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六)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30日下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们说了菩萨戒的精神。主要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以发菩提心为根本。发了菩提心,那就称之为菩萨。菩提心的所缘,一个方面是诸佛的智慧,二个方面是对众生的慈悲。

  从所缘诸佛的智慧上,一个方面我们认识到诸佛的智慧不可思议、甚深圆满,可以从诸佛的愿力当中体现,也可以从诸佛所成就的清净刹土里面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能从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再一再二的透露出。我们听闻三藏十二部经典,学习三藏十二部经典,在这些智慧当中,再一再二透露出诸佛的智慧就是那么甚深、圆满、善巧。我们今天正是依据诸佛的智慧在学习,来对治烦恼。发了这样的菩提心以后,还要在内心里面,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菩提愿心来维护。千年如一日,千劫如一日,万亿劫当中都要保持非常新鲜的感觉。不要发了一天,觉得这个菩提心很新鲜,第二天你觉得还是这样,心里面就不新鲜了。所以要常保这种新鲜感,内心里面这种感觉要常常保持。

  在《入菩萨行论》受持菩萨品里面,它给我们讲了一些作意,可以作为参考。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那种眼睛瞎了的人,他居然在垃圾堆里捡到了摩尼宝珠。你看,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而我们今天,业障累累、受苦无尽,居然有这样的幸运能够遇上诸佛,能够遇上善知识,能够听闻这些菩提心的利益,能够发起这样的菩提心,这件事情是多么地幸运!为自己能够发起菩提心,而因这种荣幸之心时时刻刻为自己感到高兴。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从多方面的比喻当中,来感受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就像非常殊胜的甘露妙药,能够起死回生。我们今天,由于执着自我、自私自利,由我而起烦恼,由烦恼而造作,由造作罪业,而沦陷在三界生死轮回当中。如果说,没有其他殊胜的外缘,我们几乎就永远地沉沦在生死轮回当中。法身慧命得不到重生,始终被无明烦恼紧紧约束。今天得到了菩提心,就能转变那种自私自利心,把生死轮回能够很好地对治。所以它就像甘露妙药一样,能够起死回生,让我们从生死轮回当中寻找到一条希望之路。那就是这个菩提心了。“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若是没有菩提心的话,我们的福德智慧从哪里开显呢?满心满虑的都是烦恼和执着,从哪儿去开显智慧呢?始终就是那么贫穷。

  我们今天,能够得以积聚善根福德因缘,那就是因其菩提心的功德,我们找到了一条祛除无明,祛除贫穷,远离生死的自如的道路,那就是从菩提心当中给我们成就的。“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就是说能够医治种种执着的病的,能够治疗种种生死的病的,能够治疗种种烦恼无明的病的最殊胜的甘露妙药。什么能够治疗无明呢?什么能够对治烦恼呢?也就是这个菩提心。

  你从这些各种各样的比喻当中,来感受菩提心的殊胜。要做到千劫万劫、永永远远,就像最初面对菩提心那样,我的心非常欢喜、非常新鲜,要保持它。念佛的人,开头还能念得很新鲜,念一念地念到最后不新鲜了。老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好像没有新鲜的。什么是新鲜的?新鲜的就是我们欢喜的心,千年如一日的心。这个不太容易。所以,需要我们随时如法地去熏习,随时随地就像婴儿刚刚出生。我们今天面对这样的法,就像是初次面对它,欢喜踊跃。要能常保这种心态,修行里面就轻松、自如、欢喜、雀跃。如果不然的话,新鲜感没有了,修行的很多动力就没有了。怎么样维持心里面的新鲜感?怎么样维持这种殊胜的能动力?怎么样让自己的欢喜心一天又一天地增加?最主要的就是无住之心,随时随地那个心是无住的,随时随地那个心总是新鲜雀跃的。你要以种种的比喻来维护我们对菩提心的感觉。

  《华严经》上有二十二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殊胜利益。你都可以把它拿来好好地思维一下。心里面常常想尽千方百计,非常善巧地维护对菩提心的殊胜感觉,那么我们的菩提心就天天都在增长。我们众生最大的毛病也就是这个,修行最殊胜的诀窍也在这里。一般的人接触一下,刚开头接触很新鲜,慢慢接触就发现弊病来了。为啥呢?就是没有找到很好的感觉。修行也是。所以说,你要找到修行的感觉,就是维护心里面对三宝的恭敬,维护心里面对菩提心的殊胜感觉。千年如一日,常保新鲜感。这是于菩提心当中修学菩萨戒。

  (二)四弘誓愿

  第二种,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大家都知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里面包含两重因果,一个是烦恼为因,众生为果,这个是世间上的因果。就因为我们有我执,就因为我们有烦恼,就由于这样的烦恼造就了众生。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烦恼造就所成。一念烦恼,就成就一念的众生;一念的觉悟,就成就一念的诸佛。所以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为了对治烦恼。不管念佛也好,参禅打坐也好,守戒也好,最根本的是要对治无明烦恼的冤家对头。要把这种世间上的因果,能够出离,能够解决。所以现在那个心,你不在觉悟当中,就在烦恼当中。

