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专到最后我看他就很艰难。我经常所说,我接触到这些专修的,他们怎么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就专。” 我说对,那你就专修嘛。然后你和他坐在一起,没有两分钟,他一下专到瞌睡里面去了,专得比谁都还快。那你是修瞌睡呢?还是修念佛呢?念佛你专不起来,一下你专到瞌睡里面去了。他还以为自己在专修,你专修瞌睡啊?很艰难嘛。还有的居士,他念五百佛号,念三万佛号,念完了他不干了,他去打麻将去了。我说:“有这些打麻将的时间,你能不能够念念《地藏经》,听听《金刚经》?” “不,我是专修净土法门。” 你说是不是一种偏差?我看就是一种偏差,没有认识到如何去专。真正地要去专,麻将不要,其他的烦恼不要,那你能够称之为专。不要说正当的佛法你不要,烦恼的东西你抓起来。你说你专,专到哪里去了嘛?分明就是一种误差。
所以说,要以总持的心态来一门深入。没有这种总持的心态来一门深入,往往我们的心地里面没有圆融。我常常所说,“念佛一门,是圆融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都圆融在阿弥陀佛一句万德名号当中,没有矛盾的。修禅的人,他也念佛;持戒的人,也念佛;学密的人,也念佛。对不对?它怎么能不总持呢!一定能够总持!
所以说,我们发这种受持正道“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观待灭谛,看那些涅槃的究竟寂灭,一切烦恼不再升起。诸佛就达到这个境界,于是我们也发愿,能够寂灭一切烦恼。“佛道无上誓愿成” ,要让所有的众生,成就这种诸佛的涅槃寂静乐。内心里面一点烦恼都没有,一点妄心都不升起来,清清静静地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自性的法藏。这种多么舒服!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都是蓝蓝的天。性海无穷,无有一丝障碍,那多舒服!所以说,苦集灭道,它是依据这样的苦集灭道的道理来发四弘誓愿。
菩萨发这种菩提愿心,就是以四弘誓愿摄取一切众生,安利一切众生。把众生安立进菩提觉法之乐、涅磐寂静之乐,把他安住在这样的境界里面。这就是菩萨的愿心。我们能够在四弘誓愿当中去修学,上求佛的智慧,下面解救众生一切的苦难,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当你在想尽一切办法,去救度众生的一切苦难的时候,你的智慧之门就被打开了。你以为智慧在哪里?当你全心全意想尽各种办法,去帮助众生离开苦难的时候,你的智慧之门就打开了。你怎么样求智慧?就是在利益众生当中求智慧。你要是一心一意只为利益自己,你的烦恼之门就打开了。所以说,你看看,所谓的目标,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它打开的两扇门就截然不同。有了智慧了,你也能够实实在在地去利益众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利用众生,智慧之门也被打开了。
所以说,我们在上求下化的过程当中,誓愿要发得大。不要怕。“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要度,这怎么度得尽啊” ,你就在替地藏王菩萨担心:“地藏菩萨真苦啊!” 为什么说地藏菩萨苦呢?“要把地狱里的众生度尽才成佛,但是我们又说众生是无尽的,那地藏菩萨哪一天成佛呢?好像没有成佛的日子了。” 你觉得有吗?他不理解佛法,他平白无故地为地藏菩萨担心。这众生无尽怎么度得尽嘛?如果度不尽,地藏王菩萨就永远是菩萨,成不了佛了。那就是不理解嘛。传老(传印法师)就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众生无尽,有数量上的无尽,但众生是虚妄的嘛。妄心有多少呢?妄心一起来无量无边,这是从世俗世界里面所说的。从真谛世界来说,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何来有一个数量呢?众生,是由虚妄的烦恼,虚妄的执着而形成的,他本来就是虚妄的。像《楞严经》上所说“虚妄的东西,没有因,没有根。” 哪里有根嘛?就像你那个梦里面一样,本来就是没有根的。梦里面,梦见一只老母鸡下了一窝鸡蛋,你把眼睛挣开捡鸡蛋,鸡蛋在哪里?梦啊!你做的一个梦。到哪里去捡鸡蛋嘛,是虚妄的。众生也是这样,我们今天所见的众生相,是从自己的虚妄心里面映现的。大梦未醒,这是虚妄的相,没有根。连根都没有,你去跟他分辨,这个众生有一个有两个,怎么分辨嘛?众生是虚妄的,根本就没有什么数量。那个众生无尽,连有都没有,哪有什么尽与无尽嘛?那是两头的话。
所以,从真谛上说,众生本质没有的。哪里有嘛?我们今天听不懂了,众生没有?为什么一掐我就痛呢?还在做梦,梦还没有醒呢。当你醒了以后,众生就是没有了。都是因为我们的见解所形成的。今天如果你把见解一转变了,能见的烦恼没有了,所见的就不是众生相了,是什么相?没有众生相是什么相?烦恼相?烦恼相也没有了嘛,你能见的烦恼都没有了嘛。有烦恼相才有众生相,才有寿者相。所以说,事相不空,总是因为执着,总是因为虚妄分别而引起的。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能够对治自己的执着,事相它就没有。没有事相有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能够离一切相而进入实相,实相无相,无相就是实相,你能够安住于其心不住的境界里面。
