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P3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觉法,由自觉到觉他,觉悟整个法界实相。它能够觉悟世出世间一切法理,这个是最快乐的事情。菩提觉法乐,圆满的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理都能够觉悟。首先说觉悟诸法之空,它是外在的诸法,没有实际主宰的。主宰在哪里?“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万法是有什么样的条件,它就成就什么样的法相。而且它是运动的,是变化的。你掌握这些运动、变化当中的诀窍。它的机关在哪里?操纵杆在每一个人的手里面。你怎么样去操纵它呢?要认识它的运作规律就好操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利益众生即是利益自我” 。

  要想真实地利益自我,就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放在精进地利益众生过程当中。人我是不分的。当你能够这样去认知,能够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运作的时候,你世界的快乐之门就打开了。你能够有这些善巧的智慧,觉悟每一个众生的习气,觉悟每一个众生他为什么哭?为什么笑?它的诀窍在哪里?你要真真实实理解每一个众生了,你想叫他哭他就哭,你想叫他笑他就笑,你想叫他做什么他就能够做什么。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你比他肚子里的蛔虫还要蛔虫,你深入他自己了,你比他自己还要了解自己。你就能很善巧地知道他的神经在哪里,他的兴奋点在哪里,他的死穴在哪里。你彻底了解他了嘛。当你彻底了解他,那就能够自由地运作了;当你不了解他,就像诸侯养孔雀一样,他不理解孔雀喜欢什么,不理解孔雀怎么样才能生活得更好,你怎么利益它呢?

  所以说菩萨利益众生,往往要有空的智慧,还要有假的智慧,由空入假的智慧。什么叫由空入假?有这种能够深入每一个众生,你与他不同,他与他不同,具体善巧的因果它要明了。没有这种明了的智慧,没有办法利益众生。你只是有人我空的智慧,能够掌握空的智慧,你可以断除自我的烦恼,那可以。但是没有假的智慧,你成就不了利益众生,往往要有由空入假。所以,把这种空建立在因果当中,每一个众生的因果当中,这个时间他就可以善巧地知道为什么众生的头发是黑的,为什么眼睛是亮的,为什么耳朵是这样的每一个具体的因果,他就能实实在在地觉知。而且依偎这种善巧的智慧,他能够精巧地改变这个世界,乃至改变自我,改变众生。那就是由空入假的智慧。

  有这种智慧了,你利益众生,一利益就一个准;你要想度他,你说的话每一句都那么滋润他,每一句都能够打动他的心,每一句都能牵扯到他实实在在的神经。他的内心就高兴。所以说这是一种善巧,没有善巧是做不到的。所以有这种智慧以后,我们才能够办到,今天我们就是对这种智慧要了解。菩萨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种事情?诸佛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种善巧?他说的话句句都能打中我的心呢?我就那么愿意听他说呢?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呢?为什么?他就是具备空、假、中这三种智慧。他都利用得很好。那叫菩提觉法乐。

  所以说,佛为法王,与法自在。他为什么与法自在?往往就是他的智慧达到了,他在一切过程当中运用纯熟了,他就能自在。他要救度众生,你看佛一出世,度众生就非常顺利,他度的众生就很多。而我们今天想度众生的时候,你没办法,度不了。还说:“众生难度啊!” 其实哪里是众生难度,你没有招到诀窍而已。对不对?你要是找到诀窍,轻轻易易就能把它做下来。所以说,我们现在有障碍,首先就是自我不空。你有烦恼,烦恼就是你最大的障碍;你有我,我就是你烦恼的根源,就是你利益众生的最大障碍。你老是执着于我,但是人家不吃你这套。你是你,他是他,你就不能让他进入你自己的轨道,而是你要进入他的轨道。所以要善知众生心,那就可以。诸佛就具备这样。

  所以说,你要达到这种空,要达到无我,要从无我去关心众生、利益众生,你才能很善巧。所以菩提心,从愿菩提到行菩提落实到什么地方?落实在究竟的智慧上。我们今天要对这种智慧发起认知,离不开智慧。而且对于究竟、圆满、胜义的智慧心,要发起圆满的认知。我强烈地向往,我一定要成就像诸佛那样的智慧,才能够圆满地利益众生。如果不成就这样的智慧,是利益不了众生的。为什么要成佛?成佛就是向往诸佛的智慧!努力地成就诸佛的智慧!只有成就了这种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本钱去利益众生。如果不然的话,你没有本钱拿什么来度众生!

