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五)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廬山東林寺淨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四、菩薩戒的精神
各位同修:
前面我們講了菩薩戒的相關名義,而且講了菩薩戒體的法體形相,還講了求受菩薩戒應該具足的條件以及求受菩薩戒的叁種方式。今天是講菩薩戒的精神。
菩薩戒的精神我們從叁個方面來學習。
第一個方面:是以發菩提心爲受菩薩戒的心要。
第二個方面:四弘誓願。
發菩提心是它的根本,四弘誓願是它在願心上的展開。菩提願心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就體現在四弘誓願當中。
第叁個方面:就是以叁聚淨戒爲核心,展開對菩薩戒的學習。叁聚淨戒,也就是菩薩戒體現在每一個條文當中的具體精神。
(一)以發菩提心爲受菩薩戒的心要
我們先說第一個,以發菩提心爲受菩薩戒的心。我們昨天也說了,實際上人與人的區分關鍵還是發心上的區分。內心思維的不一樣,那麼區分人的行爲,他的行爲方式也會不一樣。因爲內心的思維不一樣,行爲方式的不一樣,他所受到的苦樂乃至身心種種現象的分野,也就從此開始。最著名的兩句話,那就是 “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 人與人本來應該是沒什麼分別的,但是由于我們産生了人我的執著,由這種人我的執著:人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它就開始分野。由這種種種相的差別,我們又有一種虛妄分別隨著這些境界而升起。于是,那些細小的差別也就越來越明顯,在差別性當中得到了出現。在差別性當中強化了我們自己的執著,于是顯現出山河大地、情與無情種種相狀。然後我們在這些種種相狀中認不清、看不明而産生零零種種的煩惱;由這些零零種種的煩惱再來造作不同的善業、惡業;由這些善惡業顯現出我們人身體上的高、矮、胖、瘦乃至健康與不健康;還表現在我們自己的精神世界上,先天秉賦,後天的思維,習氣毛病等等等等,其實都是從這裏引起的。
這就說明了輪回世界的種種現象,它是怎麼造成分別的。要自利也好,要利益衆生也好,就要認識到我們當初如何染汙,如何愚癡,如何造業,如何造成輪回世界。這一切的一切不在外面,那是因爲我們每個人從爲到做的造作。虛妄世界,就像做春秋大夢一樣,做無明大夢一樣。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今天要受菩薩戒的話,就要先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自利利他,就要先發菩提心。具足無我的智慧與慈悲的情懷,這兩個方面是發菩提心的關鍵。菩提心,我們一般所說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乃至勝義菩提心。一般的同修接觸願菩提心的多一點,“衆生無盡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好像念一遍,我們就具足這樣的願心了,其實不僅僅是那麼簡單。我們今天學佛,是不是學佛?關鍵就看菩提心有沒有。要是菩提心沒有真正地發起來,算不上學佛。
所以說,在學佛的叁種發心當中,我們所說的一個是增上身的發心,一個是決定乘的發心。決定乘的發心,最初是聲聞圓覺的發心,那就是出離心。最究竟的決定乘,也就是菩提心的開始。出離心和菩提心。真正學佛的時候,往往要牽涉到這些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在一般的增上身的發心當中,它和我們平時的理解都是有區分的。比如說,人人都想離苦得樂,人人都在世間上追逐,怎麼樣成就我們認爲需要的東西,它還算不上是增上乘的發心。怎麼樣才算是增上乘的發心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專門給我們分辨,就是說不執著于現世的安樂,而要趨向于後世的安樂,這個才能算是增上乘的發心。我們一般所說的居士,居士、居士,居家之士,最起碼要達到這種程度。就是要趨向于後世。
這跟我們今天的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在理解上好像有些不一樣。我們今天好像談這種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更多的是把宗教情操固定在今生今世。其實,我覺得它不應該僅僅是這樣。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主要是把佛教的真精神落實在當下。不管是追求增上身也好,還是追求出離心也好,還是成就自己的菩提心也好,都要落實在我們的現實過程當中。如果一味地追求玄妙而不可知的後世,我們今生今世的努力,往往重心就偏頗了。不能安住于當下,修行也是很難見到效果的。
