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往往事与愿违,阴差阳错。做的很多事情,发心是为了利益别人,结果却恰恰相反。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只能说明我们自己没有智慧。你要利益众生是要有智慧的,没有智慧是利益不了众生的。内心有执着,有烦恼,要想利益众生往往是以你的方式去伤害众生。我经常所说 “我们用爱,这个正当的理由去伤害众生,而且把众生伤害得血淋淋的。” 他还瞒有理的:“我爱你啊,我要利益你啊,因为我爱你我才这样对你,要是我不在意你,要是我不爱你,我不会这样对待你。” 明明已经被伤害得血淋淋了,他还说在利益你。这就是我们众生界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
所以今天发菩提心的话,你就要想一想这个故事。当你想一想这个故事,你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那就只能给众生带来伤害。你的内心是烦恼,没有智慧。你的内心不是无我,而是一种强烈的我执,那只能给众生带来伤害。所以,我们今天讲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从哪里开始?从我们自己发心行善当中开始!只有在善业当中,才能和谐。在恶业当中能和谐吗?那就很艰难了。
这是个体验,每个人你打我一巴掌,他打你一巴掌;你骂他两句,他骂你两句,立马这个地方就要乱得不可收拾。不和谐嘛!但是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你恭敬我,我恭敬你,你发现这个世间上的秩序就变得非常和谐了。是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它要从善业当中,去成就和谐。而这种究竟的善就是无我的,人我同体的。所以,佛法专讲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自我的利益和众生的利益是一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致的。要想真正地利益自我,就非得要利益众生。能够对众生有利益,对自己就有利益。如果说你伤害了众生,一定也会同时伤害我们自己,它跟世间上的道理是不一样的。
世间上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非得要伤害别人来成就自己。我喜欢别人的肉,于是我吃别人的肉。那是在伤害别人而成就自我之上,我们认为非得要这样才能得到快乐。但是,佛教的因果律,佛教的智慧,向你体现出这是违背于我们究竟目标的。比如说你杀生,你吃了众生,你这种口腹之欲建立在损伤众生之上。你要想得到健康,要想得到营养,要想得到安乐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人的饮食之道不就说明这些嘛!啥都吃!吃厕所里的蛆,吃野生动物,吃珍惜动物,甚至连人的婴儿都要吃。他没什么不吃了。但你说他健康嘛?今天社会越发展,越受到挑战和威胁;科技再发达,但是各种各样的怪病层出不穷。怎么出来的?往往是吃出来的。去年还是前年的非典,SARS,不也是吃出来的嘛。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
菩萨戒,它就要认识这样一种道理——人我的利益它往往是一致的。你能够真心地利益众生,那才能够利益自我。你要是对众生有所损伤,必然对自己也要形成损伤。这是一致的。不是世间上所说的,在尔虞我诈当中,在勾心斗角当中,强烈地竞争当中,互相欺压,然后发展起来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这种好处只要我得到,你就会失去;你得到,我就会失去。不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理论,是强盗逻辑。所以说,它是抢占资源。我有了,你们没有了,我能成就我。这是一种强盗逻辑,是一种错误的理论。
那么,我们今天要具备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力,要具有一种和谐性的生产力,就要从无我、奉献当中来成就。惟其无我,能够成就最真实的、最自在的我;惟其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自己真实、圆满、究竟的利益。所以,人我的利益是一致的,非利益也是一致的。损伤众生的同时也损伤自己,利益众生的同时再利益自己。你要看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就会精进地去利益众生。你要看不到这一点:“我干吗要费这么大劲利益众生呢?我利益自己就行了。”你看,这种道理,它说起来就是这么浅显。还有打了一个比方,比如说你要做生意。今天做生意越做得大,它怎么做得大?人脉市场。有人脉有市场,你就很好。假如说你能占领整个中国的市场,那个人脉多了,每个人买一点点,你的生意就做大了。国外为什么不断地向中国进入,要占取中国的市场呢?人脉多,发财容易啊。
他说我们修菩萨道的,最起码你应该学一学人家怎么做生意。假如说做生意的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上门,你说他能够发财吗?发不了财。假如说,你行菩萨道,没有一个众生跟你结善缘,甚至你布施我都不要你的东西。你想供养,对不起,我不要你的供养。那你修行没有对境,没有众生来成就你了,你就啥也成就不了。我们说众生是我们成佛的父母,离开众生你成就不了菩提。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这些资源以后,众生是我们成佛的资源,要离开了这个资源那就不可能了。而你能够利益越来越多的众生,你的智慧就越来越增长,你的善业福德因缘就越来越增长。这个你只有无我,在无我当中能实现这种精进,要是有我的话,往往就不能精进。你的思想里面,成天就有一个自我,心就非常自私,非常狭隘,就老是围绕自我在转,心量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而已。你怎么成佛?那就很艰难了。
