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是求之在我,而不是求之在人。你要求人的時候,求之在人的時候,“你要表現一些奇特給我看看,我才相信。”那沒有必要。佛教的恭敬人,它不是說值不值得恭敬,而是說我應不應該恭敬。在應不應該上下手,是求之在我。不因爲他值不值得恭敬,而是因爲我應不應該,這就是求之在我的一種態度。菩薩戒也是這樣,你把衆生當諸佛,是我們心態上的圓備。不要去檢查別人,而應該要檢查我們自己。這個時間,它就能夠突破我們心理上的障礙。如果不然的話,那就很艱難了。
過去有個故事,說的是師父教徒弟,每天晚上拜佛,要見到佛像動了就可以睡覺了。結果師父玩了一個花樣,從他的床頭牽了一根小繩子,到時間他就拉一下,這個佛像就動了,然後他就休息去了。天長日久,這個小徒弟很老實,沒見到佛像動他就老老實實拜。有一天,師父要出門,把這件事給忘掉了。這個小和尚在屋裏拜佛,師父出差到外面去了。遭了!今天晚上拉繩子沒有交代給別人,這個小徒弟估計晚上睡不了覺了。結果小徒弟還是安安穩穩地睡了。師父回來問他:“你沒見到佛像動就睡覺了?”他說:“我見到啦,佛還走下來了,是真的!”小和尚他就沒把佛像僅僅當成是佛像,他也沒有懷疑師父在裏面耍機關。他認爲真真實實地是佛動了,該我休息的時候他就來叫我。由于心裏沒有這些懷疑,沒有這些夾雜,那天晚上雖然師父走了,但是那尊佛像真的就變成佛了,走下來了。就是說,你以什麼心態對待它,往往能感得什麼樣的結果;你有什麼樣的心態,你就能成就什麼;你有什麼要的心態,就能招感什麼。
所以我們說,要用真心去對待。用真心去對待的時候,它就不一樣了。我們對于諸佛,對于衆生,你把他當真佛看待,不是假的,是真的。當你真的以這種心態去對待他的時候,你在每個衆生身上不知道可以學會多少東西!如果說你把諸佛當衆生對待,不管他跟你說什麼,你都說:“哎呀,這沒有什麼,不稀奇,也許我說的比你還精彩。”這就糟糕了,很多精彩的東西你都會錯過,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你都會失之交臂,那就很糟糕了。不同的心態,完全是不同的結果。你希望是哪一種結果呢?你要是希望和諸佛同在的結果,那麼我們自己的心態就要具足,心態不具足那是不能出現的。
所以說,所見是我們的能見造就的。當能見的心具足了,成爲一種素質那就好了,那麼你的所見處處都會變化。我們平時所說的“萬法唯心所造,唯識所顯”,就是說,外在的現象純粹是自心的映現。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映現什麼樣的影像。但是,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往往不信這個道理。唯識的道理他不信,《華嚴經》諸法由心所造,由心所顯的道理他不信。就是淨土宗它也講這種,想佛、念佛,當你心裏真誠地想佛、念佛,現前當然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爲啥呢?因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因爲是心是佛,我們可以是心作佛,它能作得出來。也不是由作而成的,而是因爲是心本來就是佛,所以你才作得出來,沒有你作什麼呢?你作也作不出來。就因爲你是心作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本覺和始覺,我們在修行上也要講這個東西。今天念佛也是這樣,心不可隨意,忽焉在內,忽焉在外,遠遠近近,無處不在,就看你怎麼用。用成佛心,就能成就佛果;用成衆生心,就能成就衆生心;用成菩薩心,就能成就菩薩的心。看你怎麼樣用。知道這種道理以後,我們的心,心心念念,都朝著菩薩的起心動念去學。
一個人也是這樣,我說我是智海,這是名字,我不認,可以冒充。說這個形狀就是智海,這也不可信,可以整容,做手術整容,整得一摸一樣,今天還有克隆人,你是什麼把你克隆成什麼。那麼最重要的區分是什麼?這個智海最容易這樣起心動念,而你的起心動念與他是一樣的。他最喜歡這樣爲人處事,這個習慣恰恰就是智海的習慣。我們來看這些細節。一看:“哦,那你就是智海無疑!”對不對?他從哪裏分辨呢?從行爲上去分辨,從細節上去分辨。我們今天也可以從細節上來成就諸佛菩薩。菩薩是怎樣做的,我們就學著怎樣做,你要把起心動念都學得像諸佛菩薩那樣,乃至生活的細節。菩薩是怎樣去生活的,我們就怎樣去生活;菩薩是怎樣起心動念,我們就怎樣起心動念。行了!從內在裏面就把自己裝成諸佛菩薩了。
今天我們造一尊佛像還要裝藏。裝什麼藏呢?如果是觀音菩薩,我們就把《大悲咒》、《觀音經》給它裝在裏面,那是它的心髒。今天我們這個軀殼,那是物質上的,你要把它變成諸佛菩薩該怎麼辦?他不是凡夫,他是諸佛,他是菩薩。怎麼辦?把菩薩的心,叫借心,裝進心裏去。對不對?把菩薩的語言,給它裝一個程序。你說話,不說就算了,說就一定要說菩薩的語言。行爲,我們也裝藏。諸佛菩薩六度四攝,統統把你原來凡夫的習氣毛病全部轉過來。當你真正裝到這種的時候,開了光了,裝了藏了,你就是一個能夠發揮菩薩大用的真佛菩薩了。可不可以?可以的嘛。
那些木頭的佛像,泥巴的佛像,裝了藏它的確就不同了。開了光以後,的確就不同了。不知道你們感應過沒有?有個當兵的,他學佛,跑到我們寺廟的大雄寶殿。那尊佛像讓寬霖老和尚裝了藏,開了光了,他來一頂禮就感覺不同。他立馬跟我說佛像開了光了?我說是,剛開光不久。他能感受到!一個木頭的佛像,一個泥巴的佛像,裝了藏了讓人感覺就不同。我不相信你這個人,真真實實地把菩薩藏經裝進去了,把菩薩戒經裝進去了,把身口意叁業都給你轉變過來了,他還是假的嗎?不會是假的嘛,他就變成真的了。所以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求受菩薩戒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作意。
(叁)求受菩薩戒應如實作意
這是叁種作意。一個是上品作意,一個是中品作意,一個是下品作意。在求受菩薩戒的時候,不僅僅是要發皈依心,不僅僅是要如理如法的在意識上去成就,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上去成就。行住坐臥四威儀那是形象上裝,動作上裝。于是,我們在心地裏面應該也這樣起心動念來求受菩薩戒。那就是從內心上去成就,拿密法來說就是身口意叁業相應。這個如是作意,就是心地裏要與它相應。當你起心動念都做到這樣,你不是佛也是佛了;當你起心動念做到這些細節,你不是菩薩也是菩薩了。所以,它從法上來成就。
第一種作意,就是上品求受菩薩戒。上品求受菩薩戒怎麼樣作意呢?
