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六)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30日下午·廬山東林寺淨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們說了菩薩戒的精神。主要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要以發菩提心爲根本。發了菩提心,那就稱之爲菩薩。菩提心的所緣,一個方面是諸佛的智慧,二個方面是對衆生的慈悲。

  從所緣諸佛的智慧上,一個方面我們認識到諸佛的智慧不可思議、甚深圓滿,可以從諸佛的願力當中體現,也可以從諸佛所成就的清淨刹土裏面體現,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叁藏十二部經典當中,再一再二的透露出。我們聽聞叁藏十二部經典,學習叁藏十二部經典,在這些智慧當中,再一再二透露出諸佛的智慧就是那麼甚深、圓滿、善巧。我們今天正是依據諸佛的智慧在學習,來對治煩惱。發了這樣的菩提心以後,還要在內心裏面,時時刻刻對自己的菩提願心來維護。千年如一日,千劫如一日,萬億劫當中都要保持非常新鮮的感覺。不要發了一天,覺得這個菩提心很新鮮,第二天你覺得還是這樣,心裏面就不新鮮了。所以要常保這種新鮮感,內心裏面這種感覺要常常保持。

  在《入菩薩行論》受持菩薩品裏面,它給我們講了一些作意,可以作爲參考。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那種眼睛瞎了的人,他居然在垃圾堆裏撿到了摩尼寶珠。你看,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情!而我們今天,業障累累、受苦無盡,居然有這樣的幸運能夠遇上諸佛,能夠遇上善知識,能夠聽聞這些菩提心的利益,能夠發起這樣的菩提心,這件事情是多麼地幸運!爲自己能夠發起菩提心,而因這種榮幸之心時時刻刻爲自己感到高興。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從多方面的比喻當中,來感受菩提心的殊勝。菩提心就像非常殊勝的甘露妙藥,能夠起死回生。我們今天,由于執著自我、自私自利,由我而起煩惱,由煩惱而造作,由造作罪業,而淪陷在叁界生死輪回當中。如果說,沒有其他殊勝的外緣,我們幾乎就永遠地沈淪在生死輪回當中。法身慧命得不到重生,始終被無明煩惱緊緊約束。今天得到了菩提心,就能轉變那種自私自利心,把生死輪回能夠很好地對治。所以它就像甘露妙藥一樣,能夠起死回生,讓我們從生死輪回當中尋找到一條希望之路。那就是這個菩提心了。“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若是沒有菩提心的話,我們的福德智慧從哪裏開顯呢?滿心滿慮的都是煩惱和執著,從哪兒去開顯智慧呢?始終就是那麼貧窮。

  我們今天,能夠得以積聚善根福德因緣,那就是因其菩提心的功德,我們找到了一條祛除無明,祛除貧窮,遠離生死的自如的道路,那就是從菩提心當中給我們成就的。“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就是說能夠醫治種種執著的病的,能夠治療種種生死的病的,能夠治療種種煩惱無明的病的最殊勝的甘露妙藥。什麼能夠治療無明呢?什麼能夠對治煩惱呢?也就是這個菩提心。

  你從這些各種各樣的比喻當中,來感受菩提心的殊勝。要做到千劫萬劫、永永遠遠,就像最初面對菩提心那樣,我的心非常歡喜、非常新鮮,要保持它。念佛的人,開頭還能念得很新鮮,念一念地念到最後不新鮮了。老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好像沒有新鮮的。什麼是新鮮的?新鮮的就是我們歡喜的心,千年如一日的心。這個不太容易。所以,需要我們隨時如法地去熏習,隨時隨地就像嬰兒剛剛出生。我們今天面對這樣的法,就像是初次面對它,歡喜踴躍。要能常保這種心態,修行裏面就輕松、自如、歡喜、雀躍。如果不然的話,新鮮感沒有了,修行的很多動力就沒有了。怎麼樣維持心裏面的新鮮感?怎麼樣維持這種殊勝的能動力?怎麼樣讓自己的歡喜心一天又一天地增加?最主要的就是無住之心,隨時隨地那個心是無住的,隨時隨地那個心總是新鮮雀躍的。你要以種種的比喻來維護我們對菩提心的感覺。

  《華嚴經》上有二十二種比喻,來說明菩提心的殊勝利益。你都可以把它拿來好好地思維一下。心裏面常常想盡千方百計,非常善巧地維護對菩提心的殊勝感覺,那麼我們的菩提心就天天都在增長。我們衆生最大的毛病也就是這個,修行最殊勝的訣竅也在這裏。一般的人接觸一下,剛開頭接觸很新鮮,慢慢接觸就發現弊病來了。爲啥呢?就是沒有找到很好的感覺。修行也是。所以說,你要找到修行的感覺,就是維護心裏面對叁寶的恭敬,維護心裏面對菩提心的殊勝感覺。千年如一日,常保新鮮感。這是于菩提心當中修學菩薩戒。

  (二)四弘誓願

  第二種,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裏面包含兩重因果,一個是煩惱爲因,衆生爲果,這個是世間上的因果。就因爲我們有我執,就因爲我們有煩惱,就由于這樣的煩惱造就了衆生。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煩惱造就所成。一念煩惱,就成就一念的衆生;一念的覺悟,就成就一念的諸佛。所以說,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爲了對治煩惱。不管念佛也好,參禅打坐也好,守戒也好,最根本的是要對治無明煩惱的冤家對頭。要把這種世間上的因果,能夠出離,能夠解決。所以現在那個心,你不在覺悟當中,就在煩惱當中。

