是比較難受,比較難得的一種大乘戒。他爲什麼難受呢?比如說,他在家要受菩薩戒,他需要一種環境,他不僅是一個自我的事情,而且要征求家庭成員的意見。父母的意見呀,夫妻的意見呀,兒女的意見呀。如果沒有家庭的同意的話,這個戒還是很難受的。所以說,我們今天傳授的這個戒,在四川大多是根據這個《優婆塞戒經》來傳授。六重二十八輕,基本上傳授的是這種戒。在北方不一定,像我們傳應老和尚他傳授菩薩戒的話,一般還喜歡依那種《梵網經》。不知道我們東林寺依什麼經。《梵網經》,你看看它不一樣。有叁類,那麼這叁類菩薩戒,雖然說由佛親口宣說,由彌勒菩薩親自編輯,但是總的來說都是佛說。爲啥呢?彌勒菩薩編輯嘛,那也是由佛說的菩薩戒散在各經當中,他把它積累起來。所以說還是佛說。這是叁類菩薩戒。

  (六)菩薩戒經的傳譯

  下面,我們說一說這種菩薩戒經的一種傳譯。對于一般的同修,也許說這些只是一種了解。有一種自學能力的,你能夠把經找來對比一下學習一下。我們今天不是興比較學嗎?各種版本比較一下,各種內容對比監校一下。哎,你會發現,它相同的很有意思,它就是有差別的也很有意思。那麼,這種菩薩戒經,就是凡是宣說菩薩戒的大乘經典,它都稱爲菩薩戒經。在我們漢傳佛教翻譯的經典當中,比較受大家重視的菩薩戒本,可以說菩薩戒經有那麼六種。

  第一種《梵網經菩薩戒本》,還有《菩薩璎珞本業經》中宣說的菩薩戒,第叁種是《瑜伽師地論》裏面宣說的菩薩戒本,第四種是《地持經》中的菩薩戒本,第五種是《菩薩善戒經戒本》,第六種就是《優婆塞戒經戒本》。這六種那是很直接、很關鍵的。其它的你比如說,在各大經論當中散說菩薩戒的還有很多。像《受十善戒經》裏面,它宣說了一種十善戒法;在《勝鬘夫人經》中說了十大受;《菩薩內戒經》裏面說了一種四十七種菩薩戒。這些都是菩薩戒的流類。在其它的大乘經論當中,都闡述了菩薩的修行法門——六度波羅密。六度波羅密,我們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其中第二度就是持戒。凡是相關解說六度法門的,都會解說到菩薩依戒而行持的方法。所以,這裏面它就能夠把這些菩薩律儀給我們闡述出來。凡是你要檢索這些菩薩戒的流類,菩薩依戒怎麼修行,它的功德又怎麼樣,你都可以在這些六度波羅密,十度波羅密相關的解說中去認識。所以說這是菩薩戒經的傳譯,根本的就是六種菩薩戒本。主要是六種。

  其中,《梵網戒本》和《璎珞戒本》屬于是頓立戒。什麼叫頓立戒呢?就是你不一定非得要經過先受皈依、五戒、優婆塞戒然後再受這種戒。那不一定。你可以直接受《梵網戒本》和《璎珞戒本》。受這種菩薩戒,它可以頓時即入,一下子就可以受這種菩薩戒。你可以單點而受的菩薩戒,那就屬于頓立戒。其它的《瑜伽戒本》和《地持戒本》和《善戒經戒本》,它屬于漸次戒本。就是你要受這種菩薩戒之前,先要求受叁皈依、五戒、七種別解脫戒,然後再來受這種菩薩戒。那就是漸次而來。《優婆塞戒本》,那是偏重爲那些在家菩薩所製定的。它也不同《梵網經》的這種種類,也不同于《瑜伽戒本》的種類。這是菩薩戒的六種戒本。大家知道,你要想學習的話,你去找來比對比對那也可以。這是相關大乘菩薩戒,相關知識的一種介紹。

  二、受菩薩戒所應具足的條件

  (一)歸依心

  第二個大的方面,我們來說受菩薩戒所應具足的條件。由于這種菩薩戒和一切佛法,它主要的是我們要發心,我們要領受,要和我們自己實實在在的發生關系。那自己要領納,你不領納的話,你不領納,你不接受,最好的法門對你有什麼關系呢?沒有關系。我們心裏願不願意接納,願不願意把這種佛法和我們身心世界完全磨合在一塊兒,願不願意把這種戒法爲自己的老師,爲自己的指路明燈,爲自己這一輩子的皈依和修行所依。那是我們自覺自願選擇的。

