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五▪P3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覺法,由自覺到覺他,覺悟整個法界實相。它能夠覺悟世出世間一切法理,這個是最快樂的事情。菩提覺法樂,圓滿的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理都能夠覺悟。首先說覺悟諸法之空,它是外在的諸法,沒有實際主宰的。主宰在哪裏?“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萬法是有什麼樣的條件,它就成就什麼樣的法相。而且它是運動的,是變化的。你掌握這些運動、變化當中的訣竅。它的機關在哪裏?操縱杆在每一個人的手裏面。你怎麼樣去操縱它呢?要認識它的運作規律就好操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利益衆生即是利益自我” 。

  要想真實地利益自我,就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叁業放在精進地利益衆生過程當中。人我是不分的。當你能夠這樣去認知,能夠按照這樣的規律去運作的時候,你世界的快樂之門就打開了。你能夠有這些善巧的智慧,覺悟每一個衆生的習氣,覺悟每一個衆生他爲什麼哭?爲什麼笑?它的訣竅在哪裏?你要真真實實理解每一個衆生了,你想叫他哭他就哭,你想叫他笑他就笑,你想叫他做什麼他就能夠做什麼。爲什麼能夠這樣呢?因爲你比他肚子裏的蛔蟲還要蛔蟲,你深入他自己了,你比他自己還要了解自己。你就能很善巧地知道他的神經在哪裏,他的興奮點在哪裏,他的死穴在哪裏。你徹底了解他了嘛。當你徹底了解他,那就能夠自由地運作了;當你不了解他,就像諸侯養孔雀一樣,他不理解孔雀喜歡什麼,不理解孔雀怎麼樣才能生活得更好,你怎麼利益它呢?

  所以說菩薩利益衆生,往往要有空的智慧,還要有假的智慧,由空入假的智慧。什麼叫由空入假?有這種能夠深入每一個衆生,你與他不同,他與他不同,具體善巧的因果它要明了。沒有這種明了的智慧,沒有辦法利益衆生。你只是有人我空的智慧,能夠掌握空的智慧,你可以斷除自我的煩惱,那可以。但是沒有假的智慧,你成就不了利益衆生,往往要有由空入假。所以,把這種空建立在因果當中,每一個衆生的因果當中,這個時間他就可以善巧地知道爲什麼衆生的頭發是黑的,爲什麼眼睛是亮的,爲什麼耳朵是這樣的每一個具體的因果,他就能實實在在地覺知。而且依偎這種善巧的智慧,他能夠精巧地改變這個世界,乃至改變自我,改變衆生。那就是由空入假的智慧。

  有這種智慧了,你利益衆生,一利益就一個准;你要想度他,你說的話每一句都那麼滋潤他,每一句都能夠打動他的心,每一句都能牽扯到他實實在在的神經。他的內心就高興。所以說這是一種善巧,沒有善巧是做不到的。所以有這種智慧以後,我們才能夠辦到,今天我們就是對這種智慧要了解。菩薩爲什麼能夠做到這種事情?諸佛爲什麼能夠做到這種善巧?他說的話句句都能打中我的心呢?我就那麼願意聽他說呢?一點抵觸情緒都沒有呢?爲什麼?他就是具備空、假、中這叁種智慧。他都利用得很好。那叫菩提覺法樂。

  所以說,佛爲法王,與法自在。他爲什麼與法自在?往往就是他的智慧達到了,他在一切過程當中運用純熟了,他就能自在。他要救度衆生,你看佛一出世,度衆生就非常順利,他度的衆生就很多。而我們今天想度衆生的時候,你沒辦法,度不了。還說:“衆生難度啊!” 其實哪裏是衆生難度,你沒有招到訣竅而已。對不對?你要是找到訣竅,輕輕易易就能把它做下來。所以說,我們現在有障礙,首先就是自我不空。你有煩惱,煩惱就是你最大的障礙;你有我,我就是你煩惱的根源,就是你利益衆生的最大障礙。你老是執著于我,但是人家不吃你這套。你是你,他是他,你就不能讓他進入你自己的軌道,而是你要進入他的軌道。所以要善知衆生心,那就可以。諸佛就具備這樣。

  所以說,你要達到這種空,要達到無我,要從無我去關心衆生、利益衆生,你才能很善巧。所以菩提心,從願菩提到行菩提落實到什麼地方?落實在究竟的智慧上。我們今天要對這種智慧發起認知,離不開智慧。而且對于究竟、圓滿、勝義的智慧心,要發起圓滿的認知。我強烈地向往,我一定要成就像諸佛那樣的智慧,才能夠圓滿地利益衆生。如果不成就這樣的智慧,是利益不了衆生的。爲什麼要成佛?成佛就是向往諸佛的智慧!努力地成就諸佛的智慧!只有成就了這種智慧,我們才能夠有本錢去利益衆生。如果不然的話,你沒有本錢拿什麼來度衆生!

