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四▪P4

  ..續本文上一頁皆發露 未作之惡更不造

  我以前曾經做過的罪業,我全部發露忏悔。未來的一切惡,我要依據菩薩戒律,堅決不再造作這樣的惡。一點點惡我都要讓它不再升起,這樣你就好了。要發露,要發願!這就是下品求菩薩淨戒,你能不能夠這樣呢?這種心態你要具足,要有求受菩薩戒的心態。

  我看那些衆生,他來到寺廟裏求受菩薩戒,他很稀奇。說你忏悔,“忏悔就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這個很簡單,跟著念一遍,不起抵觸。那個“從于無始,以至今生”這一段就不敢念了。爲啥呢?他一看:“我有這麼惡嗎?我這一輩子造了這麼多罪嗎?我沒有啊!”叫他忏悔他不忏悔:“我沒有造作這些罪。”這一輩子沒有造作,從無量劫以來興許我們曾經造作過呢?他就認爲自己是好人,我這一輩子都是好人了,我沒有造過這些東西,我就不忏悔。其實根據我們自己所受的果報,從果反推過去,就知道自己因谛上是怎樣的。從我們今天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喜歡顯現什麼樣的行爲,那也可以看得出你往昔時候的習氣毛病在哪裏。

  所以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你今天所受到的一切不公證待遇,都是其來有自,都是有因果的。“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能夠知道自己所造的因果,造成了我們今天苦樂懸殊的一切對境。你還報怨誰呢?沒有報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所顯現。

  所以說,從這些地方深切地發露忏悔。叁種作意,叁品求受菩薩淨戒。你在內心裏面真正這樣去做,下來以後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叁種作意,求受菩薩戒的叁種作意是節錄自這本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當你這樣求受菩薩淨戒,從行住坐臥四威儀上,你能照著師父所教的,把吃飯學會,把穿衣學會,把走路學會,把張眼睛怎麼看人也要學會。你今天受了菩薩戒。學會了嗎?不能夠再像衆生一樣地看人,很冷漠,很無情,這樣看他的。這個眼睛好像有怨恨,好像很陌生,一點感情都沒有,哪裏是菩薩的眼睛嘛。你看觀世音菩薩的眼睛,慈悲、明亮,非常關注,同時又不沾染,沒有嗔恨心,很清淨。把衆生當自己唯一的兒子一樣對待,把衆生當具備有大恩德的父母看待。

  你看父母的時候應該怎麼看呢?熱切、親切、報恩、恭敬、孝順。你也不去挑剔她:“你這個老媽長得太矮了。”會不會這樣?不會的。再矮再醜,他也是我的父母,兒不嫌母醜。你會不會厭棄我們自己的父母長得不好看呢?不會嘛;你會不會厭棄他造作了很多罪惡業,他就不是自己的父母親呢?也不會嘛,往往他造作罪惡業,還是因爲要護持我們。你吃肉,他就殺生;給你錢用,他就偷盜。他所造作的一切罪業,都是因爲你而造作的。但是今天你說:“哎呀,你造了這麼多罪,你就不是我的父母親了。”父母很冤屈的:“我到底爲了誰才造作了這些罪業呢?還不是爲你啊!但是你這個不孝的子孫。我造這些惡業把你供養大了,結果我墮地獄了,你還嫌棄我,你還不認我這個父母。”我們這些衆生就是這樣的人。可不可惡?你遇上這樣的人你怎麼看待他?

  所以說,今天你受菩薩戒的時候,行住坐臥都要學會。眼睛以前看那些錯誤的,不應該看的,把眼珠子扣來丟了,重新給你裝一個眼珠子,專看衆生的功德。這些衆生父母爲我們受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罪。我今天長大成人,父母親因爲這些身心已經疲憊了。我怎麼樣去看待他?只想父母親對你的好,你小的時候父母親怎麼對待你;你沒有吃的時候,父母親又怎麼樣偷東西給你吃。想一想這些。

  那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說今天我們孝順父母的話,有當初父母親對我們的一半好,你就算是個孝子了。比方說,你小的時候,拉屎拉尿拉在床上,父母親用手給你捧出去。今天如果說你的父母親拉屎拉在床上,你能不能夠用手捧出去?父母親抱著你,你撒尿在父母親身上,父母親沒有說把你扔出去了,他連一點厭惡的表情都沒有。他很歡喜:“咦,撒尿了!”很歡喜。今天,你面對父母親這樣的時候,你能不能夠歡喜接納呢?你小的時候吃糧食,沒有牙齒咬不動,咀不動,父母親把糧食咀在口裏面,咬細了,嚼碎了,自己不吞進去然後再喂你吃。你現在可不可以?

