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发露 未作之恶更不造
我以前曾经做过的罪业,我全部发露忏悔。未来的一切恶,我要依据菩萨戒律,坚决不再造作这样的恶。一点点恶我都要让它不再升起,这样你就好了。要发露,要发愿!这就是下品求菩萨净戒,你能不能够这样呢?这种心态你要具足,要有求受菩萨戒的心态。
我看那些众生,他来到寺庙里求受菩萨戒,他很稀奇。说你忏悔,“忏悔就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这个很简单,跟着念一遍,不起抵触。那个“从于无始,以至今生”这一段就不敢念了。为啥呢?他一看:“我有这么恶吗?我这一辈子造了这么多罪吗?我没有啊!”叫他忏悔他不忏悔:“我没有造作这些罪。”这一辈子没有造作,从无量劫以来兴许我们曾经造作过呢?他就认为自己是好人,我这一辈子都是好人了,我没有造过这些东西,我就不忏悔。其实根据我们自己所受的果报,从果反推过去,就知道自己因谛上是怎样的。从我们今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喜欢显现什么样的行为,那也可以看得出你往昔时候的习气毛病在哪里。
所以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你今天所受到的一切不公证待遇,都是其来有自,都是有因果的。“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能够知道自己所造的因果,造成了我们今天苦乐悬殊的一切对境。你还报怨谁呢?没有报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所显现。
所以说,从这些地方深切地发露忏悔。三种作意,三品求受菩萨净戒。你在内心里面真正这样去做,下来以后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三种作意,求受菩萨戒的三种作意是节录自这本书《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当你这样求受菩萨净戒,从行住坐卧四威仪上,你能照着师父所教的,把吃饭学会,把穿衣学会,把走路学会,把张眼睛怎么看人也要学会。你今天受了菩萨戒。学会了吗?不能够再像众生一样地看人,很冷漠,很无情,这样看他的。这个眼睛好像有怨恨,好像很陌生,一点感情都没有,哪里是菩萨的眼睛嘛。你看观世音菩萨的眼睛,慈悲、明亮,非常关注,同时又不沾染,没有嗔恨心,很清净。把众生当自己唯一的儿子一样对待,把众生当具备有大恩德的父母看待。
你看父母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呢?热切、亲切、报恩、恭敬、孝顺。你也不去挑剔她:“你这个老妈长得太矮了。”会不会这样?不会的。再矮再丑,他也是我的父母,儿不嫌母丑。你会不会厌弃我们自己的父母长得不好看呢?不会嘛;你会不会厌弃他造作了很多罪恶业,他就不是自己的父母亲呢?也不会嘛,往往他造作罪恶业,还是因为要护持我们。你吃肉,他就杀生;给你钱用,他就偷盗。他所造作的一切罪业,都是因为你而造作的。但是今天你说:“哎呀,你造了这么多罪,你就不是我的父母亲了。”父母很冤屈的:“我到底为了谁才造作了这些罪业呢?还不是为你啊!但是你这个不孝的子孙。我造这些恶业把你供养大了,结果我堕地狱了,你还嫌弃我,你还不认我这个父母。”我们这些众生就是这样的人。可不可恶?你遇上这样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所以说,今天你受菩萨戒的时候,行住坐卧都要学会。眼睛以前看那些错误的,不应该看的,把眼珠子扣来丢了,重新给你装一个眼珠子,专看众生的功德。这些众生父母为我们受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罪。我今天长大成人,父母亲因为这些身心已经疲惫了。我怎么样去看待他?只想父母亲对你的好,你小的时候父母亲怎么对待你;你没有吃的时候,父母亲又怎么样偷东西给你吃。想一想这些。
那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今天我们孝顺父母的话,有当初父母亲对我们的一半好,你就算是个孝子了。比方说,你小的时候,拉屎拉尿拉在床上,父母亲用手给你捧出去。今天如果说你的父母亲拉屎拉在床上,你能不能够用手捧出去?父母亲抱着你,你撒尿在父母亲身上,父母亲没有说把你扔出去了,他连一点厌恶的表情都没有。他很欢喜:“咦,撒尿了!”很欢喜。今天,你面对父母亲这样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欢喜接纳呢?你小的时候吃粮食,没有牙齿咬不动,咀不动,父母亲把粮食咀在口里面,咬细了,嚼碎了,自己不吞进去然后再喂你吃。你现在可不可以?