  我看世間上有兩句話,這兩句完全可以爲我們佛教徒轉換一下來用,他說:“拿什麼來利益你,我的愛人?” 你要愛衆生,你拿什麼來愛衆生?有沒有本錢?沒有本錢你愛衆生,拿什麼來愛嘛!沒有能力!“我拿什麼來拯救你?” 這些商業性的語言。事實上世間上的很多世俗文化、遊戲它凸顯了很多東西。我們今天要利益衆生,我們也問自己一下,你拿什麼來利益衆生?成就衆生,你說你拿什麼來成就衆生?沒辦法啊!憑你的無明嗎?憑你的煩惱嗎?憑你的我執嗎?憑你的懶惰嗎?憑你的惡業嗎?我們拿什麼來利益衆生呢?自己觀想一下,不要只是願心:“我發了願了,我要利益衆生。”但是你拿什麼來嘛?有沒有本錢嘛?沒有本錢就很艱難。所以說,要成就利益衆生的本錢,我們必須要精進地皈依叁寶,精進地依止善知識,精進地聽經聞法,精進地依戒依法去努力修行,來成就自己戒、定、慧、解脫、解脫法身,來成就這種智慧。沒有這種智慧,你是沒有辦法利益衆生的。

  所以,今天當你好好地學佛,好好地求往生,好好地念佛,好好地守戒,其實就是利益衆生的根本。舍棄這些根本以後,又不修行又不念佛,你跑出去:“我想利益你,你跟我走吧。” 誰跟你走?不把你打得鼻青臉腫就已經是對你很慈悲了。所以說我們要有智慧這種本錢,把菩提心建立在智慧當中。這種智慧,比如中觀的智慧,教你的它也是一種智慧;唯識的智慧,教你的也是一種智慧;戒律,教你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它也是這樣的智慧;善惡業的因果道理,也是教你智慧。這一切的一切,也許你達不到究竟,達不到圓滿,但是你在因位上是可以用的。比如善惡業的因果智慧,你可以用的;無我的態度,你可以用的;守戒的,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

  我自己沒有智慧的,我就認爲自己笨嘛。雖然笨,但我能依照諸佛所教我的去做,那就是大智慧了。你自己又沒有智慧,又認爲自己了不起,你比諸佛還了不起,連諸佛教你的你都不聽。認爲:“釋迦牟尼佛估計不知道二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估計不適應時代了,這條戒也不適用了,那條戒也不適用了。” 我看你是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釋迦牟尼佛,你就那麼偉大嗎?你就那麼自信嗎?所以,不要隨便地批評古人,也不要隨便去批評釋迦牟尼佛。他所教給你的這些非常具體的智慧,你不要說不適應于今天了,它一定適應于今天!你要有信心,才能領悟到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你要有智慧,才能夠覺悟到菩提戒的善巧。所有戒律的善巧,你才能知道。

  所以說,我們對諸佛的圓滿智慧要發起究竟的信心。看你有沒有信心,“信爲道元功德母”,沒有信心的時候,你對佛法是升不起尊重之心的,也不相信它有無量的妙用。所以對諸佛的圓滿智慧,發起希向之心、追求之心、如饑似渴地心。一輩子把自己身心的所有努力,全部作爲歸向,不離叁皈依而修學,這是一種究竟生命的止歸(歸宿),這樣子我們能做一切有情的義利。什麼叫義利?現前的利益和將來的利益。要有這種智慧你才能做到。要把廣大的衆生畢竟安置在圓滿的智慧當中。

  所以說,一個方面是發心求諸佛的智慧,二個方面是發心以這樣的智慧來善巧利益衆生。這就是菩提心的形相。它的形相是什麼?首先是我們的願心,願不願得到?願不願意去追求?願不願意去成就?看你願不願意?你這種願心真實地發起來沒有?這個很惱火,一般是念一念,你念兩句他念兩句:“我發起來了。” 但是你看你的內心,覺照你的內心,是不是真正地朝這個方面在努力?往往都是葉公好龍。我們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葉公好龍。表面上說我喜歡,但是內心裏你心心念念都是背棄這種願心的。這就糟糕了!說菩提願心很容易發起來,但是你就是不發起來。

  我經常問的一句話就是 “你是願意趨向于諸佛的智慧?還是願意多睡兩個鍾頭?你是願意成就諸佛的智慧?還是願意多掙兩個錢?你是願意趨向于諸佛的智慧?還是更喜歡那種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我們每一個人拿這樣的問題來多問自己一下,你就會發現我們真正願的,並不是諸佛的智慧,往往是那些瞌睡,那些世俗五欲,那種花前月下。多掙兩個錢,多升一個處長,多坐一坐豪華轎車,再買兩棟別墅, “哎呀,這個就是極樂世界了嘛,我還到極樂世界幹啥呢” 。他就安置在世俗五欲當中陶醉不已,眯起眼睛自我陶醉。他的心何曾向往諸佛的智慧啊?沒有向往。這就是我們目前最缺乏的!說利益衆生:“哎呀,利益衆生多艱難啊,我倒是希望所有的衆生來利益我。” 叁炷香一燒:“釋迦牟尼佛,我想當官,你讓我升科長、升處長、升縣長、升市長,有機會的話還可以當一當國家主席。” 你哪樣不想當?世間上的好處你都想得到,但是你從來沒有研究過怎麼樣才能得到。這種智慧之心是根本,你沒有追求這種智慧。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他說:“菩提心怎麼樣成就?” 怎麼成就?就在你自心當中,你自己看一看怎麼樣成就,你選擇的是什麼。你說佛法很深奧,什麼深奧嘛?我認爲這種道理上的都太淺,都不是很深,就是看你願不願意相信。原本如是的,它有什麼深深淺淺的嘛?本來就是這樣的,它有什麼深深淺淺的嘛?就是看你願不願意相信而已,就是看你願不願意理解而已,就是看你願不願意認同而已。對不對?就是這麼簡單。你不願意認同,不願意理解,那就覺得很深,“咋我就理解不了呢” ,你覺得很深。所以說,有信心、有恭敬心這種感情上趨向,往往它是我們內心的態度。當你的態度擺端正…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