  那麼我們念念阿彌陀佛,念念安住于覺照,念念脫離衆生,念念解脫衆生。當你在念佛的時候,與覺照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那就與佛相應。不再相應與煩惱,這就從因上脫離了衆生境界。我們這樣修行,念念阿彌陀佛,念念能夠對治無明,念念能夠對治煩惱,那就很殊勝。所以說,煩惱是衆生之因,衆生是煩惱之果,這是世間上的一種因果。你有了煩惱,它就會一個煩惱引發一個煩惱,就引出無窮盡的煩惱,就能成就這些衆生。“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是出世的因,然後你修行這些佛法,就能夠成就佛道。所以是出世間的因果。

  四弘誓願,是因爲對衆生的大悲心,悲心普救一切衆生。我們內心裏面觀待這些衆生,他就是我們成佛的父母。我們學佛,我們利益衆生,離不開衆生,離開衆生我們要想成佛就絕爲艱難,成不了佛。所以不能夠離開衆生。所以,當你面對衆生境界的時候,歡喜,不要不耐煩。今天又遇上這個衆生了,明天又遇上那個衆生了,心裏面非常煩,不耐煩接觸衆生,總想盡千方百計要躲。躲過去,躲過來,不管你躲到哪兒都有無窮盡的衆生。怎麼辦?所以說你要轉變一種態度,那就不同了。有一個人來找你,你能成就一個人,那很歡喜。有無量的衆生來找你,就能成就無量的衆生,這種歡喜也是無量的。他是來成就你的,不是你度衆生,顛轉過來是衆生度你。每個人給你帶一個問題來,每個人給你帶個困難來,是成就了你。而這種資源,我們大多數還沒有把它利用起來,都是白白地把它放掉了。

  所以說,修行人他喜歡孤獨,喜歡自我相處,但是一旦陷入自我的牢獄裏面,就很難把自己的心胸開拓出來。真正學到的一切法,能夠回歸到衆生之間,能夠把煩惱的心態轉化成歡喜的、智慧的、利益衆生的心態。于是,你在人與人的接觸過程當中,他的福德善根就在不斷地增長。關鍵看我們這顆修行的心,是否真真實實地願意利益衆生。如果沒有這種心的話,菩提心又如何顯發呢?所以說,菩薩爲救衆生離開大苦,把衆生安置在究竟涅槃的法性之中。我們發願:“衆生無盡,我願無窮;衆生度盡,我願乃盡。” 。我們今天,也能夠這樣發願。諸佛是如何發願,我就如何發願。你看阿彌陀佛,他發願以他的四十八大願來度衆生,來給予衆生,我們也像阿彌陀佛那樣來發願。觀世音菩薩發願,地藏菩薩發願,我們就跟著這些菩薩發願。

  所以,教你那些諸佛菩薩發願的法門,都可以去學。《藥師經》教你藥師佛怎樣發願,觀音菩薩怎麼發願,地藏菩薩怎麼發願。你完全可以把這些願學習過來,自己也發這樣的願望。你跟著學嘛,諸佛是怎麼樣想事情,你就怎麼樣想事情;諸佛是怎麼樣做事情,你跟著怎麼樣做事情。跟著學,亦步亦趨嘛!這樣很快就學會了,這個是最快樂的。

  所以說,多看諸佛的傳記,多看菩薩的傳記,多看祖師大德的傳記。學一學人家是怎麼想問題,人家是怎麼說話,人家怎麼做事。而我們這個菩薩戒,那就是菩薩所做的事情,他們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就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學習,然後來對比。菩薩是很歡喜的,那樣去守戒,菩薩歡喜那樣做事,而我們在守戒的過程當中,你的心態歡不歡喜?我們跟著菩薩學做事情的時候你歡不歡喜?你不歡喜,爲什麼不歡喜?要找到你內在的障礙,就是你持戒的障礙,然後把這種障礙對治了,那就很好了。

  所以,在持戒的過程當中,你能發現自我的差距。這條戒我做不到,那條戒我做不到。不要給自己找理由,就檢查我爲什麼做不到!本來諸佛菩薩都是那樣做,他們也歡喜那樣做,而今天我居然做不到,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我們有這樣的區分呢?我做不到,還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來辯解。而偏偏在學戒、持戒的過程當中,就是要認識到這種差距。一方面是菩薩的行爲,一方面是我的行爲,一個方面是我願意向諸佛學習,向菩薩學習,但是在現實過程當中我就有這種差距。修行,就是把這種差距給你彌補上,找到了內在的障礙以後,把它祛除,這就是學習菩薩戒裏面的殊勝。

  你不學戒,就找不到差距。你在學戒過程當中,處處都能意識到自己和諸佛菩薩的差距在哪裏。要是你有自我反省的心,這些差距爲什麼引起差距?你總能夠找到來自于自我的理由。從這些理由當中,你來剖析自己爲什麼是衆生,爲什麼不修行,就能找到隱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衆生之所以是衆…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