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它当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目标,来学习,来奋斗。你要有这种境界去奋斗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把这种一切的佛法你要知道,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要恰如其分地运用,你就要恰如其分地认识众生的根基。要理解众生,同情众生,包容众生。
我们不说像孙悟空一样地钻进每一个众生的肚子里面,我们不说像那些诸佛有他心通,至少我们能够努力地去理解众生,努力地去包容众生。你只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的心胸都会非常地宽广,而且你都会非常让人感动。这个世间上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就是知音。你了解我,我了解你,大家都相互了解。不要形成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出家人,你不照顾我,我不照顾你;做师父的不了解徒弟,做徒弟的也不了解师父。这样子这个佛法是没有办法传下去的。在家人不理解出家众,出家众又不理解在家众。你说这样的佛法怎么样能够和谐呢?
所以说我们今天,要想现在世间要非常幸福,要非常和谐,那就要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沟通与交流当中,达成我们大家彼此的一种共识。你来认知我,我来认知你。大家都能够做知音,都能够做好朋友,都能够心心相通。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能够知道每一个众生心里面,他在想什么。假如说,每一个师父都知道每一个徒弟内心里面的所想、所思、所求、所愿。你关心他,它就关心得很到位了;你要教育他,也很能够教育他。因为你关心得到位了,他就最容易听你的话。最容易听你的话,你所讲的佛法他也就最听得进去。最听得进去,他要想成人,就很快能够成人。所以说,你不能够光讲道理,你得还有一点感情投入嘛。对不对?
没有感情投入,也许你的道理讲得非常好,但是我就是不听。我不听怎么样,你跟我关系不好!我就不听。对不对?你看那些父母亲,他讲的是不是道理?是道理。你小的时候不学,你现在不争气,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工作,那就没有高薪水。没有高薪水,你想生活得幸福一点,谈何容易。那父母亲讲的是道理,但是那些娃娃为什么就不听?大家反省过吗?原因就是你根本不理解他,不同情他,光是讲道理。他已经听烦了,他已经造成那种逆反心理了。不是说你说得没有道理,而是你的方法不善巧。所以说世间上的教育,应该从这个地方得到一种启迪。那么,从世间上的教育说到我们佛陀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我们今天弘法,讲经乃至师父带徒弟,不就是一个佛教的教育吗?为什么我们把自己的徒弟带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够很快的成人?原因是什么?原因都是这个症结,不理解、不包容、不同情、不沟通、不交流,缺少一种感情。
你看我们修行大乘佛法的时候,六度四摄,首先要让众生高兴。怎么样让众生高兴呢?为什么要让众生高兴呢?他不高兴,你说的话他就不听。对不对?就像世间上送礼一样的,你要送礼就要知道人家喜欢什么,要投其所好,你送的礼别人非常高兴。也许你这种礼物不管钱,但是他就会很高兴。这就是学佛!你以为学佛是什么?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多一份沟通,多一份交流,多一份温馨,多一份理解。也许我们的佛法,那就真真实实地落实到我们自心里面去了,把佛法落实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去。能够这样做的话,世间上就更多和谐;能够这样做的话,人人之间哪还有你杀我,我杀你,你见不惯我,我见不惯你呢?
往往那些斗争,那些争辩,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往往如果说,两个人争论的把他们各自的立场,各自的道理组合起来,好像这个问题就更全面了。如果说你站在你的角度,公说公有理;我站在我的角度,婆说婆有理。你只是执着于其中一面,没有掌握到这种矛盾的全程,没有掌握到这种整体。所以说,佛法它就是要要求你对每一个事物都能够全面、整体地去掌握它,不要仅仅是理解一个面。而任何事物,也许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你在这些正反两个方面,能对事物有这种融会,沟通,有这种圆融的一种知见,那我们自己修学,那就很好。所以说,我们在佛法当中,圆融的一种知见很重要。如果没有圆融的知见,这个世间上说的是在修法。但是,很多我们在法门当中造罪的时候很多。用法门批评法门,用佛法干扰佛法,我们自己相互障碍。你成为我的障碍,我成为你的障碍。
实际上,这样的过错就发生在我们佛教弟子身上,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说学佛,如果说不能够就近认识自己的问题,那么这种问题永远都是问题。我们认为这个世间上不公道,我们认为这个寺庙好像不太进化。原因是什么?都是我们这些人本身给世间上造成了很多污染。如果说我们自己人人都能够进化自己的身心,人人都能够有圆融的一种知见,人人都能够圆融地修学佛法。那么法门当中,凭空就能够减少很多很多的争执,就能够减少很多很多的人为的一种障碍。如果说我们人为的障碍,人为的争执没有了,法门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法门,佛法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佛法。所以说,过错不再佛、法、僧三宝,而在什么?而在我们今天修学三皈依,修学佛法的人,往往没有理解佛法的精髓。