“要得公道,打个颠倒”,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女。想想父母亲当初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只要我们有当初父母亲对我们一半那样好,我们今天这个菩萨心,菩提心,就能够生得非常好。所以说,你把眼耳鼻舌身意要彻底改正过来。愿不愿意改正?没人回答?都成哑巴。完了!我看是谁用神通把这些哑巴弄到这里放着,他居然还会点头,是动画还是什么?愿不愿意?(愿意)对了!你还是张个嘴嘛,回应一声嘛,要我知道你是活的嘛!呵呵!死气沉沉地待在那儿,矗在那儿,无论你在说什么我无动于衷,八风吹不动!那你听什么呀!要有回应嘛!所以说,不能够作那种傻子,坐在那儿啥都没听到,傻不愣登的,那怎么能行!
学佛修行的人,他是非常敏锐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非常敏锐的。但这种敏锐不是向外面去寻找,而是求之在我,要是太迟钝了,修行都不够资格。今天诸佛菩萨问,“没听到!”阿弥陀佛在叫:“智海呀!智海呀!” “没听到!” 你听到阿弥陀佛在念你没有?没听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给我们说了:“佛念众生,念念无异。如母念子,无时间绝。” 没有一个时间停止过。但是你听到过没有?“没有”,他说:“我耳朵扯这么长,没听到!”念佛就有一个方法,就是念念听阿弥陀佛在叫你:“智海呀!” “阿弥陀佛!” “智海呀!” “阿弥陀佛!” “智海呀!” “阿弥陀佛!” 念念都在念你,你念念都在回答,这样念的话就有气了。就像你失魂落魄跑出去了,老母亲就在勾你的魂:“智海呀,回来呀!” 她在勾魂呐,对不对?诸佛菩萨也在勾魂,但是你听到没有?
听说儿子跑出去了,母亲想念儿子的时候,农村里面有个习惯。说是如果母亲把梯子搭上房檐,在房际上叫,这个儿子在外面就心神不宁,就要往家里面跑。你要不往家里面跑的话,不管怎么样他也不安心。那就是父母亲念我们的时候,它有母子心相连,它可以做到。诸佛菩萨念我们,肯定比父母亲念我们的力量还要具足。但是你耳根发烧了吗?你心里面有点感应吗?如果说你太迟钝了,没有听到,这就糟糕了!回不去。所以,众生念佛就有那种浪子在外,到处去浪迹江湖:“这个石头好看啊,树好看啊,这个风景好美啊,这个美味又好吃了。”乐不思蜀了,不知道回家了,不知道那些佛和菩萨在念念地念我们。那个就艰难了。
所以说,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换过,受菩萨戒了,你就把它换过。换了以后,不看众生的弊病,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亲。他们将来所要遭受的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我而引起的,不是因为他自己而引起的,而是因为我而引起的。这些父母众生所应该遭受到的业果报应,不是他应该遭受,而是应该我们遭受。要发愿!代替一切众生、父母受这种罪!为啥呢?正是应该我们自己受这种罪,不是应该父母亲受这种罪。他是为成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他何苦去造这种犯罪的事情呢?就是因为我们而犯罪的。但是我们可以置之不管吗?不能。
所以说,从这种行为上,要把这种眼耳鼻舌身意如何看、如何听、如何闻、如何说,如何接触、如何思维要学会。这就是菩萨净戒里面,具体教你的诀窍。如果你学会了,你得法了,今天看到那些传法的,拿着一个法卷,好像我得法了。今天你受了菩萨戒,也会把法卷拿给你。什么法卷?一个菩萨戒牒,一个菩萨戒本,要传给你,那就是法卷。得法卷的人,把这个法卷非常珍惜,你看我的传承就在这儿。那是表面的文字传承,还有心性的传承,那是展示不出来的。今天我们得了菩提心,你说菩提心可以展示出来吗?菩萨戒本,就要像自己生命一样的去恭敬它,菩萨戒牒就是自己的荣誉证书。你能够常常这样,像对待自己生命、眼珠一样去对待它,也许你求受菩萨戒的威仪、举止它就会变了。
今天你受过菩萨戒以后,眼耳鼻舌身意都转换了,和你原来的使用方法根本不一样了。然后,再从上、中、下三品作意当中猛烈地忏悔自己过去所造作的无始恶业。求三世诸佛为作证明,重新发心,一直到尽未来际,永不再造作类似的恶业。于是,菩萨戒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里面显现种子,发挥作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就成长了。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你心里面高不高兴?应该舒服了。得法了,得菩萨戒了,这么舒服!于是,你通过这样的反复熏习,菩萨戒的戒体。“心无尽故,得法无尽” ,戒体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善法欲当中,得以熏习,得以坚固。虽然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体现在见闻觉知过程当中。
