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你相應了你發覺,它從當下就把你這種生死根本給你抽掉了。那種自我的一種執著當下給你抽掉了。你能夠念念這樣做的話,那種戒行它就能顯發起來。
所以,這是從戒法、戒行、戒體、戒相給我們所說的。那就是在這種受戒過程當中,它能把我們這種持戒的心,得夠提到像弓弦拉得非常滿一樣,它的力量非常具足,隨時隨地像待發的弓箭一樣。箭在弦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對治我們那些冒出來的違反戒律的念頭。在戒行當中,在受戒的這種行爲過程當中,來熏習這種無我,對治那種違反。那菩薩在這種學戒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利益衆生。沒有智慧是利益不了衆生的,一定要能夠把這種智慧修學起來。智慧是什麼?就是你在修六度萬行的時候,它要達到叁輪體空。說無人無我,無有能做的我,沒有所利益的衆生,中間也沒有利益的法。認識到這一些,自己心心念念它就不執著了。換一句通俗的話說:“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放下了你就自在了。”你不要老是在那兒,我今天我又利益了一些衆生,你看今天我又做了一些什麼,明天我又做了一些什麼,分明還是在熏習那種人我對待。
人人爲我,我爲衆生。衆生即是我,我即是衆生。當你真正做起來的時候,有這種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把我自己混同在衆生之當中,混融于衆生之當中。斷煩惱,那就是利益衆生,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斷煩惱,一切衆生都是爲磨勵我的道心而來的。不要以爲那個受戒,“你不要欺負我哦,欺負我,我要起嗔恨心的哦,發嗔恨心我就要犯戒。”他要求人家不要引誘他犯戒,要求人家不欺負他。說你今天發不發心?“發心我是願意,利益衆生我是願意,你叫我當知事給大家服務也可以,但是不要拿氣給我受,不要讓那些違緣出現,要讓我清清淨淨地發心。”你說可不可能?不太可能。一個發心利益衆生的人,他希望衆生永遠不要招惹他。所以,有的人念地藏經,念念念的他說:“師父那個怪了,念地藏經那個鬼來了。”我說來就來嘛,好事情,那不是你念來的嗎?你時時刻刻要學地藏王菩薩,衆生來了你又搞個葉公好龍。你說你這個是不是虛僞呀?那就是虛僞。來就來嘛,你不發心我還不找你呢!今天你發心了我來找你了,你不救度,“你出去,我害怕你。走!”把別人趕走。那個衆生是你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嗎?我想,如果是你的話,人家對你呼之即來:“過來!”你就來,來了說:“什麼事?”“沒事。走!”那就走。你高興嗎?我想你也不高興。所以你把人家招來了,你就幹實際的事情。你明明你說要利益我,你又不利益我,你把我趕走,你這算什麼回事,逗著我玩嗎?那些沒有斷煩惱的衆生那就更嗔恨了,一嗔恨那你就糟糕了。就像你請很多客人來,請客人來是要留一個好印象。但是你又不搞好服務,得罪了大家了,你不請還好,一請還有很多煩惱。對不對?
今天,我們發了菩提心的很多人就是幹這種事情。“我要利益衆生呀,我要發大菩提心呀!”周圍的衆生來找他:“師兄你能不能幫我什麼?”“哎呀,我現在要修行呀,沒有空!”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就陷在這樣一種不相應的煩惱過程當中,我們今天有這種人我對待也不行。這兩天我在天津講也好在大連講也好,我就給大家奉獻這樣一個方法:不要把衆生當成是衆生,衆生是佛呀。你觀察衆生的角度轉變以後,你整個心態就會改變,你周圍的這些衆生是誰?是佛。佛幹什麼的?是度化我來的。你不要以爲一個法師坐在座上,我今天來度你們,我給你講什麼叫苦集滅道,這才是度你。不一定。往往諸佛說法是在無言說法。什麼叫無言說法?就在你身邊,在你周圍。給你下了很多套。下套你懂嗎?諸佛變成一個美女,給你下套,你要是一歡喜,一執著,一上當。哎喲!你看你還修行呢?哎,下套,不要上當哦!變一個美女來了你上不上當,你一上當,諸佛就笑話你了。你看,你就墮落了嘛。變成一個帥哥你上不上當?也許就要上當。“哦約,這個男的好莊嚴。”一上當了,諸佛一看你還學佛呢?諸佛菩薩常幹這種事,他就變成帥哥變成美女,常幹這種事。來看看你上不上當。他還變成什麼?變成乞丐。他本來非常有能力的,變成乞丐,“可憐可憐我吧!”“你滾開!”他一看,你還學佛呢,算了算了,走了。諸佛經常就是這樣的,你以爲經常給你講經說法就是度化你?所有的衆生都是諸佛變化來度化你的。你學了菩薩戒以後,你面對貧窮的你該怎麼辦,面對犯戒了,你該有怎麼樣的正確心態。就要強調自己身口意叁業要有正確的心態,不要鑽進諸佛菩薩給你下的套子裏面。
我們就在講,是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是濁。當我們心去分辨這世間上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把他當作是一種衆生相來看待的時候,染汙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內心。能見、所見是一體,你所見到的恰恰反映出你的心是肮髒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你見到國土淨了,恰恰反映出來你的心是清淨的。對不對?
