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三)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29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四)持戒的功德利益

  各位同修:

  那么昨天,我们讲了菩萨戒的一种内涵。那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然后把菩提心落实到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规范上。一个方面,是发心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行为,二一个方面,就是行为可以强化发心。在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对于菩萨戒,它的一种功德的认识。那把这种功德认识了以后,我们内心反反复复地熏修。由这种功德,而认识,而熏习,发起善法欲,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我们大家比较忽略了。我们现在这种资讯发达了,信息发达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说人手都能够有一份。以前要是拥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过瘾,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富有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手里头了。今天这种三藏十二部人手一部的话很简单了。为啥呢?因为有电子光盘的,一张光碟就解决了。所以说,今天阅读大藏经好像来得非常容易。各宗各派,历代的各大善知识的各种文本,好像我们都能具备。

  佛学院也是这样。初级佛学院、中级佛学院乃至高级佛学院,几年就读下来了。你说中观我听过,唯识我听过,你说因明我也知道,乃至华严贤首我也学过。你说啥,他啥不懂呢?往往我们发觉你说上句,下句你不用说,下句他接走了。非常熟悉,非常溜。但是毛病也更多了,毛病在那里了?就是说,“哎呀,三藏十二部经典我都看过了,但是我这个烦恼依然还是那么炽盛。”这一道理你一说,你提一个头,你提个醒,我就知道,下面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一种如理思维,他没有把它当作一种修养,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了解。那你说知识有多少,一学就会。所以说从知识层面,从言语层面来了解的话也不算是很艰难。我们今天文化程度普遍都提高了,教育程度普遍都提高了,要看佛经,要学这些文化知识应该说不是难事。稍为专心一点,一个大学就念下来了,一个硕士、博士就拿到手了。今天,我们说一个硕博士相当于过去一个高中生估计差不多。为啥呢?以前一个小学生出来他能够背很多,而且礼仪上他很清楚。而我们今天,你读了大学以后,我们啥礼仪都不会,甚至为人处事都还得要从头学起来。这就很艰难。

  学知识很简单,如果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道德修为,这就要有一点难度了。而佛教的道德修为与其它的道德修为是不一样的。昨天,我们说净土宗的信愿行。我们今天,把菩萨戒的功德给你讲了,它的重要性给你讲了,它的作用原理给你讲了。但是不一定你能用得上。下来很多同修都在反应:“哎呀,师父你讲得太好了。但是,我发觉在现实生活上用不上,不实用。”我说咋不实用?三藏十二部经典,释迦牟尼佛给你讲出来的,那一定是你能够做得到的,不是你做不到的。做不到的给你说没有意思,给你说的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但是我们却认为很艰难,用不上,现实社会不是这么回事。其实就是一个态度上的障碍,道理你是明了了,但是你没有认同,你不想认同,更多的你认同的还是自己的习惯心理。不愿意向这一个方面迈步。所以说,这一种业障的习气,在圣贤看来它是一个虚妄的,在我们凡夫看来它就是一个坚固的环境。

  我非常感叹,我们不管是居士菩萨戒受戒,还是出家人受戒也好,我们要求他的仅仅是一点点。行为上的,习惯上的,思维上的,仅仅是一点点,一定是他能够做得到的,但是他就是不去做。我说你看那些师父们教你,教你啥呢?随手关门呀,不要随地吐痰呀,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呀,甚至连玩笑我们也不说一些与佛法违背的话呀。这些你说简不简单呀?简单。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他做不到,教过去教过来,最后差距就是在这么一点点。在戒堂里面我常说,其实师承对戒子的一种要求,就那么一丁点。行住坐卧稍为有一点点改变,你就会转变过来。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行为上的改变,我们都不愿意转变过来。喜欢偷点懒呀,喜欢随地吐痰呀,喜欢开口说话呀,该安静的时候叫你安静,但是我们就是安静不下来。你说这有多艰难呢?不艰难。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了,并不需要你有多深的文化修养都能做得到。

  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一个心态,一个愿不愿意。我们把这种习惯看得很坚固。“哎呀,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呐,我改不过来了。你得要允许我慢慢改,诸佛菩萨都那么慈悲,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句,今天你也要慈悲,你要将就我嘛,要契机契理嘛,我这个根基就是这样啦!”你看看,要迈出一点点小的一步,非常艰难。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于诸佛菩萨,也不在这种法门有多高迈,最主要是我们的心态是一种严重的障碍。我不说你不懂道理,道理你是懂了,我讲上句,下句你可滔滔不绝地接下去,他比谁都懂。这个好像不新鲜,不用你讲了。但是,我觉得佛法就是在平时的生活过程当中落实下来的。你懂了道理以后,你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思维。而且在思维的过程当中,你很高兴,很感恩,很虔诚,要让这种道理,佛法的道理与你身心世界能够磨合。在磨合的过程当中能够由冷到暖。比如说你的心,一想起他心里就暖呼呼的,他能够改变我们对它的一种感情投入。我们今天所说的信仰和信仰热情,宗教感情,你能不能够由冷到暖,你一想起来就暖呼呼呢?你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的时候,你心里就感到很温馨,好像就是数九寒天我没有衣服穿,突然之间有这一句佛号以后,我找到皈依了,我的情感不一样,心里面暖呼呼的。