但是,我們今天提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就覺得能不能把那些神秘的成分一塊刪掉,啥都沒有了。我們今天更現實,什麼神通?不要談了;什麼極樂世界,太遙遠了;什麼東方,琉璃佛;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好像這個世界太寬廣了。不要說那麼玄妙好不好?就說我們今天吧。釋迦牟尼佛也看不到了,我們看什麼呢?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在今生今世。但是放在今生今世的話,他很容易迷惑,很容易迷亂。執著于今生今世,他的眼光很短淺,它還算不上是“世”的範疇,要成爲世的話,首先他的眼光還要比較高遠,要趨向于後世。能夠舍棄今生的快樂,能夠立足于長遠的眼光,然後以無常心、因果心從現在開始。立足于當下,改變自我內心的無明,改變自己身口意叁業的錯誤行爲。
所以說,要能夠這樣發心的時候,他才能夠基本上是增上身。如果不然的話,我們一味地沈淪于現實五欲,連最基本的世的標准,增上身的標准都達不到。要把這種趨向于後世,那種善惡業,一直到盡未來際這樣的發心要確定下來。不怕修行的長遠,也不要界定在今生今世,也不要界定在短暫的一生、兩生、叁生。所以菩提道的長遠,要體現在基礎當中。如果不然,我們還是“人死如燈熄”這種觀念的話,往往連世的觀念都談不上。往往你就是一般的凡夫,甚至連畜牲它也能夠達到。你比如說離苦得樂,哪一個畜牲它不能夠想這樣呢?都能夠想這樣,吃得飽一點,穿得暖一點,趨向于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今生今世,畜牲都能做到。人與畜牲的區分在哪裏?那就是趨向于後世。一般的人不知道有後世,畜牲一般不知道有後世,但是我們人有這種智力,他的眼光更長遠。你能夠有這樣的眼光,能夠趨向于後世乃至趨向于更長遠的生命境界的落實。希望這種生命境界逐漸地得到提升,永遠地得到提升。這樣一種心志固定下來,它才能稱之爲增上身。而增上身,我們今天說的人天乘的佛法一般只是追求這種目標。
第二種,是出離心的落實。你這一輩子再努力,下一輩子再好,但是如果說沒有出離叁界六道的生死輪回,你的一切努力都還是在無常境界當中,在生死輪回境界當中。你一切的努力到最後也許都變成零,甚至還要恢複到負面影響當中去。這就很糟糕了!弄了一輩子,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弄了幾輩子到最後,居然墮到負面影響當中去了。那不是很糟糕嘛!有生有滅、不安穩的世界那是不究竟的。所以說,要力求出離,出離叁界生死輪回。叁界二十五有,六道衆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能夠跳出這些煩惱生死的境界,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當中,至少要得到人我空的智慧。它能達到什麼?能夠達到跳出叁界。那是出離心。
出離心,主要是對人我空的領悟,從願心到智慧到修行,它著重的是對人我空的領會。菩提心呢?要上升到菩薩修因,諸佛爲果的因果當中,這種大願的因果當中。發心自利利他。這裏面從智慧上來說,必須要具足無我的智慧。相比于聲聞圓覺乘的智慧,人我空的智慧,它還更進步,要達到法我空的智慧,就要達到無我的智慧。有這種智慧了,要表現在慈悲的大用當中。你有這些智慧拿來幹啥?拿來利益衆生。所以說,這兩個方面是發菩提心的關鍵。
我們在行慈悲利人的過程當中,不執著有我。所以說,常行六度四攝而叁輪體空,那是表現在慈悲當中,提升智慧。第二個,雖然說無我,但是還要不斷地慈悲利人。尤其是無我的智慧得到提升以後,他利益衆生就變得更精進。越空越有,惟其不空,他才懶惰;惟其知道人我空、法我空,他的精進才發得起來。這個“空”不是斷滅空,而是不離于因果的空。所以說,知道無我,他能夠精進地行持慈悲,利益衆生。這就是菩薩戒的主要精神。一個方面,是智慧上的凸顯;一個方面,是慈悲上的應用。
所以,願菩提往往是認識到理性以後,發的一種願心——菩提願心。而這種願心,它有向上的發展和向下的發展。向上,那就是要成就諸佛一樣的智慧;向下,那就是要讓所有的衆生都要得到和佛一樣的智慧。要利益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隨時在行持菩薩戒的過程當中,它扣系兩端而精進行持。上面,不離諸佛的智慧,隨時修習人我空、法我空、叁輪體空,掃除一切執著,這是扣系上端;扣系下端,隨時隨地不離開零零種種的衆生,把智慧實實在在地落實在利益衆生的善巧過程當中。
利益衆生要有善巧,要有智慧的,沒有智慧,沒有善巧,你利益不了衆生。我非常感念的一個故事:戰國時期,有一個諸侯他非常喜愛孔雀,然後把孔雀抓回宮裏面養起來,當寵物養起來。這個諸侯很歡喜,就把自己吃的叁珍海味都拿去喂孔雀,把自己最喜歡用的東西也都拿去讓孔雀用。但是沒有幾天,孔雀死掉了。諸侯非常傷心:“我這麼喜歡你,你爲什麼就離我而去了呢?甚至連我最喜歡吃最喜歡用的,都拿來成就你,爲什麼你就死了呢?難道你不懂我的心嗎?”他非常傷心,傷心之余就問大臣,他說:“我這麼喜歡它,按道理說它應該生活得很好,但是它爲什麼就死了?“大臣就說:“大王,你是以養你之道來養鳥,不是以養鳥之道來養鳥,所以你不懂鳥的心。你不懂孔雀的心,所以你就很難真正地關心到孔雀,很難真正地把孔雀養活。”
你看,有這麼一則故事,非常形象地給我們提供了參考。今天很多衆生,很多同修,不是不願意利益衆生,是太願意利益衆生了,但是…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