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决,他就每每地紧拉着你问:“师父,你说不犯戒嘛,你说不犯戒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了。”其实犯不犯戒你心里早就非常明白了。对不对?只是想讨一个公证,想让别人给自己一个借口好去犯戒。反正犯了戒也不是我犯的,是他叫我这样干的。你说这个众生的冤屈之心,狡猾狡猾地。就是这样。怎么样让这种偷心死掉?怎么样可以诚诚恳恳地,不找任何理由,那说明你真正地去学戒了。如果不然的话,你就很艰难。这是从重戒来说。
轻戒里面也是这样。比如说四十八轻戒当中的第三条:不食众生肉戒。不吃众生肉。为什么不吃呢?也是护持自己的菩提心,护持自己的慈悲心。吃众生肉者,断大慈悲心种子。可是我们今天就不认为是这样,吃得!可以吃!那你的慈悲心跑到哪里去了?早就没有慈悲心了。
第十条:畜诸杀具戒。杀害众生的种种武器,你在家里面藏起来。“看我这把刀,多锋利啊!谁来了,我把刀拿出来保险能管事!我这儿还有一把手枪,谁来我一把手枪掏出来,他就没命了。” 你藏了很多杀害众生的东西。你为什么要藏这些呢?往往说明我们心里面最隐讳的,自我执着的心,为了自我的保护,我不惜伤害众生。这种心念早就在你收藏杀具的时候,它就凸显了。你在欣赏这些东西:“这把刀,杀进去就没命了,好快。” 当你在欣赏的时候,实际上自心早就沦落于那些烦恼当中去了。是不是呢?所以,菩萨戒四十八条轻戒里面,再一再二地从各方面给你检查,你犯戒的心在哪里?你只有在这些行为过程当中,你发现众生违反菩萨戒的东西太多了。肮脏、下流的心最多,但是清净的心不太容易寻找到。
所以说,你在守戒的过程当中,这样也守不了,那样也守不了。但是,你在学戒、持戒过程当中,你总能检查到自己:“我怎么这么肮脏啊?我怎么这么下流啊?我这些东西怎么这么见不得人啊!” 至少能够让你发生一种自觉的智慧。有这种自觉的智慧,你能发起惭愧之心,能够知道羞耻,能够知道自己一无是处,那你还可以得救。如果说在这种过程当中,还发现不了自己一无是处。没有羞耻之心,走到哪里都是贡高我慢、趾高气昂,这个时间说明你没有羞耻之心,没有惭愧之心。谁能救你呢?没有人能救你了。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来看,你把那些杀害众生的东西收藏起来,说明我们内心里面那种伤害众生的心还很具足。虽然说,你没有伤害众生,但是从你这些隐讳的行为当中透露出了一种玄机。
第十二条戒,伤慈贩卖戒。在贩卖众生的过程当中,这个酒能够牟取暴利,要卖酒的话盈利很多。说你不能够去买卖酒了。为啥呢?酒让众生颠倒,让众生能够迷失自我。他丢不下,他说:“师父,这酒能赚大钱呢,你叫我不卖酒了以后,我这个铺子赚钱就没有多少搞头了。” 我说你是愿意赚钱呢?还是愿意慈悲众生呢?他想去想来不知道,他说:“师父你说嘛。” 我说不要我说,要你说,选择在你嘛,你要想得通。当你想不通的时候,你就为了赚钱而去造作种种伤害众生的事情。所以说,持戒就在这个地方。
第十四条,放火损烧戒。你在放火过程当中,你想没想过放火烧起来以后,估计要伤害多少众生?你想没想过?没有想过的时候,你大火一把放起来了,把众生烧死掉了,你还不知不觉。这时间,菩萨的善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不出来了。
第二十条,不能救护众生戒。我们看到这些在苦难当中的众生,不能发心去救度,这些都是伤害众生的行为,都是不杀生这种重戒的外延范围。所以说,它的重戒和轻戒其实都是为了护持菩提心,护持慈悲心的。从这些行为上,来给你方方面面地讲怎么样善巧。只要你的觉醒意识在戒当中觉醒了,当你犯了轻戒以后,居然有这种慈悲心受到伤害,你就觉悟了。
你看,在守戒的过程当中,你能够学到很多善巧,杀因、杀缘、杀法、杀业,这一切你能够觉悟得非常细致。在守戒的过程当中,那种利益众生的善巧,在因、缘、法的过程当中你都能够觉悟,很善巧。平时你说不知道怎么善巧,学菩萨戒你就知道了。所以,从戒的对治意义上来说,我们造成损伤众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自我的执着,就是虚妄的分别,就是强烈的烦恼。那些无明心、邪见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都是因为心的种种负面造成了这些行为,够成了犯戒。所以,我们持菩萨戒的主要精神、主要内涵就是把这种东西要改进过来。
《六祖坛经》上给我们所说“要向自心当中断除这些恶习。” 在我们心里面,烦恼无边,烦恼很多。我们要把这种烦恼断掉,要用自性的般若智慧,除去我们内心的虚妄、分别心。我们能够见到佛法无量无边,我们都愿意去学习,能够见到我们自性当中具足万法。常常把我们的心,乃至身口意行持在正法当中,这个是真正地学习佛法,真正地在修行。我们愿意成就无上的佛道,又能够常常以慈悲心下行救度众生。所以说,把佛的智慧时时刻刻运用来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要不然你那种智慧拿来干啥呢?端坐在那儿:“我是禅师,我的智慧很高妙。” 但是见了众生的苦,自己无动于衷。那我们的智慧拿来干什么呢?是拿来吹牛?拿来谈天?拿来自娱自乐?那就不叫真的智慧了。所以说,我们要把佛性落实在菩萨戒当中,要把觉照心、智慧心落实在四弘誓愿当中。
