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五)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四、菩萨戒的精神

  各位同修:

  前面我们讲了菩萨戒的相关名义,而且讲了菩萨戒体的法体形相,还讲了求受菩萨戒应该具足的条件以及求受菩萨戒的三种方式。今天是讲菩萨戒的精神。

  菩萨戒的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第一个方面:是以发菩提心为受菩萨戒的心要。

  第二个方面:四弘誓愿。

  发菩提心是它的根本,四弘誓愿是它在愿心上的展开。菩提愿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体现在四弘誓愿当中。

  第三个方面:就是以三聚净戒为核心,展开对菩萨戒的学习。三聚净戒,也就是菩萨戒体现在每一个条文当中的具体精神。

  (一)以发菩提心为受菩萨戒的心要

  我们先说第一个,以发菩提心为受菩萨戒的心。我们昨天也说了,实际上人与人的区分关键还是发心上的区分。内心思维的不一样,那么区分人的行为,他的行为方式也会不一样。因为内心的思维不一样,行为方式的不一样,他所受到的苦乐乃至身心种种现象的分野,也就从此开始。最著名的两句话,那就是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人与人本来应该是没什么分别的,但是由于我们产生了人我的执着,由这种人我的执着: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它就开始分野。由这种种种相的差别,我们又有一种虚妄分别随着这些境界而升起。于是,那些细小的差别也就越来越明显,在差别性当中得到了出现。在差别性当中强化了我们自己的执着,于是显现出山河大地、情与无情种种相状。然后我们在这些种种相状中认不清、看不明而产生零零种种的烦恼;由这些零零种种的烦恼再来造作不同的善业、恶业;由这些善恶业显现出我们人身体上的高、矮、胖、瘦乃至健康与不健康;还表现在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上,先天秉赋,后天的思维,习气毛病等等等等,其实都是从这里引起的。

  这就说明了轮回世界的种种现象,它是怎么造成分别的。要自利也好,要利益众生也好,就要认识到我们当初如何染污,如何愚痴,如何造业,如何造成轮回世界。这一切的一切不在外面,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从为到做的造作。虚妄世界,就像做春秋大梦一样,做无明大梦一样。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今天要受菩萨戒的话,就要先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就要先发菩提心。具足无我的智慧与慈悲的情怀,这两个方面是发菩提心的关键。菩提心,我们一般所说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乃至胜义菩提心。一般的同修接触愿菩提心的多一点,“众生无尽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好像念一遍,我们就具足这样的愿心了,其实不仅仅是那么简单。我们今天学佛,是不是学佛?关键就看菩提心有没有。要是菩提心没有真正地发起来,算不上学佛。

  所以说,在学佛的三种发心当中,我们所说的一个是增上身的发心,一个是决定乘的发心。决定乘的发心,最初是声闻圆觉的发心,那就是出离心。最究竟的决定乘,也就是菩提心的开始。出离心和菩提心。真正学佛的时候,往往要牵涉到这些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在一般的增上身的发心当中,它和我们平时的理解都是有区分的。比如说,人人都想离苦得乐,人人都在世间上追逐,怎么样成就我们认为需要的东西,它还算不上是增上乘的发心。怎么样才算是增上乘的发心呢?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专门给我们分辨,就是说不执着于现世的安乐,而要趋向于后世的安乐,这个才能算是增上乘的发心。我们一般所说的居士,居士、居士,居家之士,最起码要达到这种程度。就是要趋向于后世。

  这跟我们今天的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在理解上好像有些不一样。我们今天好像谈这种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更多的是把宗教情操固定在今生今世。其实,我觉得它不应该仅仅是这样。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主要是把佛教的真精神落实在当下。不管是追求增上身也好,还是追求出离心也好,还是成就自己的菩提心也好,都要落实在我们的现实过程当中。如果一味地追求玄妙而不可知的后世,我们今生今世的努力,往往重心就偏颇了。不能安住于当下,修行也是很难见到效果的。

  但是,我们今天提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就觉得能不能把那些神秘的成分一块删掉,啥都没有了。我们今天更现实,什么神通?不要谈了;什么极乐世界,太遥远了;什么东方,琉璃佛;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好像这个世界太宽广了。不要说那么玄妙好不好?就说我们今天吧。释迦牟尼佛也看不到了,我们看什么呢?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在今生今世。但是放在今生今世的话,他很容易迷惑,很容易迷乱。执着于今生今世,他的眼光很短浅,它还算不上是“世”的范畴,要成为世的话,首先他的眼光还要比较高远,要趋向于后世。能够舍弃今生的快乐,能够立足于长远的眼光,然后以无常心、因果心从现在开始。立足于当下,改变自我内心的无明,改变自己身口意三业的错误行为。

