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凡夫之所以說爲煩惱,原因在哪裏?原因就在你執著的那些理由,你說很平實吧,總之能找到很多理由。“爲什麼做不到呢?” “我太忙。” “我沒有空。” “我還沒有文化。” 我還沒有什麼什麼。你說到的理由就是你的障礙,就是煩惱的冤家對頭。我們平時不能認識自己的障礙在哪裏,不能夠認識那種魔障在哪裏。魔障在哪裏?就是你在找這些理由的時候,你千方百計在找這些理由的時候。你很歡喜、很安住,很不願意把這些理由給砍掉,那就是我們自己的魔障,那就是修行當中的魔障。通過持戒,你可以清清楚楚地把魔障抓出來。

  不是說你受戒以後立馬就能辦到,不是的。就是你在辦不到的過程當中,能夠看到爲什麼辦不到。人家能發這種願,有的人連這種願他都不敢發。爲啥呢?“哎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願,好像我不敢發。” 跟著念,跟著發這種願他也不敢,恐懼!認識上不到位。

  所以說,智者大師他認爲四弘誓願是種願。他在《摩诃止觀》當中給我們說:“發願者,誓也。” 就是我們的誓願之心,你發了願那就是你的誓願之心。“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 就像承諾了人家的東西,你不給人家東西,那就違反自己的約定了。我們今天呢?知道衆生是我們自己的父母,知道我在生生死死的框界輪回當中,就是因爲只照顧自己,死死地照顧自己,所以自己的無明、煩惱、執著就非常地堅固,就永遠地淪陷在生死的泥潭當中。今天,能夠轉化自私自利來利益衆生,來發這種願,那就可以了。你不發願,就沒有許諾,發了願了,就要照著這樣的願去施行。

  “施衆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 ,假如說你在受戒的過程中,你不受,我們說要期誓受,自己給自己約定,多少的時間,我要按照這樣的行爲好好地去做。自己給自己約定叫要心。要心是什麼?我們說服自己,把自己的身心世界都說服。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你怎麼樣想盡千方百計地把自己說服,說服自己按照這樣的去做,不要說服自己違背這些菩薩戒,要說服自己怎麼樣去守這些菩薩戒。不要給自己找理由,要找理由你就去找怎麼樣把戒守好,如果你找的理由都是我怎麼樣守不了戒,做不到,菩薩原諒我。誰原諒我?大家都原諒你,但是原諒過去,原諒到最後,你就不能原諒自己。爲啥呢?你不發願心,始終要造罪,一造罪始終要輪回。你能不能夠原諒自己永遠在生死輪回過程當中呢?所以說,想盡千方百計,要說服自己怎麼樣向菩薩戒靠攏,如果說你不給自己邀約一定的期限,好好地守持這種戒,最容易退回。

  “君子自強不息” ,學佛也是大丈夫的事情,我們自己要要求自己,要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要自己說服自己,在守菩薩戒的過程當中來提升自己的願心,來堅固自己的願心。在這樣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不退不悔。所以發這樣的願望,發這樣的四弘誓願。如果說,沒有這樣的發願,在《摩诃止觀》當中,智者大師給我們比喻,他說:“就像牛,沒有穿鼻子一樣,你把它駕馭不了。” 我們衆生的心也是這樣,就像一只野牛,沒有穿鼻子,你把它收拾不住。你叫它往左,它偏要往右。修行,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你叫他念佛,他偏不念,他要去念煩惱,絮絮叨叨那些世間上的事情。說過來,說過去,說了一千二百遍他還在說,不厭其煩。世間上沒有意義的事情,他老是喜歡去重。,你看你從小到大,從早到晚,成天挂在嘴裏面念的是什麼?往往是那些沒有意義的話。再沒有意義,你吹牛,你聊天,就顯得時光好像過得非常快,你也非常願意說這些無聊的話。你看看,就是這樣。修行呢,一句阿彌陀佛,萬德名號,說你少說幾句話,多念一句佛,但他就是不歡喜。念兩句:“哎呀,又是念佛。” 所以說,你看看我們的心,它歡喜地是什麼?

  修行如逆水行船,念佛也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句你不念,心地裏面沒有像香象過河一樣,一竿子插到底,念佛的功夫就流于漂浮。往往是口念心不念,心地裏面還在想別的。最明顯的他就說:“哎喲,阿彌陀佛,你看我在念佛的時候,我的心裏面有這樣煩惱,那樣煩惱,有這樣妄念,有那樣妄念。” 說明什麼?只能說明一件事,說明我們自己沒有全身心地投入,沒有用生命來灌注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你有所分心,你覺悟到那種智慧,實際上還是你覺悟到你分心在智慧上。當你有所分心,你就能聽得見,你就能看得見。他說我念佛就聽到外面得聲音了。那就因爲你分心了嘛。如果說你沒有分心,外面打雷你也聽不見。他說我念佛就看到龍來鬼來,還是你分心了嘛。如果說你沒分心,龍來鬼來看不見,只看到阿彌陀佛。就是要全身心、全性命,全部撲上去,用生命灌注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能夠很好地投入。如果不然的話,那就很艱難。所以說,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杆不插到底,它就退了。學好,不容易。但是學壞,很容易。要墮落的時候,要放逸的時候,就如順水放舟,不太用力,它一下就漂出去好遠。所以說,學一個好人難,學一個修行人也難。但是你只要注意念念吃緊,那就很容易進步。如逆水行船,念佛是這樣,修行也是這樣。