  “要得公道,打個顛倒”,我們今天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女。想想父母親當初是怎麼對待我們的,只要我們有當初父母親對我們一半那樣好,我們今天這個菩薩心,菩提心,就能夠生得非常好。所以說,你把眼耳鼻舌身意要徹底改正過來。願不願意改正?沒人回答?都成啞巴。完了!我看是誰用神通把這些啞巴弄到這裏放著,他居然還會點頭,是動畫還是什麼?願不願意?(願意)對了!你還是張個嘴嘛,回應一聲嘛,要我知道你是活的嘛!呵呵!死氣沈沈地待在那兒,矗在那兒,無論你在說什麼我無動于衷,八風吹不動!那你聽什麼呀!要有回應嘛!所以說,不能夠作那種傻子,坐在那兒啥都沒聽到,傻不愣登的,那怎麼能行!

  學佛修行的人,他是非常敏銳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非常敏銳的。但這種敏銳不是向外面去尋找,而是求之在我,要是太遲鈍了,修行都不夠資格。今天諸佛菩薩問,“沒聽到!”阿彌陀佛在叫:“智海呀!智海呀!” “沒聽到!” 你聽到阿彌陀佛在念你沒有?沒聽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給我們說了:“佛念衆生,念念無異。如母念子,無時間絕。” 沒有一個時間停止過。但是你聽到過沒有?“沒有”,他說:“我耳朵扯這麼長,沒聽到!”念佛就有一個方法,就是念念聽阿彌陀佛在叫你:“智海呀!” “阿彌陀佛!” “智海呀!” “阿彌陀佛!” “智海呀!” “阿彌陀佛!” 念念都在念你,你念念都在回答,這樣念的話就有氣了。就像你失魂落魄跑出去了,老母親就在勾你的魂:“智海呀,回來呀!” 她在勾魂呐,對不對?諸佛菩薩也在勾魂,但是你聽到沒有?

  聽說兒子跑出去了,母親想念兒子的時候,農村裏面有個習慣。說是如果母親把梯子搭上房檐,在房際上叫,這個兒子在外面就心神不甯,就要往家裏面跑。你要不往家裏面跑的話,不管怎麼樣他也不安心。那就是父母親念我們的時候,它有母子心相連,它可以做到。諸佛菩薩念我們,肯定比父母親念我們的力量還要具足。但是你耳根發燒了嗎?你心裏面有點感應嗎?如果說你太遲鈍了,沒有聽到,這就糟糕了!回不去。所以,衆生念佛就有那種浪子在外,到處去浪迹江湖:“這個石頭好看啊,樹好看啊,這個風景好美啊,這個美味又好吃了。”樂不思蜀了,不知道回家了,不知道那些佛和菩薩在念念地念我們。那個就艱難了。

  所以說,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換過,受菩薩戒了,你就把它換過。換了以後,不看衆生的弊病,衆生都是我的父母親。他們將來所要遭受的一切罪業,都是因爲我而引起的,不是因爲他自己而引起的,而是因爲我而引起的。這些父母衆生所應該遭受到的業果報應,不是他應該遭受,而是應該我們遭受。要發願!代替一切衆生、父母受這種罪!爲啥呢?正是應該我們自己受這種罪,不是應該父母親受這種罪。他是爲成就我們,不是因爲我們他何苦去造這種犯罪的事情呢?就是因爲我們而犯罪的。但是我們可以置之不管嗎?不能。

  所以說,從這種行爲上,要把這種眼耳鼻舌身意如何看、如何聽、如何聞、如何說,如何接觸、如何思維要學會。這就是菩薩淨戒裏面,具體教你的訣竅。如果你學會了,你得法了,今天看到那些傳法的,拿著一個法卷,好像我得法了。今天你受了菩薩戒,也會把法卷拿給你。什麼法卷?一個菩薩戒牒,一個菩薩戒本,要傳給你,那就是法卷。得法卷的人,把這個法卷非常珍惜,你看我的傳承就在這兒。那是表面的文字傳承,還有心性的傳承,那是展示不出來的。今天我們得了菩提心,你說菩提心可以展示出來嗎?菩薩戒本,就要像自己生命一樣的去恭敬它,菩薩戒牒就是自己的榮譽證書。你能夠常常這樣,像對待自己生命、眼珠一樣去對待它,也許你求受菩薩戒的威儀、舉止它就會變了。

  今天你受過菩薩戒以後,眼耳鼻舌身意都轉換了,和你原來的使用方法根本不一樣了。然後,再從上、中、下叁品作意當中猛烈地忏悔自己過去所造作的無始惡業。求叁世諸佛爲作證明,重新發心,一直到盡未來際,永不再造作類似的惡業。于是,菩薩戒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裏面顯現種子,發揮作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它就成長了。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你心裏面高不高興?應該舒服了。得法了,得菩薩戒了,這麼舒服!于是,你通過這樣的反複熏習,菩薩戒的戒體。“心無盡故,得法無盡” ,戒體就在這樣反反複複的善法欲當中,得以熏習,得以堅固。雖然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體現在見聞覺知過程當中。