(三)以三聚净戒为核心展开对菩萨戒的学习
最后,第三个,就是以三聚净戒为核心,开展出我们对菩萨戒的学习。三聚净戒是什么?摄律仪戒、饶益众生戒,还有什么?谁能说得出来?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还有律仪戒,三者是有次第的。什么是律仪?我们看四悉檀里面,你就可以看到这种次第。学习众生,学习佛法、利益众生。你不要说度他了,首先就是结善缘,能够让他高兴。对不对?他见了你不高兴,你连善缘都结不下,你见了他能够让他高兴了,然后你跟他说的话他能听,他能行持善法。在行持善法过程当中,有缺点,有毛病,你给他指出来,他欢喜去接受,欢喜去改正。能够改掉一个错误,能够增长一个善法。长此以往,他的积功累德就在进行了。这样长期地积功累德,到最后他就能够进入胜义佛法当中。
四悉檀就是这样,不是说一下子就让他得到最圆满的真实利益,而是分布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当中。最不济也要让他觉得欢喜,不要让人家产生抵触,那叫善巧。啥叫善巧?就在这种过程当中,他来成就。而我们这些三聚净戒,也就相应于四悉檀,比如说摄律仪戒,我们不损伤众生,断除恶法。只有你不损伤众生了,众生就才欢喜。不要说你利益众生,你只要做到不损伤众生,众生就很欢喜了。而我们现在,损伤众生得太多了。摄律仪戒,就是想尽千方百计,让你不要去伤害众生,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上,要想尽千方百计不要去伤害众生。进一步做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再看怎么样让自己去利益众生。摄善法戒,想一切办法把善法行持起来,得一步一步地来。
把善法行持起来以后,你断恶也好,修善也好,是不是真真实实地去利益众生?有的人为了自己行善,不管别的。放生,我要放生,今天去给市场上打招呼:“我明天要放生了,大放生,我要放三万块钱的,十万块钱的,你去给我捉。” 捉来放生!为了自己行善,去把众生捉来又放,那不是多此一举嘛?你不放生也许众生还要安乐一些,一遇到你放生的时候众生就麻烦了。你说你到底是为行善呢?还是为伤害众生呢?我们今天的修行人,很多干这种事的。所以,一定要知道“无事莫扰诸有情” 。只要你做到不损伤众生了,基本上就是对众生有点利益了,那就可以了。你不损伤众生是基本的,然后你再想怎么实实在在地去利益众生,怎么实实在在地让自己的心。在这个当中,善巧地利益众生。它就对应于这些,对应于四悉檀。
这三聚净戒,就聚集了律仪戒、修善法戒、度众生戒三大法门。这三大法门,可以说涵盖了一切佛法。摄律仪戒,它涵盖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和威仪法;摄善法戒,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广度一切众生的弘愿精神。所以,三聚净戒总结起来就是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无有一个众生而不度。随时随地能够这样。你在受戒的时候这三聚可重要了,你的师父就会教你,在三番羯磨的时候,内心里面就要发这种愿:“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无有一个众生而不度。” 就发这种大愿,与那种三聚净戒的心相应了。有这种愿心和外界相应的时候,你就能得戒。如果不然,你在三番羯磨的时候不发这种愿,那就很难对应了。
在菩萨净戒当中,十重四十八轻里面,每一条戒都可以用三聚净戒的方法去分析,去学习。拿不杀生戒来说,不杀生戒是律仪戒,一切小乘、大乘都要杜绝这种东西。我们自己的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要落实在不杀生的过程当中。这种时候你能守很基本的威仪法。第二个,不杀生戒是利益众生,我们从心地里能够断除杀害众生的逸乐。贪心、嗔恨心、愚痴心、邪见心你断除了,心地里面没有这样的烦恼。当你没有烦恼了,自心也就轻松了,智慧之门打开了,你才能够去利益众生。摄善法戒,没有烦恼了,自然而然他就能行善了,这是摄善法戒。烦恼没有了,善就体现出来了,自心的真如面目就体现出来了。当你没有贪心,没有嗔恨心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行为就是对众生的利益,它就能够饶益有情。在每一条轻戒当中也是这样,都可以用三聚净戒去解释。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再深入十重四十八轻的条文学习了。
其实深入十重四十八轻的条文去学习,那就更细致、更深入、更有趣。比如说杀生戒,我们举一条来说,杀生戒。我们从因果上来认识它,杀生,剥夺了众生的性命,让众生的性命从此断绝。由这种因我们自己要受到这种果,我们将来的生命得不到尊重,我们的性命得不到维护。假如说我们今天的性命得不到维护,你念佛,…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