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P2

  ..续本文上一页生,凡夫之所以说为烦恼,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你执着的那些理由,你说很平实吧,总之能找到很多理由。“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太忙。” “我没有空。” “我还没有文化。” 我还没有什么什么。你说到的理由就是你的障碍,就是烦恼的冤家对头。我们平时不能认识自己的障碍在哪里,不能够认识那种魔障在哪里。魔障在哪里?就是你在找这些理由的时候,你千方百计在找这些理由的时候。你很欢喜、很安住,很不愿意把这些理由给砍掉,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魔障,那就是修行当中的魔障。通过持戒,你可以清清楚楚地把魔障抓出来。

  不是说你受戒以后立马就能办到,不是的。就是你在办不到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为什么办不到。人家能发这种愿,有的人连这种愿他都不敢发。为啥呢?“哎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愿,好像我不敢发。” 跟着念,跟着发这种愿他也不敢,恐惧!认识上不到位。

  所以说,智者大师他认为四弘誓愿是种愿。他在《摩诃止观》当中给我们说:“发愿者,誓也。” 就是我们的誓愿之心,你发了愿那就是你的誓愿之心。“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 就像承诺了人家的东西,你不给人家东西,那就违反自己的约定了。我们今天呢?知道众生是我们自己的父母,知道我在生生死死的框界轮回当中,就是因为只照顾自己,死死地照顾自己,所以自己的无明、烦恼、执着就非常地坚固,就永远地沦陷在生死的泥潭当中。今天,能够转化自私自利来利益众生,来发这种愿,那就可以了。你不发愿,就没有许诺,发了愿了,就要照着这样的愿去施行。

  “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 ,假如说你在受戒的过程中,你不受,我们说要期誓受,自己给自己约定,多少的时间,我要按照这样的行为好好地去做。自己给自己约定叫要心。要心是什么?我们说服自己,把自己的身心世界都说服。修行,没有别的,就是你怎么样想尽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说服,说服自己按照这样的去做,不要说服自己违背这些菩萨戒,要说服自己怎么样去守这些菩萨戒。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要找理由你就去找怎么样把戒守好,如果你找的理由都是我怎么样守不了戒,做不到,菩萨原谅我。谁原谅我?大家都原谅你,但是原谅过去,原谅到最后,你就不能原谅自己。为啥呢?你不发愿心,始终要造罪,一造罪始终要轮回。你能不能够原谅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过程当中呢?所以说,想尽千方百计,要说服自己怎么样向菩萨戒靠拢,如果说你不给自己邀约一定的期限,好好地守持这种戒,最容易退回。

  “君子自强不息” ,学佛也是大丈夫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要求自己,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要自己说服自己,在守菩萨戒的过程当中来提升自己的愿心,来坚固自己的愿心。在这样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不退不悔。所以发这样的愿望,发这样的四弘誓愿。如果说,没有这样的发愿,在《摩诃止观》当中,智者大师给我们比喻,他说:“就像牛,没有穿鼻子一样,你把它驾驭不了。” 我们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就像一只野牛,没有穿鼻子,你把它收拾不住。你叫它往左,它偏要往右。修行,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叫他念佛,他偏不念,他要去念烦恼,絮絮叨叨那些世间上的事情。说过来,说过去,说了一千二百遍他还在说,不厌其烦。世间上没有意义的事情,他老是喜欢去重。,你看你从小到大,从早到晚,成天挂在嘴里面念的是什么?往往是那些没有意义的话。再没有意义,你吹牛,你聊天,就显得时光好像过得非常快,你也非常愿意说这些无聊的话。你看看,就是这样。修行呢,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名号,说你少说几句话,多念一句佛,但他就是不欢喜。念两句:“哎呀,又是念佛。” 所以说,你看看我们的心,它欢喜地是什么?

  修行如逆水行船,念佛也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句你不念,心地里面没有像香象过河一样,一竿子插到底,念佛的功夫就流于漂浮。往往是口念心不念,心地里面还在想别的。最明显的他就说:“哎哟,阿弥陀佛,你看我在念佛的时候,我的心里面有这样烦恼,那样烦恼,有这样妄念,有那样妄念。” 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一件事,说明我们自己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没有用生命来灌注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你有所分心,你觉悟到那种智慧,实际上还是你觉悟到你分心在智慧上。当你有所分心,你就能听得见,你就能看得见。他说我念佛就听到外面得声音了。那就因为你分心了嘛。如果说你没有分心,外面打雷你也听不见。他说我念佛就看到龙来鬼来,还是你分心了嘛。如果说你没分心,龙来鬼来看不见,只看到阿弥陀佛。就是要全身心、全性命,全部扑上去,用生命灌注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就能够很好地投入。如果不然的话,那就很艰难。所以说,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杆不插到底,它就退了。学好,不容易。但是学坏,很容易。要堕落的时候,要放逸的时候,就如顺水放舟,不太用力,它一下就漂出去好远。所以说,学一个好人难,学一个修行人也难。但是你只要注意念念吃紧,那就很容易进步。如逆水行船,念佛是这样,修行也是这样。

