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P3

  ..續本文上一頁,專到最後我看他就很艱難。我經常所說,我接觸到這些專修的,他們怎麼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專。” 我說對,那你就專修嘛。然後你和他坐在一起,沒有兩分鍾,他一下專到瞌睡裏面去了,專得比誰都還快。那你是修瞌睡呢?還是修念佛呢?念佛你專不起來,一下你專到瞌睡裏面去了。他還以爲自己在專修,你專修瞌睡啊?很艱難嘛。還有的居士,他念五百佛號,念叁萬佛號,念完了他不幹了,他去打麻將去了。我說:“有這些打麻將的時間,你能不能夠念念《地藏經》,聽聽《金剛經》?” “不,我是專修淨土法門。” 你說是不是一種偏差?我看就是一種偏差,沒有認識到如何去專。真正地要去專,麻將不要,其他的煩惱不要,那你能夠稱之爲專。不要說正當的佛法你不要,煩惱的東西你抓起來。你說你專,專到哪裏去了嘛?分明就是一種誤差。

  所以說,要以總持的心態來一門深入。沒有這種總持的心態來一門深入,往往我們的心地裏面沒有圓融。我常常所說,“念佛一門,是圓融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都圓融在阿彌陀佛一句萬德名號當中,沒有矛盾的。修禅的人,他也念佛;持戒的人,也念佛;學密的人,也念佛。對不對?它怎麼能不總持呢!一定能夠總持!

  所以說,我們發這種受持正道“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們觀待滅谛,看那些涅槃的究竟寂滅,一切煩惱不再升起。諸佛就達到這個境界,于是我們也發願,能夠寂滅一切煩惱。“佛道無上誓願成” ,要讓所有的衆生,成就這種諸佛的涅槃寂靜樂。內心裏面一點煩惱都沒有,一點妄心都不升起來,清清靜靜地就是阿彌陀佛,就是自性的法藏。這種多麼舒服!晴空萬裏,沒有一絲雲彩,都是藍藍的天。性海無窮,無有一絲障礙,那多舒服!所以說,苦集滅道,它是依據這樣的苦集滅道的道理來發四弘誓願。

  菩薩發這種菩提願心,就是以四弘誓願攝取一切衆生,安利一切衆生。把衆生安立進菩提覺法之樂、涅磐寂靜之樂,把他安住在這樣的境界裏面。這就是菩薩的願心。我們能夠在四弘誓願當中去修學,上求佛的智慧,下面解救衆生一切的苦難,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當你在想盡一切辦法,去救度衆生的一切苦難的時候,你的智慧之門就被打開了。你以爲智慧在哪裏?當你全心全意想盡各種辦法,去幫助衆生離開苦難的時候,你的智慧之門就打開了。你怎麼樣求智慧?就是在利益衆生當中求智慧。你要是一心一意只爲利益自己,你的煩惱之門就打開了。所以說,你看看,所謂的目標,是爲自己還是爲衆生?它打開的兩扇門就截然不同。有了智慧了,你也能夠實實在在地去利益衆生,能夠實實在在地利用衆生,智慧之門也被打開了。

  所以說,我們在上求下化的過程當中,誓願要發得大。不要怕。“無量無邊的衆生都要度,這怎麼度得盡啊” ,你就在替地藏王菩薩擔心:“地藏菩薩真苦啊!” 爲什麼說地藏菩薩苦呢?“要把地獄裏的衆生度盡才成佛,但是我們又說衆生是無盡的,那地藏菩薩哪一天成佛呢?好像沒有成佛的日子了。” 你覺得有嗎?他不理解佛法,他平白無故地爲地藏菩薩擔心。這衆生無盡怎麼度得盡嘛?如果度不盡,地藏王菩薩就永遠是菩薩,成不了佛了。那就是不理解嘛。傳老(傳印法師)就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衆生無盡,有數量上的無盡,但衆生是虛妄的嘛。妄心有多少呢?妄心一起來無量無邊,這是從世俗世界裏面所說的。從真谛世界來說,衆生?本來就沒有衆生,何來有一個數量呢?衆生,是由虛妄的煩惱,虛妄的執著而形成的,他本來就是虛妄的。像《楞嚴經》上所說“虛妄的東西,沒有因,沒有根。” 哪裏有根嘛?就像你那個夢裏面一樣,本來就是沒有根的。夢裏面,夢見一只老母雞下了一窩雞蛋,你把眼睛掙開撿雞蛋,雞蛋在哪裏?夢啊!你做的一個夢。到哪裏去撿雞蛋嘛,是虛妄的。衆生也是這樣,我們今天所見的衆生相,是從自己的虛妄心裏面映現的。大夢未醒,這是虛妄的相,沒有根。連根都沒有,你去跟他分辨,這個衆生有一個有兩個,怎麼分辨嘛?衆生是虛妄的,根本就沒有什麼數量。那個衆生無盡,連有都沒有,哪有什麼盡與無盡嘛?那是兩頭的話。

  所以,從真谛上說,衆生本質沒有的。哪裏有嘛?我們今天聽不懂了,衆生沒有?爲什麼一掐我就痛呢?還在做夢,夢還沒有醒呢。當你醒了以後,衆生就是沒有了。都是因爲我們的見解所形成的。今天如果你把見解一轉變了,能見的煩惱沒有了,所見的就不是衆生相了,是什麼相?沒有衆生相是什麼相?煩惱相?煩惱相也沒有了嘛,你能見的煩惱都沒有了嘛。有煩惱相才有衆生相,才有壽者相。所以說,事相不空,總是因爲執著,總是因爲虛妄分別而引起的。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能夠對治自己的執著,事相它就沒有。沒有事相有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能夠離一切相而進入實相,實相無相,無相就是實相,你能夠安住于其心不住的境界裏面。