所以说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要看到菩萨戒的精神,是从真理当中显发的,是从大觉悟当中显发的。他能够觉悟到,人我其实是没有界线的;他能够觉悟到,人我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他能够觉悟到,众生是我们成佛的资源,离开众生我们就不可能成就。所以,你能把这种因果道理认知,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和我们自己成佛的关系要明确。当你认识到这种关系以后,就能建立一种无我的态度,能够建立一种慈悲利人的修行方法。如果说没有这种理念,你很难办到。
所以说,在律摄法忍当中,就给我们讲“受菩萨戒的人,应当以发菩提心为先。” 什么叫菩提心呢?要落实在四弘誓愿之上。如果说,实实在在地发了四弘誓愿,能够以挚诚心,养成菩萨大戒,以菩萨大戒为自己的老师,就能够领纳无浊戒体。你认识到这种道理以后,把这些道理在自己内心里面反复熏习,把它领悟。领悟以后,你利益众生的这个种子,这个发心它就非常坚固,在内心里面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换句话说,它就是你的发动机,它就是你的燃料,它就是你的能量。它能够触动你,趋向于利益众生。所以说,这些道理要去思维,你仅仅是表面上持戒,内心里面这种能量缺乏,这种理论缺乏,往往是行之不远。而这种道理它很深刻。
我们今天的时间有限,不能更深入地给你揭示。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宁可后面慢一点,我们也要把重心着重发在理性上的领悟,这种讲说、熏习要放在根本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有很多人说:“持戒那就是行为上的一种精进。”好像内心可以不管,其实不然。内心如果说不管的话,缺少动力,你那个发动机不行就是不行,行之不远,你想做做不起来。今天我们修行就是这样:“哎呀,我觉得这个世界苦啊!” 但是你就是发不起出离心。他说:“我发起出离心了!但是我就是要睡觉,我就是要懒惰。念佛要求我们念念不断地念下去,但是念两句我的嘴巴它就不争气,它就要停下来。”为什么?不自觉地我们就要懒惰,不自觉地我们就念不下去,不自觉地我们就坚持不下来。为什么?主要是心里缺少动力,理论入心不深,没有做到和自己的智慧合二为一。它还没有真正成为你的智慧,道理还是道理,你还没有领纳进去。要把这些佛教的道理深入你的内心和血液,融为一体,和你的心融为一体,除此而外没有别样的心。以理为心,以法为心。彻底融入自己的生命世界以后,还不要仅仅以此为此,要深入,要让它和我做到彻底统一,它就是我,我就是它,除它以外没有我。
所以说,我们说以法为生,不仅仅是以我们的肉体为生。要把戒法形成自己生命的支点。让无我、慈悲成为我们生命的支点!它就是你真正的内涵!这样子,你才能真正地策动自己,投入到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学过程当中。如果不然,它是它,你是你。有啥相干呢?讲的时候,你也懂,我也懂,但是不相干,没有联系,它不能成为你的动力。
所以说,我们皈依三宝的话,其实就是法界之间的真理。皈依法,这个最重要。你有智慧,你皈依佛,有这种智慧以后它能深入到法界的真理。人我是没有区分的,人我是同体的。善恶因果,你利益众生,就能利益自我。你要认识到这种真理以后,法界它就是这样,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它不隐瞒你也不隐瞒我,只要你能觉悟就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认识到以后,你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生命,它的一种营养液,你彻底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把这种理变成事相的运作,它就自然不自然地。我们内心坚固的戒体那就是离体,把离体变为自己的心愿,变为自己生命的指标,整个生命就是朝向这个方面去努力。于是,你的无浊戒体才能变成,想都不想它就能一直沿着这样精进地去做。养成习惯了,它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如果不然,那是很艰难的。所以说,这样子才算是得戒。
你看,把这种理结合自己的愿心,要做到自己身心世界里面,还要非常强烈,这样它才能够得戒。那么这种发菩提心的形象,我们发起的愿菩提心,求这种智慧。没有智慧利益不了人,没有智慧明了不了这种道理。道理有所蛮昧的时候,动力不足,当你的自觉,这种明觉的心能够认识这种道理以后,它不仅仅是愿心了,它要落实在自己行住坐卧的觉照当中。把这种觉照随时随地回归于法界十相的理性当中,就把它变成胜义的菩提心,要领悟这种殊胜的义理。当你真正领悟这种殊胜义理的时候,真实的菩提心才能够升起来。所以说,菩提心不仅仅是一种愿心,到最后它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智慧上,那种胜义菩提心,就是真正觉照道理的心,觉照圆满道理的心。这种胜义实相你要能够领悟。
所以说你成佛,无非就是这几种快乐。一种是菩提觉法乐,一种是涅槃寂静乐…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