所以说,这种菩萨戒体,它是与我们自己的如来藏心是一样的。心无尽故,我们自己所得到的戒法,也是无尽。六道众生能够听懂法师所讲的,如何发菩提心,如何作意,见闻觉知,怎么样去修行。只要你听懂,就能得戒。一得戒体,永远不失去。哪怕就是你犯了错误,它也不失去。不像声闻戒,声闻戒里比如说一犯根本戒,这就要摒弃于僧团之外。菩萨戒不是这样的,一得永不失。戒体一旦熏习起来了,心地里面有了菩萨戒的种子,哪怕是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那些稍微做得不好一点的,那这个戒体也永远不会失去。将来你再受菩萨戒,它也不是新得来的。所以说,菩提心你一旦发起来,它就是一个坚固的种子。
三、戒体
在什么情形下你可能失去菩萨戒呢?怎么失去这种菩萨戒呢?比如我们犯了重戒,或者故意地把大菩提心舍弃了。比如说,你有上品烦恼,一次又一次地犯重戒,犯菩萨戒。犯了你又不忏悔,不思改正,那就很容易让菩萨戒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得不到显现。好像不失,已经失去了。它就会这样。还有一种,就是自己舍弃菩提心。于是,他的大悟显现不出来,但是这些种子在我们自心里面。它只是得到了暂时地压制,等到了你的机缘成熟以后,它又蓬勃发展。比如,像我们那些众生,有很多出家的师父,说不清,道不明。说你这一辈子为什么出家呀?“我不知道!在家里我就不安心,一走进寺庙我就安心,真奇怪。”实际上,往往都是往昔时候修得的因缘,往昔时候没有了脱生死,但是这种习气还在,非得要走到这条道路上他才安心。
所以说,有一个说法,人是带有使命而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感。但是你的使命你认识了吗?你看每一个人,他的人生道路自然有他的轨迹。有的人他就喜欢学木匠,你叫他学其他的他学不进去;有的人他就是和尚命,非得要来当和尚他心才安。要把他放在红尘世界里面,他就备受煎熬,干什么什么不对劲。这个人很奇怪。而当初,我认为我能够找得到进入佛门明显地发心是什么,但是最后,我都很神奇。为什么你的家乡没有佛教,你从小也没有接触佛法,居然看了几本书你就像失了魂一样,急冲冲、火燎燎地钻进佛门,一头栽进去再也出不来了。很神秘。
所以说,他有一种使命感。就像我们在座的诸位,你细致地回想一下,其实也是这样。在世间上挣钱,我们也挣了;吃肉,我们也吃了;名利地位,我们自己也享受了;夫妻恩爱、花前月下,我们已经尝过这种滋味;生儿育女,人家做了我照样也做了,但是这一辈子就是不安心。等到你皈依三宝,等到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到你发了菩提心皈依佛门,好像千斤重担,立马就放下了。我找到我自己的归属感,全身八万四千毛孔都是那样的服服帖帖。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往昔所发的愿力,修行的宿命感。以修行为宿命,以皈依佛法、断除烦恼、救度众生为自己的使命。
所以说,每个人他都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使命,看一看这辈子是带着什么样的使命而来的?要认识这个。没有使命感的人,他说:“我是为什么而来的?不知道。”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有的人是为了偿还情爱债而来的;有的人是为受苦而来的,往昔时候的业造得太多了;有的人就是为了学佛了脱生死而来的,那是宿愿。我们今天有幸能够走进佛门的话,可以说这都是千载难逢的,都是多生累积成就的。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抓住这样好的机遇,一旦失之交臂,那就很艰难了。要明确我们的使命感以后,把心安住在出家、学法、度众生这种使命上。住持佛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要躲避,尽自己身心世界的努力,全部投注到菩萨戒的学习过程当中;全部投注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中去;全部投注到迅速成佛,成就度化众生的一种根本福德、智慧、能力、善巧,把自己汇入到自己多身累世积聚的善根、福德资粮过程当中。不忘自己的初心,让自己一生又一生紧接着自己住持如来佛法的使命。
让戒成为我们的方向,戒成为自己的明灯,让修行成为自己的宿命,让度众生成为自己的宿命。生生世世,我都不离这个轨迹。这种菩萨戒体,也就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心地了。你看能不能够这样?能不能够?(能)怎么看着我傻了?不要出神哦!你要出神,你要出窍,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要随时紧紧地贴着自己的使命,这种戒体就能够安住在我们自己心里面。你得到这种戒体,受戒你就得戒。
今天的时间就已经到了。你得到戒体我们就算对了。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道侣
阿弥陀佛!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