  當你覺悟到這一層的時候,那就好了。衆生無量、衆生無盡,沒有什麼盡不盡的。你以爲地藏菩薩他還是菩薩?早成佛道了。所以,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沒有必要去爲地藏菩薩擔心。你擔什麼心呢?這叫好事者爲之。我們就喜歡幹這些事情。所以,從這些四弘誓願裏面,我們才能夠與諸佛相應,才能夠入佛之見。這個就是我們持菩薩戒的一種保障。也就是因爲四弘誓願攝受我們身心世界的放逸,不要我們自己再去放逸,來熏習諸佛的品性。如果不然的話,我們在戒律的行持當中,就很難得益,也很難攝受衆生。所以說,把這種大慈悲心體現在四弘誓願當中,而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在四弘誓願裏面來揭示我們救度衆生的慈悲心。你總要把你真正的慈悲體現出來。所有的菩薩戒,都是爲成就你的慈悲衆生的心,救度衆生的心。如果違反了救度衆生的心,你就不是持菩薩戒。

  所以說,念念你都要知道菩薩戒的重心在哪裏。如果說你不知道這種重心,慈悲心就升不起來了。“這個違反因果,我不做,我要做的話我就墮落了,衆生違反因果了,我也不去救度他。” 就怕自己墮落。真正的菩薩,自己墮落算什麼?就是我墮落,我也要把衆生救起來!就是我沒有生命,我也要把衆生救起來!舍己爲人,要有這種精神的時候,就可以了。表面上看著,好像我把自己舍棄了,我救度衆生有什麼用,再有多少的功德我都得不到,有什麼用?死都死了,還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偏偏就是在這個地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敢不敢更進一步?不敢更進一步的時候,持菩薩戒的根本你就抓不到。你死死地抓住我執,就艱難了。

  我現在還能回憶起,淨天老和尚和我在廣東的丹霞山山頂上。老和尚曬著太陽和我在開玩笑:“你懂不懂什麼叫百尺竿頭?” 我說:“百尺竿頭,就是爬得再高,沒有爬到山頂上,還是不算殊勝。” “爬到山頂上以後,要敢撒手,那叫百尺竿頭。” “一撒手,摔死怎麼辦?” 他說:“你有這種顧慮,就很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怎麼更進一步嘛?一撒手就死掉了。” “你怕死,說明你的執著還在,憂慮還在。偏偏你不怕死,死就死了,一撒手就萬事大吉,另外一道門就打開了。你怕不怕?你要怕你就見不到。” 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哪怕就是我墮地獄,我也要把衆生救度起來。怕什麼?有這種精神的時候,那就好了,那種自私自利之心就轉變過來了。如果不然的話,很難轉變過來。

  所以說,就是要以這種救度衆生的心,來成就大慈悲心。比如說,菩薩戒的十條重戒裏面:不殺生。以這種不殺生爲例子,你是利益菩薩衆生的,今天你是殺害菩薩衆生,剛好違犯。所以,你在殺衆生的過程當中,爲什麼敢于去殺衆生呢?就是你內在的慈悲心不具足了。你已經違反自己利益衆生的慈悲心了,所以說你就犯了重戒了。你看看,十條重戒裏面就是這樣的。菩薩應該去利益衆生,但是你所做的事情剛好是與利益衆生相違背的。表面上違背了利益衆生的行爲,而這種行爲說明你內心根本就沒有利益衆生的心。

  有個居士問我說:“師父,那個肉真的不能吃啊?” 我說不能吃,他說:“不能吃的話,我沒有營養怎麼辦呢?” 你看看,在這個問號裏面,他就是以自我。“我”缺少營養,“我”去吃,這個是你的自私自利心嘛。你有這種自私自利的時候,貪心就起來了,“鴨子肉好吃,雞肉好吃,兔子肉好吃。” 我說:“好吃的多了,最好吃的就是你身上的肉。” 你只吃別人的肉,從來沒有吃過自己的肉!其實最好吃的就是自己身上的肉,你不要去吃別人,吃別人都不好吃。你要圖好吃的話,大腿上抓一塊下來,很好吃我給你說。你吃不吃?最有營養的,就是這塊肉。敢不敢?這又不敢了。吃別人可以,吃我自己不幹,再美的肉我也不吃。你看看,這不就體現了嘛。給你說你自己的肉最美,你爲什麼不吃呢?這就是一個自私自利嘛。以自我爲核心,損傷自己一點點都不願意,就甯願去損傷別人。

  就這種心,不要說你持戒了,說什麼持戒,心地裏面早就犯戒了,慈悲心早就沒有了,你還持什麼菩薩戒嘛。是不是這樣呢?持八關齋戒,他說:“師父,過了中午就一定不能吃啦?” 我說不能吃了。 “我喝點牛奶可以嗎?” 我說你實在想喝你就喝嘛,他說:“我喝了是不是又犯戒了呢?” 你早就犯戒了嘛。你以爲你喝了才犯戒啊?所以說,他在跟自己鬥爭,沒有認識到受戒了在哪裏持戒。

  八關齋戒,就是在家衆在一天一夜當中,向出家衆學習,熏習那種出離心。難道一天就把你餓死啦?但是就是這一天,我們都受不下來,“哎呀,餓了真難受啊,我可不可以吃點蘋果?我可不可以喝點牛奶?我可不可以吃點這樣那樣?” 我說要想吃你就吃嘛。他說:“吃了犯戒了呢?” 你又怕犯戒,你又想吃,這兩個矛盾自己總得要解決嘛。自己去解決,你不要叫師父來給你…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