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作《往生論》
天親[1]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複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2]。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于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昙鸾[3]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增廣文鈔卷叁〈往全論注跋〉)
[1] 天親菩薩,又譯作世親,爲無著菩薩之弟,生于佛滅後九百年間的印度阿逾陀國,造俱舍、唯識等大小乘論各五百部,被號爲“千部論主”。
[2] 《願生偈論》又名《往生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本論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5種功德;前4種功德爲入功德,能入于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遊戲地門則爲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煩惱,遊戲神通于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論以智慧慈悲方便,修五念門爲宗;以成就自他往生淨土爲趣。本論爲唯一印度撰述的淨土論部著作,故淨土宗特重之,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等叁部經合稱“叁經一論”,爲正所依之經論。
[3] 昙鸾(476-542)後魏大同雁門(山西代縣)人。一心修淨業。魏主重之,賜號神鸾。梁武帝尊之,稱爲鸾菩薩。師著往生論注,又依龍樹之十住毗婆沙論,立難、易二道之教判,明示難易二道及自力他力之別,主張依靠他力本願,一心持名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淨土法門,流傳東土,雖發轫于廬山遠公,然形成淨土之教相,則自師始,師對淨土宗的貢獻及後學的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