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P4

  ..續本文上一頁解決,他就每每地緊拉著你問:“師父,你說不犯戒嘛,你說不犯戒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吃了。”其實犯不犯戒你心裏早就非常明白了。對不對?只是想討一個公證,想讓別人給自己一個借口好去犯戒。反正犯了戒也不是我犯的,是他叫我這樣幹的。你說這個衆生的冤屈之心,狡猾狡猾地。就是這樣。怎麼樣讓這種偷心死掉?怎麼樣可以誠誠懇懇地,不找任何理由,那說明你真正地去學戒了。如果不然的話,你就很艱難。這是從重戒來說。

  輕戒裏面也是這樣。比如說四十八輕戒當中的第叁條:不食衆生肉戒。不吃衆生肉。爲什麼不吃呢?也是護持自己的菩提心,護持自己的慈悲心。吃衆生肉者,斷大慈悲心種子。可是我們今天就不認爲是這樣,吃得!可以吃!那你的慈悲心跑到哪裏去了?早就沒有慈悲心了。

  第十條:畜諸殺具戒。殺害衆生的種種武器,你在家裏面藏起來。“看我這把刀,多鋒利啊!誰來了,我把刀拿出來保險能管事!我這兒還有一把手槍,誰來我一把手槍掏出來,他就沒命了。” 你藏了很多殺害衆生的東西。你爲什麼要藏這些呢?往往說明我們心裏面最隱諱的,自我執著的心,爲了自我的保護,我不惜傷害衆生。這種心念早就在你收藏殺具的時候,它就凸顯了。你在欣賞這些東西:“這把刀,殺進去就沒命了,好快。” 當你在欣賞的時候,實際上自心早就淪落于那些煩惱當中去了。是不是呢?所以,菩薩戒四十八條輕戒裏面,再一再二地從各方面給你檢查,你犯戒的心在哪裏?你只有在這些行爲過程當中,你發現衆生違反菩薩戒的東西太多了。肮髒、下流的心最多,但是清淨的心不太容易尋找到。

  所以說,你在守戒的過程當中,這樣也守不了,那樣也守不了。但是,你在學戒、持戒過程當中,你總能檢查到自己:“我怎麼這麼肮髒啊?我怎麼這麼下流啊?我這些東西怎麼這麼見不得人啊!” 至少能夠讓你發生一種自覺的智慧。有這種自覺的智慧,你能發起慚愧之心,能夠知道羞恥,能夠知道自己一無是處,那你還可以得救。如果說在這種過程當中,還發現不了自己一無是處。沒有羞恥之心,走到哪裏都是貢高我慢、趾高氣昂,這個時間說明你沒有羞恥之心,沒有慚愧之心。誰能救你呢?沒有人能救你了。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來看,你把那些殺害衆生的東西收藏起來,說明我們內心裏面那種傷害衆生的心還很具足。雖然說,你沒有傷害衆生,但是從你這些隱諱的行爲當中透露出了一種玄機。

  第十二條戒,傷慈販賣戒。在販賣衆生的過程當中,這個酒能夠牟取暴利,要賣酒的話盈利很多。說你不能夠去買賣酒了。爲啥呢?酒讓衆生顛倒,讓衆生能夠迷失自我。他丟不下,他說:“師父,這酒能賺大錢呢,你叫我不賣酒了以後,我這個鋪子賺錢就沒有多少搞頭了。” 我說你是願意賺錢呢?還是願意慈悲衆生呢?他想去想來不知道,他說:“師父你說嘛。” 我說不要我說,要你說,選擇在你嘛,你要想得通。當你想不通的時候,你就爲了賺錢而去造作種種傷害衆生的事情。所以說,持戒就在這個地方。

  第十四條,放火損燒戒。你在放火過程當中,你想沒想過放火燒起來以後,估計要傷害多少衆生?你想沒想過?沒有想過的時候,你大火一把放起來了,把衆生燒死掉了,你還不知不覺。這時間,菩薩的善巧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體現不出來了。

  第二十條,不能救護衆生戒。我們看到這些在苦難當中的衆生,不能發心去救度,這些都是傷害衆生的行爲,都是不殺生這種重戒的外延範圍。所以說,它的重戒和輕戒其實都是爲了護持菩提心,護持慈悲心的。從這些行爲上,來給你方方面面地講怎麼樣善巧。只要你的覺醒意識在戒當中覺醒了,當你犯了輕戒以後,居然有這種慈悲心受到傷害,你就覺悟了。

  你看,在守戒的過程當中,你能夠學到很多善巧,殺因、殺緣、殺法、殺業,這一切你能夠覺悟得非常細致。在守戒的過程當中,那種利益衆生的善巧,在因、緣、法的過程當中你都能夠覺悟,很善巧。平時你說不知道怎麼善巧,學菩薩戒你就知道了。所以,從戒的對治意義上來說,我們造成損傷衆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自我的執著,就是虛妄的分別,就是強烈的煩惱。那些無明心、邪見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都是因爲心的種種負面造成了這些行爲,夠成了犯戒。所以,我們持菩薩戒的主要精神、主要內涵就是把這種東西要改進過來。