  今天我们在思维这一些菩萨戒道理的时候,不再觉得它与我们很遥远,也不再觉得它与我们没有关系,也不再觉得它是冷冰冰。而是一想到它,就觉得希望之门就在这里,解脱之门就在这里。我今天终于找到了这条路,就是这么一种情感。你要是能够建立起来,我们说,不说你专门的去加工用行了,你对佛法态度改观了以后,其实做起来是很简单的。它有多艰难呢?念一句佛号,我想那些二三岁的小孩都能念,傻子他也能念,并不复杂。但是,今天我们说:“好艰难哦!好艰难哦!”为啥呢?其实就是想偷懒而已,其实就没有主动地去发心。当你一句一句老老实实地去念的时候,就这么简单,并不复杂。问题是你能把简单的重复个一天二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这样反反复复,你不感到厌烦,不感觉到没有滋味,这个里面就是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信仰热情要建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就这样简单。并不是说你做不到,你一定能做到。做不到的不给你说。

  菩萨戒也是如此。给你讲了他的一种思维,你说能不能够把这种思维转变过来呢?为利益众生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总相,其实人人都做得到的。但是你就是你要提醒自己,要反反复复,要坚持。这里面不说你没有习气毛病,有,它很自然滑到为自己思维去了。为自己念佛,为自己求这样求那样,很自然地就滑到那个地方去了。但是你只要稍为有一点自觉性,马上把它拉转来,并不困难。对不对?知道我们老是为自己以后,你把它拉转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功夫。就像我们小时候放牛一样,骑在牛背上拉一根绳。看着它,你要吃草了我就不管你,你要吃庄稼了,我看到你这个嘴伸向庄稼的时候,把那个绳轻轻地一扯,不让它吃。哦,你注意我了。就是那么一样东西。它的舌头一卷向庄稼了,轻轻一扯就过来了。它不去吃草而去吃其它不该吃的东西,你一扯它就过来了。它很聪明。农村里的老百姓就说:“连笨牛我都能把它教会,偏偏人我就教不会。”你那么艰难吗?其实没那么艰难。

  禅宗有个牧牛图也是那样。当你这种思维稍为一偏向了时候,你就是用这种管带的功夫,稍为轻轻一扯它就过来了。不艰难的,也不费力很容易做到,关键是你对这种简单的操作你愿不愿意,欢不欢喜。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欢喜,这种修行是不艰难的。在大众集会的时候,我们不讲话,好好听。上三宝寺庙道场的时候,上庙也好,观堂也好,我们不随地吐痰。待人接物的时候我们好好思维众生就是父母,众生就是诸佛。反反复复用这种功,实际上这种管带的功夫,并不需要用多少力,它就能够做到。关键是看你老实不老实,你不老实的话那就很艰难。

  昨天讲的菩萨戒的功德,道理你是懂了,关键是打坐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就着一些知道的,反反复复地自心去思维,思维它的好处。而且一思维的时候自己就有感恩的心态,恭敬的心态,这么无量无边的功德居然我今天得到了。我思维一遍我就得到一遍的功德熏习,思维两遍就能得到两遍的功德熏习。越思维越高兴,越高兴越思维。没有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修行。只要你老老实实、欢欢喜喜地去做,一天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改观,一天一天对菩萨戒的认识你不由自主地就深入了。

  就像一句佛号一样,只要你老老实实地去持念这一句名号,更多的道理不用去跟你去讲,自然而然华严义海。你功夫念到家了,就像自然贯通一样,甘露灌顶,醍醐灌顶,它自然而然能够显现在你念佛的境界里面。为什么说这些功德不从外来呢?当你心一静下来,心就是一面明镜。你本来有的这种功德,它会浮上心头。就由于这一念万德名号的一种加持,万万千千的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世界里面。我们所讲的菩萨戒的功德有那么多,那是讲道理了。但是你只要老老实实在持守菩萨戒,老老实实地思维这一些功德,欢喜,我愿意做到,有一种恭敬心和虔诚心,在生活上稍为来一点改变,天长日久它的功德自然具足。那不艰难。所以说,这是需要反反复复思维的。如理思维就是修行,反反复复如理思维那就是修行,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沉静下来。当你不能沉静下来…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