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經 講記 二▪P4

  ..續本文上一頁把它當作爲我們人生的一個目標,來學習,來奮鬥。你要有這種境界去奮鬥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所以說,把這種一切的佛法你要知道,要恰如其分地運用。要恰如其分地運用,你就要恰如其分地認識衆生的根基。要理解衆生,同情衆生,包容衆生。

  我們不說像孫悟空一樣地鑽進每一個衆生的肚子裏面,我們不說像那些諸佛有他心通,至少我們能夠努力地去理解衆生,努力地去包容衆生。你只要做到這一點,我想,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的心胸都會非常地寬廣,而且你都會非常讓人感動。這個世間上最難的是什麼?最難的就是知音。你了解我,我了解你,大家都相互了解。不要形成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們出家人,你不照顧我,我不照顧你;做師父的不了解徒弟,做徒弟的也不了解師父。這樣子這個佛法是沒有辦法傳下去的。在家人不理解出家衆,出家衆又不理解在家衆。你說這樣的佛法怎麼樣能夠和諧呢?

  所以說我們今天,要想現在世間要非常幸福,要非常和諧,那就要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這種溝通與交流當中,達成我們大家彼此的一種共識。你來認知我,我來認知你。大家都能夠做知音,都能夠做好朋友,都能夠心心相通。這樣子的話,我們就能夠知道每一個衆生心裏面,他在想什麼。假如說,每一個師父都知道每一個徒弟內心裏面的所想、所思、所求、所願。你關心他,它就關心得很到位了;你要教育他,也很能夠教育他。因爲你關心得到位了,他就最容易聽你的話。最容易聽你的話,你所講的佛法他也就最聽得進去。最聽得進去,他要想成人,就很快能夠成人。所以說,你不能夠光講道理,你得還有一點感情投入嘛。對不對?

  沒有感情投入,也許你的道理講得非常好,但是我就是不聽。我不聽怎麼樣,你跟我關系不好!我就不聽。對不對?你看那些父母親,他講的是不是道理?是道理。你小的時候不學,你現在不爭氣,以後沒有工作。沒有工作,那就沒有高薪水。沒有高薪水,你想生活得幸福一點,談何容易。那父母親講的是道理,但是那些娃娃爲什麼就不聽?大家反省過嗎?原因就是你根本不理解他,不同情他,光是講道理。他已經聽煩了,他已經造成那種逆反心理了。不是說你說得沒有道理,而是你的方法不善巧。所以說世間上的教育,應該從這個地方得到一種啓迪。那麼,從世間上的教育說到我們佛陀的教育,是不是這樣子?我們今天弘法,講經乃至師父帶徒弟,不就是一個佛教的教育嗎?爲什麼我們把自己的徒弟帶不出來?爲什麼我們的下一代不能夠很快的成人?原因是什麼?原因都是這個症結,不理解、不包容、不同情、不溝通、不交流,缺少一種感情。

  你看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時候,六度四攝,首先要讓衆生高興。怎麼樣讓衆生高興呢?爲什麼要讓衆生高興呢?他不高興,你說的話他就不聽。對不對?就像世間上送禮一樣的,你要送禮就要知道人家喜歡什麼,要投其所好,你送的禮別人非常高興。也許你這種禮物不管錢,但是他就會很高興。這就是學佛!你以爲學佛是什麼?所以說,人與人之間多一份溝通,多一份交流,多一份溫馨,多一份理解。也許我們的佛法,那就真真實實地落實到我們自心裏面去了,把佛法落實到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上去。能夠這樣做的話,世間上就更多和諧;能夠這樣做的話,人人之間哪還有你殺我,我殺你,你見不慣我,我見不慣你呢?

  往往那些鬥爭,那些爭辯,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往往如果說,兩個人爭論的把他們各自的立場,各自的道理組合起來,好像這個問題就更全面了。如果說你站在你的角度,公說公有理;我站在我的角度,婆說婆有理。你只是執著于其中一面,沒有掌握到這種矛盾的全程,沒有掌握到這種整體。所以說,佛法它就是要要求你對每一個事物都能夠全面、整體地去掌握它,不要僅僅是理解一個面。而任何事物,也許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你在這些正反兩個方面,能對事物有這種融會,溝通,有這種圓融的一種知見,那我們自己修學,那就很好。所以說,我們在佛法當中,圓融的一種知見很重要。如果沒有圓融的知見,這個世間上說的是在修法。但是,很多我們在法門當中造罪的時候很多。用法門批評法門,用佛法幹擾佛法,我們自己相互障礙。你成爲我的障礙,我成爲你的障礙。

  實際上,這樣的過錯就發生在我們佛教弟子身上,就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就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叁業。所以說學佛,如果說不能夠就近認識自己的問題,那麼這種問題永遠都是問題。我們認爲這個世間上不公道,我們認爲這個寺廟好像不太進化。原因是什麼?都是我們這些人本身給世間上造成了很多汙染。如果說我們自己人人都能夠進化自己的身心,人人都能夠有圓融的一種知見,人人都能夠圓融地修學佛法。那麼法門當中,憑空就能夠減少很多很多的爭執,就能夠減少很多很多的人爲的一種障礙。如果說我們人爲的障礙,人爲的爭執沒有了,法門是一個非常和諧的法門,佛法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佛法。所以說,過錯不再佛、法、僧叁寶,而在什麼?而在我們今天修學叁皈依,修學佛法的人,往往沒有理解佛法的精髓。

