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恭敬心,哪怕你再磕大頭,把石頭都磕爛了又怎麼樣呢?所以說,要把心跟上去。你念經,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念過去,念過來內心裏面沒有跟上。那你說你念經有多少功用呢?也沒有功效。所以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把佛法的一種根本、心態要能夠落實起來。當你落實起來的時候,現實上我們是對常住的關心,對常住上的奉獻;現實上我們是對周圍同修的一種溝通,一種交流,一種服務,一種成就,一種幫忙。
隨時隨地都能力所能及地去做這些事情,對于信教群衆,看看他們有什麼需求。進來以後,我們寺廟道場怎麼樣才能夠很好地引導信衆。對于常住上的尊重,我們知道怎麼樣讓他學習哪一個法門更好一些,怎麼樣才能加強這種教育,怎麼樣才能夠讓他知道這種常住的溫暖。這個時間,佛教的凝聚力那就增加了。凝聚力怎麼增加呢?就是要這樣來增加。僧團的和合,僧團的凝聚,我們以叁寶爲核心,凝聚在叁寶的周圍,團結在叁寶的周圍。怎麼做?就是要努力把這種人間佛教的精神,落實在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過程當中。這樣去做。
那麼在佛法上的修行呢?那就是對所有的法門都能夠包容。密宗、禅宗、藥師淨土、彌陀淨土、天臺還有賢首,這些我們都能夠平等的修學。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嘛,這個無量誓願就是這樣。所以說,學一千,學一萬,我們不能夠把這些佛法落實在現實上,那就是非常糟糕了。所以說,我們就希望大家能夠把這種《藥師經》的精神領會的時候,落實在我們自己現實的人生當中。落實在一個以叁寶爲核心,緊緊團結在佛、法、僧周圍;落實在以常住爲核心,我們人人來關心常住,奉獻常住,建設常住;落實在我們四衆弟子的一種和諧上來,你關心我,我關心你,你了解我,我了解你。人人都是知心,人人都是好朋友,人人都能夠互相幫助。這樣子來加強四衆弟子的一種凝聚力量,來加強佛法的一種和合團結的一種局面。
這樣子做的話,你說佛法不興旺,更待何時呢?我們的人世之間,佛法沒有受用,你更待何時呢?佛教四衆弟子不團結,那怎麼會出現呢?所以說,我們今天需要的是寺廟與寺廟之間,相互地關心,相互地幫助;需要出家人與在家人,更多的一種溝通和交流;需要的是所有的出家人之間,相互地理解,相互地幫助,相互地教育。這個很關鍵。更需要的是什麼?那個法門當中,我們不要相互去鬥爭,不要在佛法當中去造大罪。不要以那種狹隘的一種心理,只有這個法門,那個法門不行了,這個法門不行了。要把這種心胸要擴打開來。對于一切佛法,都能夠認知到這是佛陀的一種智慧,一種慈悲,是佛陀對衆生的一種成就。我們不能夠傷失了衆生的善根,我們也不能斷衆生的一種希望。所以說,把這些因應于萬萬千千根性的這些佛法,都能夠很好地學,很好地弘揚,很好地利益衆生,這就是對衆生的成就了。
釋迦牟尼佛能講說這些法,那就是千生萬劫成就而來的,好不容易才說了這樣的叁藏十二部經典。但是今天,我們很輕易地就把一個法門給否定了,我們很輕易地就把釋迦牟尼佛說的一些經法,就說得一錢不值了,很輕易就說這個法門不行,那個法門不行。可不可以這樣做啊?這是對釋迦牟尼佛犯罪,也是我們自己造大業,更是我們對不起衆生父母。這所有衆生,都是我們自己的父母親。那麼,有的衆生父母可以從這個法門當中得度,有的衆生父母從那個法門當中得度。如果說,我們把它相應的法門,給它截斷了,把他的希望就給打斷了,那就是對衆生父母的不孝順啊!所以說,我們今天不能夠幹這種壞事兒,這個是最大的一種不孝順。你在法門當中造業,對于衆生,斷除了衆生的希望,斷除了衆生的善根;對于自己,造下了比五無間重罪還要厲害的一種罪業。
什麼時間才能夠得益解脫?不知道。所以說,不管是對自己、對衆生還是對于法門,都是一件最不幸的事情。就需要我們對于佛法,能有一個圓滿的知見,能有一種和諧、包容、整體的一種知見,能夠對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要輕易去損傷。對于釋迦佛、曆代諸佛曆盡千辛萬苦所給我們講的這些經法,都要把它傳承下去。所以說,如果到今天,如果說我們自己批評這個,批評那個,到最後只剩一個法門了。完了!你就只能度一個類型的衆生。其他類型的衆生呢?那就很糟糕。所以說今天,我們知道念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很普遍。對不對?但是,知道念藥師佛,成就藥師淨土的偏偏很少。爲什麼?原因就在于我們自己對佛法沒有平等地弘揚。本來這種彌陀法門和藥師法門,這就像釋迦佛這個車子上的兩個輪子一樣,要缺少一個輪子那都不好前進,要有兩只輪子它就很好前進。