  所以說,這種菩薩戒體,它是與我們自己的如來藏心是一樣的。心無盡故,我們自己所得到的戒法,也是無盡。六道衆生能夠聽懂法師所講的,如何發菩提心,如何作意,見聞覺知,怎麼樣去修行。只要你聽懂,就能得戒。一得戒體,永遠不失去。哪怕就是你犯了錯誤,它也不失去。不像聲聞戒,聲聞戒裏比如說一犯根本戒,這就要摒棄于僧團之外。菩薩戒不是這樣的,一得永不失。戒體一旦熏習起來了,心地裏面有了菩薩戒的種子,哪怕是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那些稍微做得不好一點的,那這個戒體也永遠不會失去。將來你再受菩薩戒,它也不是新得來的。所以說,菩提心你一旦發起來,它就是一個堅固的種子。

  叁、戒體

  在什麼情形下你可能失去菩薩戒呢?怎麼失去這種菩薩戒呢?比如我們犯了重戒,或者故意地把大菩提心舍棄了。比如說,你有上品煩惱,一次又一次地犯重戒,犯菩薩戒。犯了你又不忏悔,不思改正,那就很容易讓菩薩戒在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上得不到顯現。好像不失,已經失去了。它就會這樣。還有一種,就是自己舍棄菩提心。于是,他的大悟顯現不出來,但是這些種子在我們自心裏面。它只是得到了暫時地壓製,等到了你的機緣成熟以後,它又蓬勃發展。比如,像我們那些衆生,有很多出家的師父,說不清,道不明。說你這一輩子爲什麼出家呀?“我不知道!在家裏我就不安心,一走進寺廟我就安心,真奇怪。”實際上,往往都是往昔時候修得的因緣,往昔時候沒有了脫生死,但是這種習氣還在,非得要走到這條道路上他才安心。

  所以說,有一個說法,人是帶有使命而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感。但是你的使命你認識了嗎?你看每一個人,他的人生道路自然有他的軌迹。有的人他就喜歡學木匠,你叫他學其他的他學不進去;有的人他就是和尚命,非得要來當和尚他心才安。要把他放在紅塵世界裏面,他就備受煎熬,幹什麼什麼不對勁。這個人很奇怪。而當初,我認爲我能夠找得到進入佛門明顯地發心是什麼,但是最後,我都很神奇。爲什麼你的家鄉沒有佛教,你從小也沒有接觸佛法,居然看了幾本書你就像失了魂一樣,急沖沖、火燎燎地鑽進佛門,一頭栽進去再也出不來了。很神秘。

  所以說,他有一種使命感。就像我們在座的諸位,你細致地回想一下,其實也是這樣。在世間上掙錢,我們也掙了;吃肉,我們也吃了;名利地位,我們自己也享受了;夫妻恩愛、花前月下,我們已經嘗過這種滋味;生兒育女,人家做了我照樣也做了,但是這一輩子就是不安心。等到你皈依叁寶,等到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等到你發了菩提心皈依佛門,好像千斤重擔,立馬就放下了。我找到我自己的歸屬感,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是那樣的服服帖帖。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往昔所發的願力,修行的宿命感。以修行爲宿命,以皈依佛法、斷除煩惱、救度衆生爲自己的使命。

  所以說,每個人他都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使命,看一看這輩子是帶著什麼樣的使命而來的?要認識這個。沒有使命感的人,他說:“我是爲什麼而來的?不知道。”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有的人是爲了償還情愛債而來的;有的人是爲受苦而來的,往昔時候的業造得太多了;有的人就是爲了學佛了脫生死而來的,那是宿願。我們今天有幸能夠走進佛門的話,可以說這都是千載難逢的,都是多生累積成就的。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抓住這樣好的機遇,一旦失之交臂,那就很艱難了。要明確我們的使命感以後,把心安住在出家、學法、度衆生這種使命上。住持佛法,擔當起自己的責任,不要躲避,盡自己身心世界的努力,全部投注到菩薩戒的學習過程當中;全部投注到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中去;全部投注到迅速成佛,成就度化衆生的一種根本福德、智慧、能力、善巧,把自己彙入到自己多身累世積聚的善根、福德資糧過程當中。不忘自己的初心,讓自己一生又一生緊接著自己住持如來佛法的使命。

  讓戒成爲我們的方向,戒成爲自己的明燈,讓修行成爲自己的宿命,讓度衆生成爲自己的宿命。生生世世,我都不離這個軌迹。這種菩薩戒體,也就深深地植入我們的心地了。你看能不能夠這樣?能不能夠?(能)怎麼看著我傻了?不要出神哦!你要出神,你要出竅,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要隨時緊緊地貼著自己的使命,這種戒體就能夠安住在我們自己心裏面。你得到這種戒體,受戒你就得戒。

  今天的時間就已經到了。你得到戒體我們就算對了。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爲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爲道侶

  阿彌陀佛!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