  那么我们念念阿弥陀佛,念念安住于觉照,念念脱离众生,念念解脱众生。当你在念佛的时候,与觉照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那就与佛相应。不再相应与烦恼,这就从因上脱离了众生境界。我们这样修行,念念阿弥陀佛,念念能够对治无明,念念能够对治烦恼,那就很殊胜。所以说,烦恼是众生之因,众生是烦恼之果,这是世间上的一种因果。你有了烦恼,它就会一个烦恼引发一个烦恼,就引出无穷尽的烦恼,就能成就这些众生。“法门无量誓愿学” ,法门是出世的因,然后你修行这些佛法,就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是出世间的因果。

  四弘誓愿,是因为对众生的大悲心,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我们内心里面观待这些众生,他就是我们成佛的父母。我们学佛,我们利益众生,离不开众生,离开众生我们要想成佛就绝为艰难,成不了佛。所以不能够离开众生。所以,当你面对众生境界的时候,欢喜,不要不耐烦。今天又遇上这个众生了,明天又遇上那个众生了,心里面非常烦,不耐烦接触众生,总想尽千方百计要躲。躲过去,躲过来,不管你躲到哪儿都有无穷尽的众生。怎么办?所以说你要转变一种态度,那就不同了。有一个人来找你,你能成就一个人,那很欢喜。有无量的众生来找你,就能成就无量的众生,这种欢喜也是无量的。他是来成就你的,不是你度众生,颠转过来是众生度你。每个人给你带一个问题来,每个人给你带个困难来,是成就了你。而这种资源,我们大多数还没有把它利用起来,都是白白地把它放掉了。

  所以说,修行人他喜欢孤独,喜欢自我相处,但是一旦陷入自我的牢狱里面,就很难把自己的心胸开拓出来。真正学到的一切法,能够回归到众生之间,能够把烦恼的心态转化成欢喜的、智慧的、利益众生的心态。于是,你在人与人的接触过程当中,他的福德善根就在不断地增长。关键看我们这颗修行的心,是否真真实实地愿意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这种心的话,菩提心又如何显发呢?所以说,菩萨为救众生离开大苦,把众生安置在究竟涅槃的法性之中。我们发愿:“众生无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我愿乃尽。” 。我们今天,也能够这样发愿。诸佛是如何发愿,我就如何发愿。你看阿弥陀佛,他发愿以他的四十八大愿来度众生,来给予众生,我们也像阿弥陀佛那样来发愿。观世音菩萨发愿,地藏菩萨发愿,我们就跟着这些菩萨发愿。

  所以,教你那些诸佛菩萨发愿的法门,都可以去学。《药师经》教你药师佛怎样发愿,观音菩萨怎么发愿,地藏菩萨怎么发愿。你完全可以把这些愿学习过来,自己也发这样的愿望。你跟着学嘛,诸佛是怎么样想事情,你就怎么样想事情;诸佛是怎么样做事情,你跟着怎么样做事情。跟着学,亦步亦趋嘛!这样很快就学会了,这个是最快乐的。

  所以说,多看诸佛的传记,多看菩萨的传记,多看祖师大德的传记。学一学人家是怎么想问题,人家是怎么说话,人家怎么做事。而我们这个菩萨戒,那就是菩萨所做的事情,他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就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学习,然后来对比。菩萨是很欢喜的,那样去守戒,菩萨欢喜那样做事,而我们在守戒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态欢不欢喜?我们跟着菩萨学做事情的时候你欢不欢喜?你不欢喜,为什么不欢喜?要找到你内在的障碍,就是你持戒的障碍,然后把这种障碍对治了,那就很好了。

  所以,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你能发现自我的差距。这条戒我做不到,那条戒我做不到。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就检查我为什么做不到!本来诸佛菩萨都是那样做,他们也欢喜那样做,而今天我居然做不到,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有这样的区分呢?我做不到,还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来辩解。而偏偏在学戒、持戒的过程当中,就是要认识到这种差距。一方面是菩萨的行为,一方面是我的行为,一个方面是我愿意向诸佛学习,向菩萨学习,但是在现实过程当中我就有这种差距。修行,就是把这种差距给你弥补上,找到了内在的障碍以后,把它祛除,这就是学习菩萨戒里面的殊胜。

  你不学戒,就找不到差距。你在学戒过程当中,处处都能意识到自己和诸佛菩萨的差距在哪里。要是你有自我反省的心,这些差距为什么引起差距?你总能够找到来自于自我的理由。从这些理由当中,你来剖析自己为什么是众生,为什么不修行,就能找到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众生之所以是众…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