  所以說,你要理解這種佛法的話,你要看看《法華經》。你要理解這種《藥師經》的話,你要去看看《法華經》。《法華經》的一個理念是什麼?諸佛,叁乘佛法也好,五乘佛法也好,歸根結底沒有什麼叁乘,沒有什麼五乘,究竟一佛乘!什麼叫究竟一佛乘呢?那就給你說了,諸佛出世所講的一切法,藥師法也好,彌陀法也好,還是《十善因果經》也好,還是將來的《華嚴經》、《法華經》也好,它的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究竟一佛乘,就是要讓所有的衆生都成佛。沒有別的目標。哪裏有什麼不和諧!而我們今天的人認爲法門當中,有這樣那樣的不和諧,我們自己産生絕大的一種障礙。在法門當中肆意地去批評,這個法門又不行,那個法門又不行;這個師傅又不行,那個師傅又不行;出家人批評在家人,在家人看不起出家人,乃至師傅與師傅之間,也是你不關心我,我不關心你。我們佛教徒如果說整到這種地步,那就相當可悲了。

  所以說今天,學習《藥師經》,那就要學習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願願度衆生。度衆生怎麼度啊?就是要從現在的溝通做起來,從現在的這種交流做起來,從理解與包容,從奉獻與服務這種過程當中去做。所以說常住上,能夠真心理解每一個人,這是人性化的一種管理。你看看世間上都在這樣做,公司對每一個員工哪一天出生,他的生日是多少,哪一天過生,哪一天滿多少歲,哪一天心情高興,哪一天生理期又來了,它都能夠很細致地去了解衆生。然後,根據這些了解來做到細致入微地一種關心,員工就能死心塌地地爲公司奉獻。我們今天佛教團體能不能夠學習這種啊?把所有出家人的檔案建立起來,你的家庭、父親、母親、兄弟、姊妹,你是多少時間出生,文化程度怎麼樣,性情怎麼樣,長處短處怎麼樣。你的性格,你最見不得什麼,你吃的,你最喜歡什麼,最不喜歡什麼。然後你在安排這些出家人的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能照顧得很到位的時候,那些出家人學習佛法他哪裏有不認真的。

  所以說我們今天,站在這個位置上,實際上我們自我反省,非常慚愧。你說你在一個寺廟裏面當家也好,當方丈也好,當知事也好,你真的就關心大家了嗎?真的就理解大家嗎?真的就能夠很好地去搞服務了嗎?還是我們僅僅是高高在上?還是我們僅僅是把佛法念一遍:“哦!這就是佛法,你照著學吧!不懂?不懂我也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所以說,我們是這樣的時候,那些後輩就沒有辦法引導起來,衆生就沒有辦法引導起來。所有的出家人都端坐在那兒:“來,你要恭敬我!”怎麼恭敬嘛,你要做得很好人家才容易恭敬。如果說我們自己做得不很好,人家是不會真正地恭敬我們的。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每一個人都要學習菩薩。

  你不要聽了這個經以後說:“哎呀!我就要等著他來關心我!等著他來照顧我!”那你非常被動。需不需要人家來關心我們?當然,他能夠來關心,那他就是活菩薩;他不來關心,就說明我往昔時候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對不對?你講這個的時候,你說:“哎!就是就是,師父講得好!我就是沒有受到關心,我就是沒有受到照顧!”你爲什麼沒有受到照顧嘛?就是因爲往昔時候,你對人家照顧太少太少了。所以說佛法,不是要求人家來照顧,而是要要求我要去照顧衆生。每一個人要當自己的家,每一個人要做自己的主,每一個人要像藥師佛那樣的學習,看看衆生有什麼需求,去救度衆生。這就很好了!藥師、藥師嘛,能夠治病,能夠予藥,能夠有效地解決他的問題。

  你能不能夠知道衆生病在哪裏?你能不能夠知道你今天沒有得到關心,沒有得到照顧,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問題在哪裏?問題不在外面,在我們自己,沒有福報,沒有福德因緣。所以說,每一個人學了這種經以後,建立在自己的認知當中,把所有的問題都要我們自己一肩扛上,不要推卸責任。你到處找尋原因,說這種原因,當家師傅沒當好,我們才過到今天這麼糟糕。錯了!不是當家師傅沒有當好,而是你沒有當好自己的家。如果說你要當好自己的家,哪怕就是外在再亂七八糟,你也會很幸福的;哪怕是其他人再煩惱,你可以不煩惱。因爲你當好自己的家了。所以說要求每一個人,都當好自己的家,我們要能夠有這樣的一種自尊自重。

  把這種基礎建立起來之後,然後我們自己不僅僅是我自己享用,還要從自己這種溫馨當中、慈悲當中、平等當中去發心,去救度衆生。周圍你力所能及的,你能夠幫助幾個人,我們就真正地去幫助某個人。也許這就是比你念經還有效,比你在那磕大頭還有效。爲啥呢?念經和磕大頭到最後,還是要落實在心態上來。如果說你的心態…

《藥師經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藥師經 講記 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