  这个时间你怎么让身心世界全部灌注在修行当中呢?就是要给它穿鼻子。那个牛一穿鼻子以后,就很好收拾它了。叫它往左,它不能往右;叫它往右,它不能往左。要掌握这种诀窍。我们的心,也像你一样,也要给它穿个鼻子。看鼻子穿在哪儿,你能够主宰自心。你叫它往左它就往左,你叫它往右它就往右。禅宗有十幅牧牛图,很好地说明这个环境,你学一学修行的方法。所以说,一定要有牵制。我们今天受戒,就是用戒来牵制自心。如果说那头牛不牵制起来,你很难驾驭它,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我们今天受了戒了,知道如何牵制它,我们有目标。所以说,发了这种愿心,它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有目标地贯穿在一起,总摄在愿当中。以愿导行,以愿来摄持自己的行为。所以说,菩萨戒落实在四弘誓愿当中。把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用四弘誓愿来导引。朝向这样的目标,它就有目标了。

  所以,菩萨要想利益众生的话,有两句话叫 “众生无尽,我愿无尽。” 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无量无边。它不堕落于那些空虚当中,不堕落于那些顽空当中。就是一句一众生,把自己的道心能够加强起来。所以四弘誓愿,它有这样的愿心来摄持我们,给我们指明方向,督促我们照这四个方面去实行。祖师大德说“四弘誓愿就是依据苦集灭道而来的。” 比如说,我们观待苦谛,见众生受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的煎迫。我们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要让众生离开一切的苦海。于是你要想度众生,不要忘了众生处在苦海当中。我们观待集谛,见众生为什么受苦呢?就是因为被烦恼缠缚,而不得解脱。所以说我们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就是总的冤家对头,我们就发愿,断尽这些烦恼。观待道谛,看那些诸佛菩萨怎么样能够寂灭烦恼?怎么样能够达到涅槃的不生不灭呢?修道,断烦恼,才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观待这样的道谛,我们也能够受持这样的修道,而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不要嫌佛法多了。我常常听到这些出家的法师也好,还是我们居士学法也好,说:“哎呀,这个三藏十二部这么多!” 他是一种烦恼的心态,在报怨。我经常说,假如不是三藏十二部那么多,而是金钱有那么多,你烦不烦恼?他不得烦恼。这钱这么多,欢喜得不得了。所以说,就是这种心态,决定了我们自己的命运。你欢喜金钱,就堕落到贪心当中。你厌烦三藏十二部这么多,你的学习就懈怠,就懒惰,不能精进。这个法门我不学,那个法门我不学。

  今天,我们在这种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明了。他说:“我们要专修一门嘛!哪有时间呢?禅宗我又开不了悟,戒律我学过去学过来,不知道学到什么时候,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么大部头,我翻还翻不过来呢!” 我觉得这是思想上的差距。我常常在说,要专修一门的话,你要看怎么专。不会专的话,会专出很多毛病来的。这样也不做,那样也不做,啥也不做。庄子还是谁,讲了一个公案,他说其实一个人他立在大地上,所需要的土地是多少?没有多少,两只脚掌这么宽嘛。你所占的土地,只能够有两只脚掌那么宽,除了这两只脚掌的土地,其余的可以说好像都是没用的。但是不会真的没用哦,要不然,就把你脚下那两只脚掌所踩的土地给你留下,其余的那些地方我就全部挖掉,然后你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悬在空中了,要掉下去了,你不能安心了嘛,你怎么能安心呢?安不了心了!不要认为没有用,有用的。

  我们今天说阿弥陀佛是万德名号,你就不懂这个万德名号,它是把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总摄在一句阿弥陀佛当中。不是我不学,我通过念阿弥陀佛来学,对不对?我哪里会没学呢!不要发那种恶愿。本来你受持菩萨戒,想要成佛的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你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这样也没空学,那样也没空学,这样不要,那样不要,这分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嘛。如果说你长期熏习这样的发心的话,将来艰难,种了恶因了。念佛,念佛,哪怕是现在我只有精力念阿弥陀佛,但是我都把八万四千法藏总摄在一句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当种,来修学。不是没有修学,我通过这种方式来修学。我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把三藏十二部经典,能够详详细细地给我解读。哪里会没修学呢?本来我们念佛就是为了修学三藏十二部经典,怎么会不学呢?所以说,今天这种心态很重要。它总摄了八万四千法门,总摄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它是总持的心态。总一切法,持无量意。万万千千的佛教法门,都总含在一句万德名号当中来成就。

  所以,这种心态你要能够圆融。没有圆融的心态,往往就是自己在造恶业。这样没用,那样没用。啥没用呢?咋会没用呢?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不学,那样不学,专专专专专…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