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本來具足。每一個人的心都很大、很大,今天法師專門給我講過這個公案,他說:“你看,虛空無邊無際,就相當于我們的真心。佛、衆生,心是相通的。但是爲什麼他就成了衆生心了呢” ,他說:“就像我們修監獄、修房子,把虛空隔斷了。但是雖然說隔斷了,這個空間好像就是講堂的空間,其實它就是大的虛空裏面的一個部分而已,不脫離的。但是我們一旦把它圍起來以後,我們就認爲這個是講堂的空間,那個是念佛堂的空間。其實這種差別的空間相只是我們人爲的界定,它還是十方盡虛空,都是通的。”
他一講這個道理我就明白了。人心,你心、我心,爲什麼形成你心我心呢?那是人爲的界定。即是你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你心。衆生心和諸佛的心是心心相通的,沒有分隔。是因爲我們的人我知見,修了牆,修了房子,把它隔起來了,隔起來你就認爲有區別。其實沒有區別,諸佛能知道,你也能知道諸佛的心。所以,菩薩種姓應該說人人本來具足,那是本覺,人人都有。而我們今天能夠發心,從聽聞、發心上來熏習,菩薩種姓就具足了,後天的培養它能具足。
第二種,由諸佛菩薩的善有攝受。我們經常親近諸佛菩薩,親近善知識,這種菩提心能升起來。
第叁種,菩薩于衆生經常起悲心。我們也經常在悲憫心當中練習。
第四種,我們能夠在從現在到盡未來際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不管它有多長時間,不管它有多艱難,我無所爲懼,精進地去修持。
內心裏面,發起四種力,無以爲懼。從這些因緣當種去成就。這種因緣怎麼樣才能成就呢?還要具足四力。
第一種,自力。就是我們自信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來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不要妄自菲薄,要有這種信心。沒有信心的人成就不了,沒有自信的人成就不了。
第二種,他力。對于諸佛菩薩深深歡喜。喜歡嘛,溝通嘛,求諸佛嘛,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善知識一攝受它就有力量了。我們修行的人不孤獨、不寂寞,有十方諸佛與我們同在。哪裏孤獨?哪裏寂寞?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諸佛都可以和你溝通,就是睡夢裏面,諸佛也能攝受你。孤獨嗎?一點都不孤獨。所以,我們念念不忘十方佛法僧叁寶,內心是充足的。借助十方叁寶的加持力,隨時隨地不離十方叁寶的加持力,就很能夠具足力量,很能夠有力量朝向無尚的菩提,精進地修學。
第叁,因力。什麼是因力?就是我們的自心有自信了,有諸佛的加持了,還要落實在自己的聞思修行當中。有一點修行,就顯現一點力量;十分修行,它就顯現十分力量。要落實在自己的修行過程當中。他說:“修行、修行、修不起來怎麼辦?” 多聽聞佛法,多思維諸佛。聽聞佛法也是一種修行,思維諸佛也是一種修行,它是循序漸進的。有的人不聽法,不看經,他就想修行,成天坐在那兒:“哦,我就修行了。” 那麼簡單嗎?那麼簡單石頭放在那兒,它就可以成佛了。不是那樣的。
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作意。他說:“我這個腿扳不起來,雙盤扳不起來啊!” 當你的思維越來越歡喜,越來越深入,你的善根就越來越深入,你的身心世界就越來越微軟,你的雙腿自然不自然地到了那個節骨眼上。身心世界就柔軟了,就盤上去了,那就水到渠成了,不是強行來的。有的人不修心,那個腿扳啊扳啊,使勁扳,這樣一直扳,再使勁兒“咔!” 完了,這一輩子不好修行了。以前的善知識就教導,他說馬車不走了之後,你是打馬還是打車呢?我們修行不起來,你是驅動內心呢?還是在身體上做功夫呢?一具臭皮囊,何爲做功課。修心、修心,修行、修行,它們是相通的。什麼在行?心,念念千變,它就是行。修心、修行,修行就是修心。當你把心修正了,自然而然地身心世界就跟著起變化了。所以說,要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修行上,循序漸進,它就可以成就菩提心。
所以說,把這種菩提心通過四因、四緣、四種力來成就。在這種方法當中,你去熏習,如果說你舍棄這種方法,你想成就菩提心很艱難,不要只是在那兒說。菩提心不是說一說就能成就的,菩提心要實實在在去修的。它的修,往往要從報恩心。報恩心怎麼升起來呢?要知道衆生的恩德。知恩、報恩、念恩,這樣你才能成就。所以說,修菩提心有七種修心的次第,還有自他交換的次第。大家多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的修法,多看一看《入菩薩行論》。這裏面把每一個菩提心的修法都說得很詳細,包括我們五乘佛法,都是教你修菩提心的。什麼無常心、因果心、自他平等心、知恩報恩的心乃至出離心、廣大的慈悲心,到最後增長增上心,究竟地落實在菩提之心。可以說含括整個佛法的內涵。它就是修菩提心而已,它不是說一說,而是非得用修法深入進去,你才能修得出來。
今天,很多同修都僅僅以爲:“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好了好了,我發菩提心了。” 爲什麼佛法就像水面上的油,深入不進內心?爲什麼我們自己的內心得不到改變?學了十幾二十年的佛,我們依然是衆生的心態,沒有信相之心的心態。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佛法如油,我心如水,深入不進去。你要能夠做到水乳交融的時候,好了,這種菩提心就容易升起了。
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時間到了。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爲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爲道侶
阿彌陀佛!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