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四)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29日下午·廬山東林寺淨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同修:
我們說到求受菩薩戒的叁種方式。第一種,就是真實地在諸佛菩薩面前求受菩薩戒。這個要具足條件,要知遇諸佛菩薩出世,我們現在都沒有這種因緣了;第二種,就是佛涅槃以後,我們在法師面前求受。由法師給我們講授發菩提心的方法,講授護持菩提心的菩薩戒,練習菩提心的每一條戒律。要在所有的菩薩戒律當中來熏習菩提心、增長菩提心、保護菩提心乃至究竟成就菩提心,就要把這種願菩提落實到行菩提上。
真正把願菩提落實到行菩提心上,那就要持戒修行,在戒律過程當中真真實實地去做。我們昨天已經講了你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長期在那兒喊:“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不一定就能往生。你還要好好地念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在正確地認識因果以後,在修因上努力。當你在修因上正確了,施行了,功夫具足了,叫它不出現它也辦不到。它一定能夠出現。所以說,我們今天學戒是如此,我們念佛也是如此。發菩提心救度衆生,這種菩提心不是光喊,表面上念一個四弘誓願,發一個心,那叫願菩提心,把這樣的願菩提心落實在行爲上,這就是最具足了。凡是在行爲上違背了我們自己發心的,就要忏悔,我就要努力地忏悔這種障礙。所以說,把菩提心落實在身口意,落實在自己行住坐臥的每一個行爲過程,每一個行爲細節當中最好。
實際上念佛的人也應該學習這樣。學習什麼呢?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成就度衆生的資本、願心落實在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上。你的身口意叁業、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要違背。凡是有違背的行爲,就要忏悔。所以,比照菩薩戒的學習方法,來成就念佛法門的具體行爲,這是非常殊勝的。往往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自己的語言上、心念上、行爲上就有相背的地方。大家覺察到自己有沒有相背的地方呢?“哎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艱難呐!”哪有那麼艱難,只要你做了就很容易。所以說,我們的心不要害怕它的艱難,不要把艱難挂在嘴上。再艱難的事情,當我必須要去做的時候,從戰略上我要藐視它:“不艱難,再艱難的事情都不艱難!”
我們念佛也是這樣。念佛的事情說你往生嗎?“哎呀,我怎麼能夠往生。”開玩笑我都不退失,就是謙虛我都要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謙虛,不要朝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謙虛。那是與自己的往生心相背的。我們檢查一下自己,在平時的日常生活過程中,有多少的起心動念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背離呢?太多了。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好玩兒,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我七八十歲以後再往生。”“爲啥呢?”“我這麼年輕,對于世間五欲肯定要享受一下咯,享受一下再往生。”像這些,它再一再二地說明我們在認識上是有差距的,我們的言語行爲上它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是相背離的。你要是把這些作爲戒律來持守,像菩薩戒這樣的我們來持守,這種修行就很具足。把信願之心落實在行爲上,把願菩提落實在行菩提上,落實在戒律上。
這一時間,對自己不應該産生的行爲,你一個兩個都記在那兒,最容易冒出來的念頭,你寫在最前面,這個是重戒。爲什麼是重戒呢?因爲我最容易犯,最容易拿它當借口。就要千方百計,要防止這種借口出現。凡事你與這個目標相背離的,也列出來,看看我最容易犯什麼,這是自己觀察自己。除了諸佛給我們製定的菩薩戒,你在修行淨土的過程中給自己製定一下,你有智慧地觀察自我,哪一些障礙最容易出現?然後專門有針對性地製定方案,防止它出現,這樣就很好。所以說,這些戒律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能夠朝著具體的行爲上去運作,它有強化菩提心的作用。在熏習菩薩戒,受每一條戒,守持每一條戒的過程中,都有這種作用。念念之間增長菩提心,念念之間細化菩提心。當你這樣的行爲做得越來越多,菩提心就得到了強化,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強化,它就不僅僅是心念上的,而是行爲上的。