于是,我們就不會被世間上人的躲避,逃避現實者,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專想逃避,說這個娑婆世界這樣不好,那樣不好。你看,你對于這一類根性的衆生,我們就沒有辦法。而今天,我們周圍的人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對不對?所以說,佛法在今天面臨著要調整一種視角,要重新認知我們對佛法整體的認知態度,你要調整一下。如果不調整,掰腳(跛腳)走路就很危險。一個輪子開車,那也很危險。我們能不能夠憑一只腳走路?一只腳走路怎麼走?那只有跳著走。當然也能走了,但是它就很不善巧。所以說,今天我們在現實過程當中,可以看到佛法當中有這些偏差。
所以說,在清朝的時候,玉琳國師他就發現這個問題。他在閱讀《大藏經》發現《藥師經》,覺得這個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個大願大多都是注重于福利現世衆生,繁榮現實社會。所以說,他覺得這個法門非常適合時代的潮流,隨時都能夠與時俱進。所以說,對于那些世間上的佛法當中的一種偏頗,比如說實實在在就是一種堵偏救弊的作用。所以說,他就直接出來提倡藥師法門。而且,這個玉琳國師爲《藥師經》著了一篇很好的序文,那個就是《藥師經提語》。大家可以去翻翻那個《藥師經》裏面,可以看到。他那篇提語提得非常好。在這個地方,我也不給你念了,全文也不給你念了。
大意就是這樣,玉琳國師說,哎呀!我今天看到世間上的人,看到那些順境,他就沈淪于四俗五欲當中去了。把那些富貴,作爲非常恐懼,把當官也看得非常恐懼,哎呀!當不得官呀,一當官要墮落啊!那個錢是毒蛇啊!你要一用錢的時候,那就腐蝕掉了。但是,人家現世的人看你,你個神經病嘛!說什麼話!那你現在吃飯你用什麼呢?你不要這些了?所以說,那個玉琳國師看到這些。我們說,要讓世間上的人都能夠各隨所願,要能夠滿足于現在衆生的一種現世需求,讓他們發起歡喜心,讓他們發起善法欲。這是你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法,一步一步地走向于成功。所以說,他自己來給我們所說,你修持彌陀法門,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那就決定能夠往生。所以說,它是可以先治病,而後利人。
但是,對于現前富貴功名,我們衆生還沒有做到徹底忘情,那些男女、隱私。所以衆生大多數都還不知道厭離的時候,那麼對于這些衆生,應該怎麼樣?對于往生法門就不太容易生起信心了。那麼,就是生起信心,表面上在修行念佛,發願往生,但是內心裏面實實在在貪戀娑婆世界。這樣的修行,身心是背道而馳。有什麼作用?所以說,要讓“先以欲勾牽,而後入佛智。”讓衆生在現實世界當中,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消災免難。然後,引導他進入佛智。處于這種順境了,他也不至于迷失自己。所以說,他說如果要達到這種目標的話,那就不如修藥師願海來得殊勝。如果說,對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能夠清淨地信心,能夠向藥師佛學習這十二個大願,把這十二個大願落實在現實的人生過程當中,久久不懈。我們能夠在這些富貴功名當中,能夠好好地修學佛法,乃至轉女成男,離違吉祥,能像如如意珠一樣地隨願成就。它就在一切處,都能成就佛法。
所以說,他跟我們所說,這個如來的功德,十二大願的功德的的確確是不可思議。那麼,玉琳國師大家都知道,他有很深的淵源。他爲什麼特別贊歎呢?他自己在修行。你們看過《玉琳國師傳》的知道,因爲他前世是一個醜陋的僧人,爲富家小姐所遺棄,所看不起,他就發願專門拜藥師佛。因爲拜藥師佛,所以第二生長得僧相莊嚴。因爲這個僧相長得莊嚴,這個小姐又貪戀。但是,玉琳國師也不爲所動,善巧地把這個富家小姐教育來出家,教育來學佛。他就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都是從《藥師經》當中得到的好處。所以說,大家說這個《藥師經》好不好啊?所以說,好好地學習。非常好!《藥師經》語句非常通順,你再稍微念一念,他也就懂。對不對?我們在這個地方講,就是要引起大家的歡喜心。讓大家知道《藥師經》講的是什麼,要你理解《藥師經》的一種殊勝好處。然後,我們慢慢地來學就非常殊勝了。對吧?
今天的時間就到了。阿彌陀佛!
《藥師經 講記 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