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門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1]流。一切行門[2],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爲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3],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衆[4],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5]之權位菩薩。最下者,即爲圓教初住。其人已能于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衆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則等覺菩薩[6],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誠可謂叁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也。但以法門大而攝機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視之。謂爲愚夫愚婦之修持法門。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業盡情空,豈易言哉。斷見感[7]如斷四十裏流,況思惑[8]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回[9]。再一受生,退者萬有十千,進者億少叁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已智,而不隨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修淨土法門者,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爲,不與佛法世誼相悖。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縱絲毫惑業未斷,帶業往生者。其所得,尚超過業盡情空之阿羅漢[10]上,以種性不同故。況已斷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別[11])固與專仗自力[12]者,奚啻恒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是知此之法門,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門之道理論。以是特別法門故也。(文鈔叁編卷叁〈思歸集發刊序〉)
[1] 法界,就事相來說,法者諸法,界者分界,現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別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體來說,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
[2] 行門,指修行之法門,八萬四千行法皆是。
[3] 十大願王,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即:敬禮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
[4] 華藏海衆,即華嚴海會諸聖衆。
[5] 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6] 等覺菩薩,爲菩薩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稱等覺者,意謂與佛相等,而修行上尚遜一籌。亦稱有上士,以妙覺佛陀稱無上士,故等覺稱有上士。亦稱一生補處,意謂次一生將成佛。
[7] 見惑,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之五不正見是。
[8] 思惑,爲思慮世間事物而起之惑,如貪、嗔、癡等,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之想著,即迷于現在事理之煩惱。
[9] 輪回,謂衆生從無始以來,輾轉生死于叁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10] 阿羅漢,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11] 正文中括號內之文,除文字讀音之漢語拼音外,其余皆是印光大師之原注。
[12] 自力,衆生自己修行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