  我看世间上有两句话,这两句完全可以为我们佛教徒转换一下来用,他说:“拿什么来利益你,我的爱人?” 你要爱众生,你拿什么来爱众生?有没有本钱?没有本钱你爱众生,拿什么来爱嘛!没有能力!“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这些商业性的语言。事实上世间上的很多世俗文化、游戏它凸显了很多东西。我们今天要利益众生,我们也问自己一下,你拿什么来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你说你拿什么来成就众生?没办法啊!凭你的无明吗?凭你的烦恼吗?凭你的我执吗?凭你的懒惰吗?凭你的恶业吗?我们拿什么来利益众生呢?自己观想一下,不要只是愿心:“我发了愿了,我要利益众生。”但是你拿什么来嘛?有没有本钱嘛?没有本钱就很艰难。所以说,要成就利益众生的本钱,我们必须要精进地皈依三宝,精进地依止善知识,精进地听经闻法,精进地依戒依法去努力修行,来成就自己戒、定、慧、解脱、解脱法身,来成就这种智慧。没有这种智慧,你是没有办法利益众生的。

  所以,今天当你好好地学佛,好好地求往生,好好地念佛,好好地守戒,其实就是利益众生的根本。舍弃这些根本以后,又不修行又不念佛,你跑出去:“我想利益你,你跟我走吧。” 谁跟你走?不把你打得鼻青脸肿就已经是对你很慈悲了。所以说我们要有智慧这种本钱,把菩提心建立在智慧当中。这种智慧,比如中观的智慧,教你的它也是一种智慧;唯识的智慧,教你的也是一种智慧;戒律,教你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它也是这样的智慧;善恶业的因果道理,也是教你智慧。这一切的一切,也许你达不到究竟,达不到圆满,但是你在因位上是可以用的。比如善恶业的因果智慧,你可以用的;无我的态度,你可以用的;守戒的,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我自己没有智慧的,我就认为自己笨嘛。虽然笨,但我能依照诸佛所教我的去做,那就是大智慧了。你自己又没有智慧,又认为自己了不起,你比诸佛还了不起,连诸佛教你的你都不听。认为:“释迦牟尼佛估计不知道二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估计不适应时代了,这条戒也不适用了,那条戒也不适用了。” 我看你是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释迦牟尼佛,你就那么伟大吗?你就那么自信吗?所以,不要随便地批评古人,也不要随便去批评释迦牟尼佛。他所教给你的这些非常具体的智慧,你不要说不适应于今天了,它一定适应于今天!你要有信心,才能领悟到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你要有智慧,才能够觉悟到菩提戒的善巧。所有戒律的善巧,你才能知道。

  所以说,我们对诸佛的圆满智慧要发起究竟的信心。看你有没有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没有信心的时候,你对佛法是升不起尊重之心的,也不相信它有无量的妙用。所以对诸佛的圆满智慧,发起希向之心、追求之心、如饥似渴地心。一辈子把自己身心的所有努力,全部作为归向,不离三皈依而修学,这是一种究竟生命的止归(归宿),这样子我们能做一切有情的义利。什么叫义利?现前的利益和将来的利益。要有这种智慧你才能做到。要把广大的众生毕竟安置在圆满的智慧当中。

  所以说,一个方面是发心求诸佛的智慧,二个方面是发心以这样的智慧来善巧利益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形相。它的形相是什么?首先是我们的愿心,愿不愿得到?愿不愿意去追求?愿不愿意去成就?看你愿不愿意?你这种愿心真实地发起来没有?这个很恼火,一般是念一念,你念两句他念两句:“我发起来了。” 但是你看你的内心,觉照你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地朝这个方面在努力?往往都是叶公好龙。我们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叶公好龙。表面上说我喜欢,但是内心里你心心念念都是背弃这种愿心的。这就糟糕了!说菩提愿心很容易发起来,但是你就是不发起来。

  我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 “你是愿意趋向于诸佛的智慧?还是愿意多睡两个钟头?你是愿意成就诸佛的智慧?还是愿意多挣两个钱?你是愿意趋向于诸佛的智慧?还是更喜欢那种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我们每一个人拿这样的问题来多问自己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真正愿的,并不是诸佛的智慧,往往是那些瞌睡,那些世俗五欲,那种花前月下。多挣两个钱,多升一个处长,多坐一坐豪华轿车,再买两栋别墅, “哎呀,这个就是极乐世界了嘛,我还到极乐世界干啥呢” 。他就安置在世俗五欲当中陶醉不已,眯起眼睛自我陶醉。他的心何曾向往诸佛的智慧啊?没有向往。这就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说利益众生:“哎呀,利益众生多艰难啊,我倒是希望所有的众生来利益我。” 三炷香一烧:“释迦牟尼佛,我想当官,你让我升科长、升处长、升县长、升市长,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当一当国家主席。” 你哪样不想当?世间上的好处你都想得到,但是你从来没有研究过怎么样才能得到。这种智慧之心是根本,你没有追求这种智慧。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他说:“菩提心怎么样成就?” 怎么成就?就在你自心当中,你自己看一看怎么样成就,你选择的是什么。你说佛法很深奥,什么深奥嘛?我认为这种道理上的都太浅,都不是很深,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相信。原本如是的,它有什么深深浅浅的嘛?本来就是这样的,它有什么深深浅浅的嘛?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相信而已,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理解而已,就是看你愿不愿意认同而已。对不对?就是这么简单。你不愿意认同,不愿意理解,那就觉得很深,“咋我就理解不了呢” ,你觉得很深。所以说,有信心、有恭敬心这种感情上趋向,往往它是我们内心的态度。当你的态度摆端正…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