所以说,你要理解这种佛法的话,你要看看《法华经》。你要理解这种《药师经》的话,你要去看看《法华经》。《法华经》的一个理念是什么?诸佛,三乘佛法也好,五乘佛法也好,归根结底没有什么三乘,没有什么五乘,究竟一佛乘!什么叫究竟一佛乘呢?那就给你说了,诸佛出世所讲的一切法,药师法也好,弥陀法也好,还是《十善因果经》也好,还是将来的《华严经》、《法华经》也好,它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究竟一佛乘,就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成佛。没有别的目标。哪里有什么不和谐!而我们今天的人认为法门当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和谐,我们自己产生绝大的一种障碍。在法门当中肆意地去批评,这个法门又不行,那个法门又不行;这个师傅又不行,那个师傅又不行;出家人批评在家人,在家人看不起出家人,乃至师傅与师傅之间,也是你不关心我,我不关心你。我们佛教徒如果说整到这种地步,那就相当可悲了。
所以说今天,学习《药师经》,那就要学习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愿愿度众生。度众生怎么度啊?就是要从现在的沟通做起来,从现在的这种交流做起来,从理解与包容,从奉献与服务这种过程当中去做。所以说常住上,能够真心理解每一个人,这是人性化的一种管理。你看看世间上都在这样做,公司对每一个员工哪一天出生,他的生日是多少,哪一天过生,哪一天满多少岁,哪一天心情高兴,哪一天生理期又来了,它都能够很细致地去了解众生。然后,根据这些了解来做到细致入微地一种关心,员工就能死心塌地地为公司奉献。我们今天佛教团体能不能够学习这种啊?把所有出家人的档案建立起来,你的家庭、父亲、母亲、兄弟、姊妹,你是多少时间出生,文化程度怎么样,性情怎么样,长处短处怎么样。你的性格,你最见不得什么,你吃的,你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然后你在安排这些出家人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能照顾得很到位的时候,那些出家人学习佛法他哪里有不认真的。
所以说我们今天,站在这个位置上,实际上我们自我反省,非常惭愧。你说你在一个寺庙里面当家也好,当方丈也好,当知事也好,你真的就关心大家了吗?真的就理解大家吗?真的就能够很好地去搞服务了吗?还是我们仅仅是高高在上?还是我们仅仅是把佛法念一遍:“哦!这就是佛法,你照着学吧!不懂?不懂我也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所以说,我们是这样的时候,那些后辈就没有办法引导起来,众生就没有办法引导起来。所有的出家人都端坐在那儿:“来,你要恭敬我!”怎么恭敬嘛,你要做得很好人家才容易恭敬。如果说我们自己做得不很好,人家是不会真正地恭敬我们的。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菩萨。
你不要听了这个经以后说:“哎呀!我就要等着他来关心我!等着他来照顾我!”那你非常被动。需不需要人家来关心我们?当然,他能够来关心,那他就是活菩萨;他不来关心,就说明我往昔时候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对不对?你讲这个的时候,你说:“哎!就是就是,师父讲得好!我就是没有受到关心,我就是没有受到照顾!”你为什么没有受到照顾嘛?就是因为往昔时候,你对人家照顾太少太少了。所以说佛法,不是要求人家来照顾,而是要要求我要去照顾众生。每一个人要当自己的家,每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主,每一个人要像药师佛那样的学习,看看众生有什么需求,去救度众生。这就很好了!药师、药师嘛,能够治病,能够予药,能够有效地解决他的问题。
你能不能够知道众生病在哪里?你能不能够知道你今天没有得到关心,没有得到照顾,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问题在哪里?问题不在外面,在我们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福德因缘。所以说,每一个人学了这种经以后,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当中,把所有的问题都要我们自己一肩扛上,不要推卸责任。你到处找寻原因,说这种原因,当家师傅没当好,我们才过到今天这么糟糕。错了!不是当家师傅没有当好,而是你没有当好自己的家。如果说你要当好自己的家,哪怕就是外在再乱七八糟,你也会很幸福的;哪怕是其他人再烦恼,你可以不烦恼。因为你当好自己的家了。所以说要求每一个人,都当好自己的家,我们要能够有这样的一种自尊自重。
把这种基础建立起来之后,然后我们自己不仅仅是我自己享用,还要从自己这种温馨当中、慈悲当中、平等当中去发心,去救度众生。周围你力所能及的,你能够帮助几个人,我们就真正地去帮助某个人。也许这就是比你念经还有效,比你在那磕大头还有效。为啥呢?念经和磕大头到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心态上来。如果说你的心态…
《药师经 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