  所以说,要能够这样发心的时候,他才能够基本上是增上身。如果不然的话,我们一味地沉沦于现实五欲,连最基本的世的标准,增上身的标准都达不到。要把这种趋向于后世,那种善恶业,一直到尽未来际这样的发心要确定下来。不怕修行的长远,也不要界定在今生今世,也不要界定在短暂的一生、两生、三生。所以菩提道的长远,要体现在基础当中。如果不然,我们还是“人死如灯熄”这种观念的话,往往连世的观念都谈不上。往往你就是一般的凡夫,甚至连畜牲它也能够达到。你比如说离苦得乐,哪一个畜牲它不能够想这样呢?都能够想这样,吃得饱一点,穿得暖一点,趋向于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今生今世,畜牲都能做到。人与畜牲的区分在哪里?那就是趋向于后世。一般的人不知道有后世,畜牲一般不知道有后世,但是我们人有这种智力,他的眼光更长远。你能够有这样的眼光,能够趋向于后世乃至趋向于更长远的生命境界的落实。希望这种生命境界逐渐地得到提升,永远地得到提升。这样一种心志固定下来,它才能称之为增上身。而增上身,我们今天说的人天乘的佛法一般只是追求这种目标。

  第二种,是出离心的落实。你这一辈子再努力,下一辈子再好,但是如果说没有出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你的一切努力都还是在无常境界当中,在生死轮回境界当中。你一切的努力到最后也许都变成零,甚至还要恢复到负面影响当中去。这就很糟糕了!弄了一辈子,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弄了几辈子到最后,居然堕到负面影响当中去了。那不是很糟糕嘛!有生有灭、不安稳的世界那是不究竟的。所以说,要力求出离,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三界二十五有,六道众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能够跳出这些烦恼生死的境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至少要得到人我空的智慧。它能达到什么?能够达到跳出三界。那是出离心。

  出离心,主要是对人我空的领悟,从愿心到智慧到修行,它着重的是对人我空的领会。菩提心呢?要上升到菩萨修因,诸佛为果的因果当中,这种大愿的因果当中。发心自利利他。这里面从智慧上来说,必须要具足无我的智慧。相比于声闻圆觉乘的智慧,人我空的智慧,它还更进步,要达到法我空的智慧,就要达到无我的智慧。有这种智慧了,要表现在慈悲的大用当中。你有这些智慧拿来干啥?拿来利益众生。所以说,这两个方面是发菩提心的关键。

  我们在行慈悲利人的过程当中,不执着有我。所以说,常行六度四摄而三轮体空,那是表现在慈悲当中,提升智慧。第二个,虽然说无我,但是还要不断地慈悲利人。尤其是无我的智慧得到提升以后,他利益众生就变得更精进。越空越有,惟其不空,他才懒惰;惟其知道人我空、法我空,他的精进才发得起来。这个“空”不是断灭空,而是不离于因果的空。所以说,知道无我,他能够精进地行持慈悲,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戒的主要精神。一个方面,是智慧上的凸显;一个方面,是慈悲上的应用。

  所以,愿菩提往往是认识到理性以后,发的一种愿心——菩提愿心。而这种愿心,它有向上的发展和向下的发展。向上,那就是要成就诸佛一样的智慧;向下,那就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要得到和佛一样的智慧。要利益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随时在行持菩萨戒的过程当中,它扣系两端而精进行持。上面,不离诸佛的智慧,随时修习人我空、法我空、三轮体空,扫除一切执着,这是扣系上端;扣系下端,随时随地不离开零零种种的众生,把智慧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利益众生的善巧过程当中。

  利益众生要有善巧,要有智慧的,没有智慧,没有善巧,你利益不了众生。我非常感念的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诸侯他非常喜爱孔雀,然后把孔雀抓回宫里面养起来,当宠物养起来。这个诸侯很欢喜,就把自己吃的三珍海味都拿去喂孔雀,把自己最喜欢用的东西也都拿去让孔雀用。但是没有几天,孔雀死掉了。诸侯非常伤心:“我这么喜欢你,你为什么就离我而去了呢?甚至连我最喜欢吃最喜欢用的,都拿来成就你,为什么你就死了呢?难道你不懂我的心吗?”他非常伤心,伤心之余就问大臣,他说:“我这么喜欢它,按道理说它应该生活得很好,但是它为什么就死了?“大臣就说:“大王,你是以养你之道来养鸟,不是以养鸟之道来养鸟,所以你不懂鸟的心。你不懂孔雀的心,所以你就很难真正地关心到孔雀,很难真正地把孔雀养活。”

  你看,有这么一则故事,非常形象地给我们提供了参考。今天很多众生,很多同修,不是不愿意利益众生,是太愿意利益众生了,但是…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