  這個時間你怎麼讓身心世界全部灌注在修行當中呢?就是要給它穿鼻子。那個牛一穿鼻子以後,就很好收拾它了。叫它往左,它不能往右;叫它往右,它不能往左。要掌握這種訣竅。我們的心,也像你一樣,也要給它穿個鼻子。看鼻子穿在哪兒,你能夠主宰自心。你叫它往左它就往左,你叫它往右它就往右。禅宗有十幅牧牛圖,很好地說明這個環境,你學一學修行的方法。所以說,一定要有牽製。我們今天受戒,就是用戒來牽製自心。如果說那頭牛不牽製起來,你很難駕馭它,不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我們今天受了戒了,知道如何牽製它,我們有目標。所以說,發了這種願心,它能夠把自己的行爲有目標地貫穿在一起,總攝在願當中。以願導行,以願來攝持自己的行爲。所以說,菩薩戒落實在四弘誓願當中。把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叁業,用四弘誓願來導引。朝向這樣的目標,它就有目標了。

  所以,菩薩要想利益衆生的話,有兩句話叫 “衆生無盡,我願無盡。” 因爲衆生無量無邊,我們自己的願望也無量無邊。它不墮落于那些空虛當中,不墮落于那些頑空當中。就是一句一衆生,把自己的道心能夠加強起來。所以四弘誓願,它有這樣的願心來攝持我們,給我們指明方向,督促我們照這四個方面去實行。祖師大德說“四弘誓願就是依據苦集滅道而來的。” 比如說,我們觀待苦谛,見衆生受叁苦、五苦、八苦、無量諸苦的煎迫。我們來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要讓衆生離開一切的苦海。于是你要想度衆生,不要忘了衆生處在苦海當中。我們觀待集谛,見衆生爲什麼受苦呢?就是因爲被煩惱纏縛,而不得解脫。所以說我們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就是總的冤家對頭,我們就發願,斷盡這些煩惱。觀待道谛,看那些諸佛菩薩怎麼樣能夠寂滅煩惱?怎麼樣能夠達到涅槃的不生不滅呢?修道,斷煩惱,才能夠達到。所以,我們觀待這樣的道谛,我們也能夠受持這樣的修道,而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不要嫌佛法多了。我常常聽到這些出家的法師也好,還是我們居士學法也好,說:“哎呀,這個叁藏十二部這麼多!” 他是一種煩惱的心態,在報怨。我經常說,假如不是叁藏十二部那麼多,而是金錢有那麼多,你煩不煩惱?他不得煩惱。這錢這麼多,歡喜得不得了。所以說,就是這種心態,決定了我們自己的命運。你歡喜金錢,就墮落到貪心當中。你厭煩叁藏十二部這麼多,你的學習就懈怠,就懶惰,不能精進。這個法門我不學,那個法門我不學。

  今天,我們在這種學習過程當中一定要明了。他說:“我們要專修一門嘛!哪有時間呢?禅宗我又開不了悟,戒律我學過去學過來,不知道學到什麼時候,叁藏十二部經典那麼大部頭,我翻還翻不過來呢!” 我覺得這是思想上的差距。我常常在說,要專修一門的話,你要看怎麼專。不會專的話,會專出很多毛病來的。這樣也不做,那樣也不做,啥也不做。莊子還是誰,講了一個公案,他說其實一個人他立在大地上,所需要的土地是多少?沒有多少,兩只腳掌這麼寬嘛。你所占的土地,只能夠有兩只腳掌那麼寬,除了這兩只腳掌的土地,其余的可以說好像都是沒用的。但是不會真的沒用哦,要不然,就把你腳下那兩只腳掌所踩的土地給你留下,其余的那些地方我就全部挖掉,然後你看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懸在空中了,要掉下去了,你不能安心了嘛,你怎麼能安心呢?安不了心了!不要認爲沒有用,有用的。

  我們今天說阿彌陀佛是萬德名號,你就不懂這個萬德名號,它是把叁藏十二部經典都總攝在一句阿彌陀佛當中。不是我不學,我通過念阿彌陀佛來學,對不對?我哪裏會沒學呢!不要發那種惡願。本來你受持菩薩戒,想要成佛的心,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你在實際生活過程當中,這樣也沒空學,那樣也沒空學,這樣不要,那樣不要,這分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嘛。如果說你長期熏習這樣的發心的話,將來艱難,種了惡因了。念佛,念佛,哪怕是現在我只有精力念阿彌陀佛,但是我都把八萬四千法藏總攝在一句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當種,來修學。不是沒有修學,我通過這種方式來修學。我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叁藏十二部經典,能夠詳詳細細地給我解讀。哪裏會沒修學呢?本來我們念佛就是爲了修學叁藏十二部經典,怎麼會不學呢?所以說,今天這種心態很重要。它總攝了八萬四千法門,總攝了叁藏十二部經典,它是總持的心態。總一切法,持無量意。萬萬千千的佛教法門,都總含在一句萬德名號當中來成就。

  所以,這種心態你要能夠圓融。沒有圓融的心態,往往就是自己在造惡業。這樣沒用,那樣沒用。啥沒用呢?咋會沒用呢?有很多人,就是這樣不學,那樣不學,專專專專專…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