  《六祖壇經》上給我們所說“要向自心當中斷除這些惡習。” 在我們心裏面,煩惱無邊,煩惱很多。我們要把這種煩惱斷掉,要用自性的般若智慧,除去我們內心的虛妄、分別心。我們能夠見到佛法無量無邊,我們都願意去學習,能夠見到我們自性當中具足萬法。常常把我們的心,乃至身口意行持在正法當中,這個是真正地學習佛法,真正地在修行。我們願意成就無上的佛道,又能夠常常以慈悲心下行救度衆生。所以說,把佛的智慧時時刻刻運用來爲衆生服務,利益衆生,要不然你那種智慧拿來幹啥呢?端坐在那兒:“我是禅師,我的智慧很高妙。” 但是見了衆生的苦,自己無動于衷。那我們的智慧拿來幹什麼呢?是拿來吹牛?拿來談天?拿來自娛自樂?那就不叫真的智慧了。所以說,我們要把佛性落實在菩薩戒當中,要把覺照心、智慧心落實在四弘誓願當中。

  (叁)以叁聚淨戒爲核心展開對菩薩戒的學習

  最後,第叁個,就是以叁聚淨戒爲核心,開展出我們對菩薩戒的學習。叁聚淨戒是什麼?攝律儀戒、饒益衆生戒,還有什麼?誰能說得出來?攝善法戒、饒益衆生戒,還有律儀戒,叁者是有次第的。什麼是律儀?我們看四悉檀裏面,你就可以看到這種次第。學習衆生,學習佛法、利益衆生。你不要說度他了,首先就是結善緣,能夠讓他高興。對不對?他見了你不高興,你連善緣都結不下,你見了他能夠讓他高興了,然後你跟他說的話他能聽,他能行持善法。在行持善法過程當中,有缺點,有毛病,你給他指出來,他歡喜去接受,歡喜去改正。能夠改掉一個錯誤,能夠增長一個善法。長此以往,他的積功累德就在進行了。這樣長期地積功累德,到最後他就能夠進入勝義佛法當中。

  四悉檀就是這樣,不是說一下子就讓他得到最圓滿的真實利益,而是分布在每一個細小的環節當中。最不濟也要讓他覺得歡喜,不要讓人家産生抵觸,那叫善巧。啥叫善巧?就在這種過程當中,他來成就。而我們這些叁聚淨戒,也就相應于四悉檀,比如說攝律儀戒,我們不損傷衆生,斷除惡法。只有你不損傷衆生了,衆生就才歡喜。不要說你利益衆生,你只要做到不損傷衆生,衆生就很歡喜了。而我們現在,損傷衆生得太多了。攝律儀戒,就是想盡千方百計,讓你不要去傷害衆生,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上,要想盡千方百計不要去傷害衆生。進一步做到這一點以後,我們再看怎麼樣讓自己去利益衆生。攝善法戒,想一切辦法把善法行持起來,得一步一步地來。

  把善法行持起來以後,你斷惡也好,修善也好,是不是真真實實地去利益衆生?有的人爲了自己行善,不管別的。放生,我要放生,今天去給市場上打招呼:“我明天要放生了,大放生,我要放叁萬塊錢的,十萬塊錢的,你去給我捉。” 捉來放生!爲了自己行善,去把衆生捉來又放,那不是多此一舉嘛?你不放生也許衆生還要安樂一些,一遇到你放生的時候衆生就麻煩了。你說你到底是爲行善呢?還是爲傷害衆生呢?我們今天的修行人,很多幹這種事的。所以,一定要知道“無事莫擾諸有情” 。只要你做到不損傷衆生了,基本上就是對衆生有點利益了,那就可以了。你不損傷衆生是基本的,然後你再想怎麼實實在在地去利益衆生,怎麼實實在在地讓自己的心。在這個當中,善巧地利益衆生。它就對應于這些,對應于四悉檀。

  這叁聚淨戒,就聚集了律儀戒、修善法戒、度衆生戒叁大法門。這叁大法門,可以說涵蓋了一切佛法。攝律儀戒,它涵蓋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和威儀法;攝善法戒,包羅了八萬四千出離法門;饒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廣度一切衆生的弘願精神。所以,叁聚淨戒總結起來就是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無有一個衆生而不度。隨時隨地能夠這樣。你在受戒的時候這叁聚可重要了,你的師父就會教你,在叁番羯磨的時候,內心裏面就要發這種願:“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無有一個衆生而不度。” 就發這種大願,與那種叁聚淨戒的心相應了。有這種願心和外界相應的時候,你就能得戒。如果不然,你在叁番羯磨的時候不發這種願,那就很難對應了。

  在菩薩淨戒當中,十重四十八輕裏面,每一條戒都可以用叁聚淨戒的方法去分析,去學習。拿不殺生戒來說,不殺生戒是律儀戒,一切小乘、大乘都要杜絕這種東西。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四威儀,都要落實在不殺生的過程當中。這種時候你能守很基本的威儀法。第二個,不殺生戒是利益衆生,我們從心地裏能夠斷除殺害衆生的逸樂。貪心、嗔恨心、愚癡心、邪見心你斷除了,心地裏面沒有這樣的煩惱。當你沒有煩惱了,自心也就輕松了,智慧之門打開了,你才能夠去利益衆生。攝善法戒,沒有煩惱了,自然而然他就能行善了,這是攝善法戒。煩惱沒有了,善就體現出來了,自心的真如面目就體現出來了。當你沒有貪心,沒有嗔恨心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行爲就是對衆生的利益,它就能夠饒益有情。在每一條輕戒當中也是這樣,都可以用叁聚淨戒去解釋。我們今天因爲時間的關系,就不再深入十重四十八輕的條文學習了。

  其實深入十重四十八輕的條文去學習,那就更細致、更深入、更有趣。比如說殺生戒,我們舉一條來說,殺生戒。我們從因果上來認識它,殺生,剝奪了衆生的性命,讓衆生的性命從此斷絕。由這種因我們自己要受到這種果,我們將來的生命得不到尊重,我們的性命得不到維護。假如說我們今天的性命得不到維護,你念佛,…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