  就像你今天出家,皈依那是你自己選擇的。你爲什麼選擇它呢?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爲什麼要選擇它。今天我們許多出家法師說:“哎,你爲什麼選擇出家呢?”“哎,這個問題老生常談拉,經常問。”問過來問過去,沒有味道了。其實經常問才有味道。我們經常說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你剛剛出家的那個時間,那個心態,脈絡應該是非常清晰,它都有一個緣起。你到底爲什麼走上這一條路?世間上的五欲享受,對于人也挺吸引人的。爲什麼你沒有選擇那一條路呢?而你選擇了當居士,或者說當皈依弟子,或者說出家。爲什麼?你把你當初那種心多多反省不要忘記。對于我們,往往有一種指導作用。

  我們今天經常所說的,我們進入佛門當初都是非常單純的非常直接的,自己內心裏面有一種非常清晰的脈絡。但是你進入佛門,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邊,叁年佛就跑到爪哇國去了。爲啥呢?我就覺得你自己今天已經進來了,但是還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你那種問題就爲自己所轉移了。我記得我是爲什麼出家的,我就經常把自己那時候的心情拿來反複回味,反複體驗。那時候,我覺得人生爲什麼呀?從何而生,從何而去?那種宗教意識問答開始萌動的時候,我特別在意。爲什麼而生呢?不自願的,父母把我生出來的。那時候我歸結爲父母而生出來的,跟我自己沒多大關系。我會抱怨父母,我看到這種事實之後我抱怨父母。爲什麼抱怨他呢?我的生命不是爲我自己意願的,是你們把我生下來的。但是我今天卻感受到這麼強烈的人世之間的生老病死,諸多苦趣。整天吃飯,我覺得吃飯也是一種逼迫。不餓不行嗎?天天都要餓,天天都要吃飯,那個牙齒磨損得非常艱難,磨過去磨過來,好不容易把那一頓飯吃下去。我說這要吃下去幹啥嘛?有什麼意思呢?好像沒什麼意思。吃過飯又幹啥?覺得沒多大意思。

  然後這一輩子又爲什麼呢?讀書呀!爲啥要讀書呢?父母說你讀了書才能找錢了,才能找到工作了,才能光宗耀祖,才給父母增光呀。我說怎麼給父母增光啊?你只要考上大學你就給家庭增光,就給父母增光。哦,我說增光就這麼簡單呀,但是爲什麼要增這個光呢?爲什麼?增了光之後又怎麼樣?找一個好工作呀,一個好工作好找對象呀。有了好的對象又幹啥呢?能傳宗接代呀,傳宗接代又幹啥呢?爲什麼要傳宗接代嘛。哎呀,你這個問題咋這樣多呢,他會不讓你問下去。但是你覺得他們那些已經考了大學的,已經光宗耀祖的,現在已經拿很多工資的,我看那些校長呀,我的老師也就過得很好,應該很滿足了。但是我看他們的家庭,他們的父母,乃至于他們本人,並不是過得非常惬意的,常常也是煩惱不堪。我說我以後就是做到尖了,頂多就是像我的校長一樣,有多少人能做校長呀。像他那樣有地位,能拿高工資,家庭兒女也蠻好,我說我頂都做好了就像他那樣。但是爲什麼嘛,有啥意思嘛。你覺得沒有意思。于是內心裏面就想死掉,死掉算了,一了百了。既然人死如燈熄,受那幾十年的老罪,我還不如現在就了結,那多好。你覺得這種生存沒有意思。

  但是剛好在這個當中,接觸到佛教。它給你講苦集滅道。在這之前,你認爲自己所感受到的苦,“我就是天下第一苦人,多沒意思,生活完全沒有意思,我就是天下最苦的人。”整天就在那無事作閑愁,唉聲歎氣。找一些憂郁的文章來讀,故意地把自己整得多愁善感。哎呀,你看我多有情調呀,陷入自己製造的一種憂郁氛圍當中。但是一看佛經,它給你說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些苦你體驗都沒有體驗到。然後再感覺到釋迦牟尼佛說的生命是那麼豐富,他居然把這個苦揭示得淋漓盡致。你所感受到只是一種苦苦,而釋迦牟尼佛在歡樂當中還能感受到一種苦,他說那種歡樂過去那是一種壞苦,終究是要壞的嘛。

  你就是做國王,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非常留戀呀。秦始皇就是死也要整那麼多兵馬傭來陪葬,我在陰間裏我也要當老大。這是不得已的一種留戀,對權位的一種留戀。但是無可奈何,生命屬于自己有多少時光呢?沒有多少時光。釋迦牟尼佛在最歡樂的時光他能夠感受到一種痛苦,他說歡樂也是一種痛苦。乃至我們不苦不樂了,他也能感受到這是一種無常變遷之苦。這一些苦你體驗到了嗎?沒有。

  當時我一聽到釋迦牟尼佛宣講的這一些苦,哎呀,他才是生命最富足的,他能夠把…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