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五▪P2

  ..續本文上一頁往往事與願違,陰差陽錯。做的很多事情,發心是爲了利益別人,結果卻恰恰相反。爲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只能說明我們自己沒有智慧。你要利益衆生是要有智慧的,沒有智慧是利益不了衆生的。內心有執著,有煩惱,要想利益衆生往往是以你的方式去傷害衆生。我經常所說 “我們用愛,這個正當的理由去傷害衆生,而且把衆生傷害得血淋淋的。” 他還瞞有理的:“我愛你啊,我要利益你啊,因爲我愛你我才這樣對你,要是我不在意你,要是我不愛你,我不會這樣對待你。” 明明已經被傷害得血淋淋了,他還說在利益你。這就是我們衆生界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討。

  所以今天發菩提心的話,你就要想一想這個故事。當你想一想這個故事,你在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你有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那就只能給衆生帶來傷害。你的內心是煩惱,沒有智慧。你的內心不是無我,而是一種強烈的我執,那只能給衆生帶來傷害。所以,我們今天講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從哪裏開始?從我們自己發心行善當中開始!只有在善業當中,才能和諧。在惡業當中能和諧嗎?那就很艱難了。

  這是個體驗,每個人你打我一巴掌,他打你一巴掌;你罵他兩句,他罵你兩句,立馬這個地方就要亂得不可收拾。不和諧嘛!但是你贊歎我,我贊歎你;你恭敬我,我恭敬你,你發現這個世間上的秩序就變得非常和諧了。是不是?很淺顯的道理。它要從善業當中,去成就和諧。而這種究竟的善就是無我的,人我同體的。所以,佛法專講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自我的利益和衆生的利益是一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致的。要想真正地利益自我,就非得要利益衆生。能夠對衆生有利益,對自己就有利益。如果說你傷害了衆生,一定也會同時傷害我們自己,它跟世間上的道理是不一樣的。

  世間上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非得要傷害別人來成就自己。我喜歡別人的肉,于是我吃別人的肉。那是在傷害別人而成就自我之上,我們認爲非得要這樣才能得到快樂。但是,佛教的因果律,佛教的智慧,向你體現出這是違背于我們究竟目標的。比如說你殺生,你吃了衆生,你這種口腹之欲建立在損傷衆生之上。你要想得到健康,要想得到營養,要想得到安樂幾乎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們人的飲食之道不就說明這些嘛!啥都吃!吃廁所裏的蛆,吃野生動物,吃珍惜動物,甚至連人的嬰兒都要吃。他沒什麼不吃了。但你說他健康嘛?今天社會越發展,越受到挑戰和威脅;科技再發達,但是各種各樣的怪病層出不窮。怎麼出來的?往往是吃出來的。去年還是前年的非典,SARS,不也是吃出來的嘛。很多地方都是這樣的。

  菩薩戒,它就要認識這樣一種道理——人我的利益它往往是一致的。你能夠真心地利益衆生,那才能夠利益自我。你要是對衆生有所損傷,必然對自己也要形成損傷。這是一致的。不是世間上所說的,在爾虞我詐當中,在勾心鬥角當中,強烈地競爭當中,互相欺壓,然後發展起來的就是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好像這種好處只要我得到,你就會失去;你得到,我就會失去。不是這樣的。這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理論,是強盜邏輯。所以說,它是搶占資源。我有了,你們沒有了,我能成就我。這是一種強盜邏輯,是一種錯誤的理論。

  那麼,我們今天要具備一種創造性的生産力,要具有一種和諧性的生産力,就要從無我、奉獻當中來成就。惟其無我,能夠成就最真實的、最自在的我;惟其利益衆生,才能夠成就自己真實、圓滿、究竟的利益。所以,人我的利益是一致的,非利益也是一致的。損傷衆生的同時也損傷自己,利益衆生的同時再利益自己。你要看到這一點以後,我們就會精進地去利益衆生。你要看不到這一點:“我幹嗎要費這麼大勁利益衆生呢?我利益自己就行了。”你看,這種道理,它說起來就是這麼淺顯。還有打了一個比方,比如說你要做生意。今天做生意越做得大,它怎麼做得大?人脈市場。有人脈有市場,你就很好。假如說你能占領整個中國的市場,那個人脈多了,每個人買一點點,你的生意就做大了。國外爲什麼不斷地向中國進入,要占取中國的市場呢?人脈多,發財容易啊。

  他說我們修菩薩道的,最起碼你應該學一學人家怎麼做生意。假如說做生意的門前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上門,你說他能夠發財嗎?發不了財。假如說,你行菩薩道,沒有一個衆生跟你結善緣,甚至你布施我都不要你的東西。你想供養,對不起,我不要你的供養。那你修行沒有對境,沒有衆生來成就你了,你就啥也成就不了。我們說衆生是我們成佛的父母,離開衆生你成就不了菩提。所以說,我們今天看到這些資源以後,衆生是我們成佛的資源,要離開了這個資源那就不可能了。而你能夠利益越來越多的衆生,你的智慧就越來越增長,你的善業福德因緣就越來越增長。這個你只有無我,在無我當中能實現這種精進,要是有我的話,往往就不能精進。你的思想裏面,成天就有一個自我,心就非常自私,非常狹隘,就老是圍繞自我在轉,心量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而已。你怎麼成佛?那就很艱難了。