所以說持戒也好修行也好,你看看我們的心。如果你有太多的人我分別,太多的執著,今天我又度衆生了,明天我又度衆生了。你不是學菩薩戒,那裏是學菩薩戒呢?學菩薩戒念念之間消化自我的煩惱,消化人我的對待,沒有人我的對待。整天吃飯,沒有咬住一顆米;整天修行,而行無行行。大做夢中佛事,醒過來啥也沒有。有這種覺醒的時候,他有這種智慧的安立,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那時候差不多你與學習菩薩戒能夠相應。如果不然的話,我們一般守戒的人,“哎呀,我守戒他們不守戒。”內心裏面開頭他還這樣跟人家爲人處事,慢慢地他就執起來了,“哦!就這樣呀,幹嗎?”他在自己持戒的過程中,看到人家不持戒,他把那種貢高我慢增長起來了。你說他在守戒嗎?沒守戒。表面在守戒,實際沒有守戒。不能夠增長這種貢高我慢。你在持戒的過程當中,不能夠增長貢高我慢,不要看衆生的過失。一切戒都是自心之戒,把自己的煩惱要對治。不要把那種人我對待分別搞得那麼明顯,念念刻刻都要回歸到自心上來。所以說,要把這一切完全都要落實到行爲的一種細化過程當中去,這就是菩薩戒。這種行爲的細化過程當中,潛藏埋伏了許多深奧的道理、玄機在裏面。有的時候你做了就能得到,沒有做它永遠也不能得到。你照這樣的學了,它就能得到;沒有照這樣的學,你就不能得到。
(叁)戒的製定
所以說,菩薩戒是怎麼製定的呢?就是諸佛給你製定詳細的、明細的行爲規範。這個行爲規範你做了,就像打拳一樣,套路已教給你,你就按這樣的套路一打,哎,內功就在增長。你照著這樣的戒律行持,你內心就在變化。那非常舒服。所以諸佛正是這樣去給我們製定菩薩戒,你按這種行爲去做的話那就非常好。如果不然的話,學了一輩子如何下手不知道。戒,就教你如何下手。所以說,我們在製戒的過程中爲什麼要製定?因爲衆生心無依止。它要給你一種依止法,心無皈依給你一種皈依法,讓你的心能夠安住在這種法上,讓這一戒法成爲自己的心。依戒爲心,依法爲心,依佛爲心。
我們內心裏面思惟佛,思惟法,思惟戒。把那些世俗的世間五欲趕出我們內心去,把那種人我對待趕出自心去,把那種貢高我慢和種種煩惱趕出自心去,把那種自私自利徹底轉化過來。這個心就是這樣,本來無形無相,也無所謂心。但是你一旦思惟什麼,執著什麼,它就映現出什麼樣的狀態。所以你的心在那裏呀?以前人家有這種他心通的,他就試驗,我有他心通,“那你看看,我的心在那裏?”“哦,你的心在房子尖尖上。”哦,你看到了。再一看,“我的心跑到那裏去了?”“你的心跑到街上百貨市場上去了。”哦,你能看到。你看,本來無形無相的心爲什麼有形有相呢?就因爲你有所思惟,有所思惟別人就能抓得到,就能看得到。
你把心安住在無我當中,安住在清淨無我當中。哎,他一看,他不知道心到那裏去了。爲啥呢?超出世間上的相狀了。無形無相,沒有執著,他找不到了,他有他心通也找不到。所以說我們今天看到這種心,通常所說你有這種心,你有那種心,其實一切都可以沒有。一切從現在當你一放下執著,它就可以消失映像。你不要那麼強烈執著,我一念佛我就有氣感,我一念佛我就看到地上有蓮花,我一念佛我就看到龍來了。你到底是在念佛呢,還是念龍呢,念鬼呢?當你一心一意念佛的時候,它就是出現這種狀況不要理它。理它幹什麼,當你一心一意安住于念佛的時候,其它映像就沒有了。
學戒也是。你在守戒的過程中,“哎呀,這個業障又出來了,那個業障又出來了!”出來是正常的。出來你守戒,念頭一把持好了以後,它就沒有了,它就會消業。世間上的萬象,在你守戒的過程中它都要來磨練你的。艱難困苦,玉成于汝,它是來成就你的,不管是好的還壞的都是來成就你的。但看你怎麼去看它。如果你沒有一種正確態度的話,你會産生煩惱。你如果有一種正確態度的話,你對于戒法就有依止了。安住于這樣的戒法當中,你就可以得到安樂,就能夠對治現前的煩惱,乃至把未來的煩惱也從現在就得以對治,把過去的煩惱在我們學戒的過程當中得以忏悔。對治現在的煩惱,乃至防範將來的煩惱。在這種過程當中,我們自己讓自己不安定的心能夠安穩而住,我們以前的那種犯戒的羞愧之心能夠改爲得到法喜。我們的心清淨了,身清淨了,衆生看到我們,他能夠能增長信心。
這就是弘法。你以爲什麼是弘法?以自我的修行,自我的持戒,這就是弘法。不持戒不修行,要想弘法利生,很多時間是辦不到的。所以說當我們在弘法利生時,達不到這種目標,往往都是跟我們守戒不嚴,道力不充分那是相關的。就是看我們自己做到什麼程度,在自己因地上,道心上,態度上加強修養。這個時間你再來做,它也不一樣。所以說你教化衆生,首先我們要自己教化自己。把自己教化好了,行爲處事都…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