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淨土以信願爲本

  

往生淨土以信願爲本

  淨土法門,唯信爲本。信得及,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文鈔卷一書一〈複周智茂居士書〉)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爲周摯[1]。(增廣文鈔卷叁序〈淨土釋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叁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爲事,即所謂舍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回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複習懷辛居士書〉)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複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鈔續編卷上〈複朱德大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于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複又真師覺叁居士書〉)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叁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叁昧爲志事,不複以信願、淨念爲事(都攝六根而念爲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2]惡世中,做苦衆生耳。(文鈔續編卷上〈複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余一切法,則決無此義。(文鈔叁編卷叁〈複溫光熹居士書六〉)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爲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文鈔叁編卷四〈複李觐丹居士書六〉)

  


  [1] 周摯(zhōu zhì),至爲真誠;至爲笃厚。

  

  [2] 五濁,娑婆世界有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和命濁之五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