  所以說在這種過程當中,我們要看到菩薩戒的精神,是從真理當中顯發的,是從大覺悟當中顯發的。他能夠覺悟到,人我其實是沒有界線的;他能夠覺悟到,人我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他能夠覺悟到,衆生是我們成佛的資源,離開衆生我們就不可能成就。所以,你能把這種因果道理認知,把無量無邊的衆生和我們自己成佛的關系要明確。當你認識到這種關系以後,就能建立一種無我的態度,能夠建立一種慈悲利人的修行方法。如果說沒有這種理念,你很難辦到。

  所以說,在律攝法忍當中,就給我們講“受菩薩戒的人,應當以發菩提心爲先。” 什麼叫菩提心呢?要落實在四弘誓願之上。如果說,實實在在地發了四弘誓願,能夠以摯誠心,養成菩薩大戒,以菩薩大戒爲自己的老師,就能夠領納無濁戒體。你認識到這種道理以後,把這些道理在自己內心裏面反複熏習,把它領悟。領悟以後,你利益衆生的這個種子,這個發心它就非常堅固,在內心裏面時時刻刻督促自己。換句話說,它就是你的發動機,它就是你的燃料,它就是你的能量。它能夠觸動你,趨向于利益衆生。所以說,這些道理要去思維,你僅僅是表面上持戒,內心裏面這種能量缺乏,這種理論缺乏,往往是行之不遠。而這種道理它很深刻。

  我們今天的時間有限,不能更深入地給你揭示。實際上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甯可後面慢一點,我們也要把重心著重發在理性上的領悟,這種講說、熏習要放在根本上,“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有很多人說:“持戒那就是行爲上的一種精進。”好像內心可以不管,其實不然。內心如果說不管的話,缺少動力,你那個發動機不行就是不行,行之不遠,你想做做不起來。今天我們修行就是這樣:“哎呀,我覺得這個世界苦啊!” 但是你就是發不起出離心。他說:“我發起出離心了!但是我就是要睡覺,我就是要懶惰。念佛要求我們念念不斷地念下去,但是念兩句我的嘴巴它就不爭氣,它就要停下來。”爲什麼?不自覺地我們就要懶惰,不自覺地我們就念不下去,不自覺地我們就堅持不下來。爲什麼?主要是心裏缺少動力,理論入心不深,沒有做到和自己的智慧合二爲一。它還沒有真正成爲你的智慧,道理還是道理,你還沒有領納進去。要把這些佛教的道理深入你的內心和血液,融爲一體,和你的心融爲一體,除此而外沒有別樣的心。以理爲心,以法爲心。徹底融入自己的生命世界以後,還不要僅僅以此爲此,要深入,要讓它和我做到徹底統一,它就是我,我就是它,除它以外沒有我。

  所以說,我們說以法爲生,不僅僅是以我們的肉體爲生。要把戒法形成自己生命的支點。讓無我、慈悲成爲我們生命的支點!它就是你真正的內涵!這樣子,你才能真正地策動自己,投入到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學過程當中。如果不然,它是它,你是你。有啥相幹呢?講的時候,你也懂,我也懂,但是不相幹,沒有聯系,它不能成爲你的動力。

  所以說,我們皈依叁寶的話,其實就是法界之間的真理。皈依法,這個最重要。你有智慧,你皈依佛,有這種智慧以後它能深入到法界的真理。人我是沒有區分的,人我是同體的。善惡因果,你利益衆生,就能利益自我。你要認識到這種真理以後,法界它就是這樣,明明白白地擺在那兒,它不隱瞞你也不隱瞞我,只要你能覺悟就能夠認識到這個道理。認識到以後,你能把它變成自己的生命,它的一種營養液,你徹底生活在這個世界裏面。把這種理變成事相的運作,它就自然不自然地。我們內心堅固的戒體那就是離體,把離體變爲自己的心願,變爲自己生命的指標,整個生命就是朝向這個方面去努力。于是,你的無濁戒體才能變成,想都不想它就能一直沿著這樣精進地去做。養成習慣了,它才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如果不然,那是很艱難的。所以說,這樣子才算是得戒。

  你看,把這種理結合自己的願心,要做到自己身心世界裏面,還要非常強烈,這樣它才能夠得戒。那麼這種發菩提心的形象,我們發起的願菩提心,求這種智慧。沒有智慧利益不了人,沒有智慧明了不了這種道理。道理有所蠻昧的時候,動力不足,當你的自覺,這種明覺的心能夠認識這種道理以後,它不僅僅是願心了,它要落實在自己行住坐臥的覺照當中。把這種覺照隨時隨地回歸于法界十相的理性當中,就把它變成勝義的菩提心,要領悟這種殊勝的義理。當你真正領悟這種殊勝義理的時候,真實的菩提心才能夠升起來。所以說,菩提心不僅僅是一種願心,到最後它是要落實在具體的智慧上,那種勝義菩提心,就是真正覺照道理的心,覺照圓滿道理的心。這種勝義實相你要能夠領悟。

  所以說你成佛,無非就是這幾種快樂。一種是菩提覺法樂,一種是涅槃寂靜樂…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