当你觉悟到这一层的时候,那就好了。众生无量、众生无尽,没有什么尽不尽的。你以为地藏菩萨他还是菩萨?早成佛道了。所以,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没有必要去为地藏菩萨担心。你担什么心呢?这叫好事者为之。我们就喜欢干这些事情。所以,从这些四弘誓愿里面,我们才能够与诸佛相应,才能够入佛之见。这个就是我们持菩萨戒的一种保障。也就是因为四弘誓愿摄受我们身心世界的放逸,不要我们自己再去放逸,来熏习诸佛的品性。如果不然的话,我们在戒律的行持当中,就很难得益,也很难摄受众生。所以说,把这种大慈悲心体现在四弘誓愿当中,而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在四弘誓愿里面来揭示我们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你总要把你真正的慈悲体现出来。所有的菩萨戒,都是为成就你的慈悲众生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如果违反了救度众生的心,你就不是持菩萨戒。
所以说,念念你都要知道菩萨戒的重心在哪里。如果说你不知道这种重心,慈悲心就升不起来了。“这个违反因果,我不做,我要做的话我就堕落了,众生违反因果了,我也不去救度他。” 就怕自己堕落。真正的菩萨,自己堕落算什么?就是我堕落,我也要把众生救起来!就是我没有生命,我也要把众生救起来!舍己为人,要有这种精神的时候,就可以了。表面上看着,好像我把自己舍弃了,我救度众生有什么用,再有多少的功德我都得不到,有什么用?死都死了,还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偏偏就是在这个地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敢不敢更进一步?不敢更进一步的时候,持菩萨戒的根本你就抓不到。你死死地抓住我执,就艰难了。
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净天老和尚和我在广东的丹霞山山顶上。老和尚晒着太阳和我在开玩笑:“你懂不懂什么叫百尺竿头?” 我说:“百尺竿头,就是爬得再高,没有爬到山顶上,还是不算殊胜。” “爬到山顶上以后,要敢撒手,那叫百尺竿头。” “一撒手,摔死怎么办?” 他说:“你有这种顾虑,就很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怎么更进一步嘛?一撒手就死掉了。” “你怕死,说明你的执着还在,忧虑还在。偏偏你不怕死,死就死了,一撒手就万事大吉,另外一道门就打开了。你怕不怕?你要怕你就见不到。” 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哪怕就是我堕地狱,我也要把众生救度起来。怕什么?有这种精神的时候,那就好了,那种自私自利之心就转变过来了。如果不然的话,很难转变过来。
所以说,就是要以这种救度众生的心,来成就大慈悲心。比如说,菩萨戒的十条重戒里面:不杀生。以这种不杀生为例子,你是利益菩萨众生的,今天你是杀害菩萨众生,刚好违犯。所以,你在杀众生的过程当中,为什么敢于去杀众生呢?就是你内在的慈悲心不具足了。你已经违反自己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了,所以说你就犯了重戒了。你看看,十条重戒里面就是这样的。菩萨应该去利益众生,但是你所做的事情刚好是与利益众生相违背的。表面上违背了利益众生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说明你内心根本就没有利益众生的心。
有个居士问我说:“师父,那个肉真的不能吃啊?” 我说不能吃,他说:“不能吃的话,我没有营养怎么办呢?” 你看看,在这个问号里面,他就是以自我。“我”缺少营养,“我”去吃,这个是你的自私自利心嘛。你有这种自私自利的时候,贪心就起来了,“鸭子肉好吃,鸡肉好吃,兔子肉好吃。” 我说:“好吃的多了,最好吃的就是你身上的肉。” 你只吃别人的肉,从来没有吃过自己的肉!其实最好吃的就是自己身上的肉,你不要去吃别人,吃别人都不好吃。你要图好吃的话,大腿上抓一块下来,很好吃我给你说。你吃不吃?最有营养的,就是这块肉。敢不敢?这又不敢了。吃别人可以,吃我自己不干,再美的肉我也不吃。你看看,这不就体现了嘛。给你说你自己的肉最美,你为什么不吃呢?这就是一个自私自利嘛。以自我为核心,损伤自己一点点都不愿意,就宁愿去损伤别人。
就这种心,不要说你持戒了,说什么持戒,心地里面早就犯戒了,慈悲心早就没有了,你还持什么菩萨戒嘛。是不是这样呢?持八关斋戒,他说:“师父,过了中午就一定不能吃啦?” 我说不能吃了。 “我喝点牛奶可以吗?” 我说你实在想喝你就喝嘛,他说:“我喝了是不是又犯戒了呢?” 你早就犯戒了嘛。你以为你喝了才犯戒啊?所以说,他在跟自己斗争,没有认识到受戒了在哪里持戒。
八关斋戒,就是在家众在一天一夜当中,向出家众学习,熏习那种出离心。难道一天就把你饿死啦?但是就是这一天,我们都受不下来,“哎呀,饿了真难受啊,我可不可以吃点苹果?我可不可以喝点牛奶?我可不可以吃点这样那样?” 我说要想吃你就吃嘛。他说:“吃了犯戒了呢?” 你又怕犯戒,你又想吃,这两个矛盾自己总得要解决嘛。自己去解决,你不要叫师父来给你…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