唯願十方叁世佛 以大慈悲哀愍我
我們祈求十方叁世諸佛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哀愍于我,攝受于我。
我處輪回無所依 生死長夜常不覺
可憐我們這些衆生處在輪回當中,無所依托,在生死的長夜當中常常不覺悟。
我在凡夫具諸縛 狂心顛倒遍攀緣
我沒有佛法,沒有求受菩薩淨戒的時候,我們具備許多疏忽,具備有許多煩惱。心是顛倒的,是張狂的,就在外面的見聞覺知過程當中,到處去攀緣。你看今天我們的心,沒有抑製的時候是不是到處去攀緣?成天就像個沒事的小孩,“哎呀哎呀,這個是電燈,這個是房子,這個是柱頭!”看到別人貼一張報告《佛說阿彌陀經》,他嫌你能認字,嫌你知道這個是棉花,這個是房子,這個是電燈。小孩都知道嘛,。但是我們就是喜歡幹這樣的事情。爲啥呢?到處去分辨,到處去起名字,到處去顯擺。那個心到處去攀緣,成天就幹這種事。
心,沒有抑製,見到什麼就抓什麼,我們沒有以戒爲師的時候是不是這樣?就是這樣。眼睛看到萬萬千千的現狀,他會分辨;耳朵聽到種種的聲音,他會問這是什麼聲音;口裏面吃到種種的美味,他會分辨。眼耳鼻舌身意在見聞覺知過程當中,心沒有一刻是停止的。念佛的人也是這樣。他說:“師父,我念念念的,怎麼見到地下有龍、有鬼、有狗?”見到就見到了,你分辨它幹嘛?又不是你所要求的,那也不是你所念的,你念的就是諸佛。而你的心只有安住在諸佛上,不要安住在那些不希望的對境上。管你天來、龍來、鬼來。跟我不相關!只要你攀緣那些虛妄的假相,執著那些虛妄的假相。糟糕了!著魔了!他說:“師父怎麼辦?”我說:“是不是著魔了?”一執著它就成爲障礙,當然就著魔了。但是你不管它呢?它來了就來了,你不理它,它就走了,它就障礙不了你!不管它怎麼顯現,也障礙不了你,這就行了。
念佛的人要有這種智慧!我念的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其他的不相關。我們的自心就有過慮的功能,自心就有選擇的功能,你要把自心的正分別、正選擇的過慮功能要用起來。除了與我們正念相應的,其他我一概不管。分別它幹什麼?來了就來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不相關,一心只在念佛上!修行菩薩戒也是這樣,我心地裏面只有菩薩戒,沒有別的。這個時候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了。要把狂心吸下來,不要到處去攀緣。
我處叁界火宅中 妄染六塵無救護
可憐我處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的火宅之中。起火了,不安全。叁界當中都是火宅,沒有一處是安全的。“妄染六塵無救護”就是有虛妄分別心,有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我的心就隨時在受染汙,沒有誰來救護我。這就是我們現前的一些根本現狀。
我生貧窮下賤家 不得自在常受苦
我今天作爲凡夫,要智慧沒有智慧,要福德沒有福德,生爲非常下賤之人。內心裏是煩惱蹦現,行爲上是殺盜淫妄酒。種種見不得人的行爲,層出不窮。是不是下賤之人呢?就是下賤之人。內心裏面有那麼肮髒的念頭,有那麼多見不得人的行爲,有那麼強烈的嗔恨心、貪心、愚癡心、染汙心。難道我們不是世間上最下賤的嗎?這就是最下賤的。“不得自在常受苦”。哪一點你是自在的呢?常常在苦海當中。
我生邪見父母家 遭罪依于惡眷屬
我的內心,就是無明爲父,貪愛爲母。有無明就是邪見。身見、邊見、斷見、常見,四種倒見,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父親。由于無明爲父親…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