我就在感歎我們佛教最圓融,學理最圓備,但是我們佛教徒,欣賞過去,欣賞過來,老是在口頭上說。我看到西方有些學者,他們把佛法拿過去,悄悄地拿過去,已經用在一些臨床醫學上,把它用得很好;一些企業,把佛教拿過去,作爲企業運作的企業精神、企業理念,甚至這些方法都作爲企業運作當中具體的步驟。人家已經直接進入到臨床運用上,而我們自己呢?偏偏還沒有落實到這一層。像心理學,它把佛教很多的理念和方法拿過去,直接就是應用到臨床心理學上,解決了很多問題。也許今天心理學對佛法吸收得很多,而我們呢?卻還不知道它是這樣應用的!只知道這是寶貝啊,好得不得了啊,但是怎麼好呢?好在什麼地方呢?用起來有什麼功效呢?我們往往還沒有進入到應用階段。所以說,最好的是你能夠應用!用得起來,最實在!如果用不起來,再美妙的佛法,那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今天弘揚佛法,很多人在說:“哎呀,佛法最完備,人生理念人生價值最完備!”但是現實生活當中他說:“如果說用在世間上的話,就不能用。”他用啥呢?“用在世間要用儒教的,學理要用佛教的。”我說你這個是背離的,表裏不一致的。如果表裏不一致,你說你在弘揚佛法那就很不好說了。既然學理上是圓備的,它在現實當中一定能夠用上去。如果說用不上去,那就說明你學得不圓融,而不是佛法不圓融。請問一下釋迦牟尼佛那麼好的智慧,給你說的居然不能用,只是能夠說一說,圖嘴皮子熱乎,圖耳朵裏面舒服,說一說聽一聽,過過幹瘾就行了,實際上應用不上去,你想釋迦牟尼佛能這樣嗎?所以我經常說,你只要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對阿彌陀佛有信心,他教我們的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一定可以用在世間上是最善巧、最圓備的!而我們今天沒有認識到,那是我們自己學習上的差距。所以見、修、行、果這幾課它是連帶的。在修行上,在實用上,也是從見修行果整體上的安排,那是安排得非常好的。所以,把這種菩提心用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怎麼不能用呢?當然能用。
經過這些,法師把菩提心從願菩提心到行菩提心給我們解說了以後,我們能夠按照這樣的程序,好好地思維,好好地發心,實實在在地把菩提心發起來。對于戒律,我們認識到它是菩提心的顯現,也能夠成就菩提心。在這些具體的行爲過程中去熏習,去強化就能夠成就。
第叁種方式,就是諸佛你也見不到,法師也見不到,可以在諸佛菩薩像前殷切忏悔。但是這裏面你要突破一關,就是把諸佛菩薩的像不要只當成像,當成真的一樣。要具足我們的虔誠,就像真真實實面對諸佛菩薩一樣,我們來忏悔,來供養,來求受菩薩戒。殷切肯中,要突破這一關。不要以爲面對的是佛像,如果認爲面對的只是佛像的話,不把佛像當真佛,心裏就有距離,很不容易能夠見到效果。我們今天見到阿彌陀佛像的時候,你並不要僅僅把它當作是像,要像面對真佛一樣,那樣效果才強烈。
昨天我們探討的時候,有個同學說:“你今天貢獻了一個方法,就是把衆生當佛,這個估計難以做到。”這個關鍵是我們認識上的問題,你把一個人當壞人看待,哪怕他是一個好人你也把他想成一個壞人了。是不是這樣?你把一個壞人當好人看待,盡管他是壞人,但是你的認識上不同就一直以爲他是個好人。同樣的,你把一個女人當男人,把一個男人當女人,也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我們把菩薩當作一個凡夫,它真的就像凡夫一樣過去了。有多少的高僧大德在世的時候,我們並不認爲他有多麼了不起,我看他還是要吃飯,我看他還是要洗臉,我看他還是要進廁所,還要是要穿衣服,跟我沒什麼兩樣嘛!恭敬心起不來,往往我們就會失之交臂。非得要等到蓋棺定論了,大德圓寂了,才說這個大德是多麼得高深啊,哎喲,心裏面才猛然一下覺得說:“這個人這麼偉大!”由于看不見了,我們才覺得他偉大;看得見的,我們偏偏以爲跟凡夫差不多。假如說,今天釋迦牟尼佛再現,他是一個八十歲的老比丘,臉上的皺紋很多,甚至還會起點雞皮疙瘩。這時你一看說:“這會是釋迦牟尼佛嗎?!”所以說,我們把諸佛菩薩看得很神秘。
你沒有理解這些諸佛菩薩的內在形象是什麼,以爲諸佛菩薩非得要變現成非常奇特的相嗎?那不一定。咱們周圍,給你變現出奇特的相,恐怕還要把你嚇著了。他要變成一種奇特相,他每天的煩惱那不很多嘛,很多人要去找他,對不對?那就麻煩了嘛。所以,那些開了悟的大善知識,往往要掩藏自己的蹤迹,才能普賢菩薩再來,地藏王菩薩再來,彌勒菩薩再來。他們應世,往往在你的身邊表現出非常平凡,甚至是瘋瘋癫癫。你一看:“這個怪老頭!”最後一聽:“唉,他居然是彌勒菩薩再來,這個了不起!”所以,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有很多大德,不要抱著神秘的心,好像遠方的和尚能講經,遠方來的和尚才能念佛念經。我們身邊的這些大德呢?所以,要有慧眼,要有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它們,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以前說有一個人,他跑到南海去求觀音菩薩,到了南海觀世音菩薩,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走了。”“走到哪裏去了?”“走到你們家裏去了,你回去見到那個倒穿著鞋的老太婆,那就是菩薩。”他回去一打門,找觀世音菩薩在哪裏,結果老媽出來了,聽到兒子回來歡歡喜喜。真佛在哪裏?堂上的衆生老母,那就是諸佛菩薩。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把他們當成諸佛菩薩對待,僅僅是把他當作一般的凡夫對待,所以你的心態就不一樣。不在于衆生是什麼,重要的是我們以什麼心態來對待衆生。
修…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