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 Sujiva禅師 簡介
Sujiva禅師是馬來西亞藉華裔,1975年大學畢業後即出家爲上座部比丘,獻身于四念處智慧禅的教授。 禅師早年在修習過程裏,曾受教于中、馬、泰、緬多位止禅、觀禅師父,包括緬甸 班迪達大師 (Sayadaw U Pandita)。
禅師自從1982年駐钖馬來西亞/哥打丁吉(Kota Tinggi) 山林中的 “寂樂禅修苑” (Santisukharama Hermitage) 教授智慧禅迄今,已有20年,學生超過八千人以上。 目前,禅師行雲流水于世界各地弘法、教禅,包括馬、澳、紐西蘭、意大利、瑞士、德國、傑克共和國等。
禅師除了能說寫流利的英文、馬文外,巴利文、中文、廣東話、泰文等 都非常通暢。 他酷愛森林、大自然,經常流露出開心的微笑,對文學、繪畫、攝影也極有天份。 他的著作有:毗缽舍那觀實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智慧禅實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慈悲禅、四無量心禅、出家人直說趣事(Funny Monk”s Tales / 以契入正念的角度來描述世間故事) 等; 禅詩作品有: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 Walking Iris , Wind in the Forest 等。
修習內觀智慧禅之前,我們必須對它有正確的了解。爲了讓你們更徹底的明白,我將談到一些你們尚未到達的經驗,你們就當作一種普通的知識吧。同時我可能冒險的觸及一些 “敏感範圍”。 內觀智慧不能因爲懼怕觸及這敏感範圍而被誤解和誤導,內觀禅者必須厘清一些事實,至少在理論上(意義和止觀次第)要有某種足以掌握修行方向的了解,特別是在缺乏有經驗的禅師指導下,正確的體認是必要的。
﹝ 內觀與智慧 ﹞
我們先來談內觀或智慧。 什麼是內觀的智慧呢? 可以這樣簡單的定義:這種智慧是經由被觀察覺照、被洞悉實證的;誠如,當你扭開燈源的瞬間,一切圍繞在你周遭的事物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爲了強調其要點,我引用《清淨道論》注書裏關于認知之叁個層次的比喻:
1.想知(primitive perception):即想的知識,這種知是透過動物本能的基本認知,就像一個幼稚小孩所知道的一些事情。
2.識知(consciousness knowledge):即一般成人心識的認知,這也僅止于對假名或施設之某種程度的認知。
3.慧知(wisdom knowledge):即觀慧的智知,這是直下洞察事物的特性和自然本質。
由上述要點,法(the dhamma)的智慧歸納爲:世間識知(worldly understanding)和心靈慧智(spiritual wisdom/法住智以上的智慧),而這二種智慧的差距乃在于心與煩惱的訓練。
雖然我們能設想周全,能得到很多推論,能完成很多事情,但卻無法控製自已的煩惱。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有能力雇請非常聰明的人來設計發明一些諸如原子彈的恐怖工程。 然而,這主控世間識智思慮過程的主要力量,卻是隱藏在幕後的煩惱心—貪欲、瞋恨和無明在作祟。 因此,世間識智如果被濫用,那是非常危險的。
至于心靈的智慧可就不同了,它必需要具備清淨的心,必需征服貪欲、瞋恨和無明,以及去除煩惱。 這心靈的慧智又分叁種法(dhamma)的層次:
1. 聞慧:這是從聽聞、閱讀而得到的理論上的知識。
2. 思慧:對上述之聞慧加以思惟、分析,或實習在平常生活上以得到較明切的了解。
3. 修慧或觀慧:這必需從禅修獲得,因爲禅修的心比思惟的心更深實細密,這種慧需要再進一步說明。
禅修還有二種典型,一種是止禅或稱定禅(Samatha),雖然其主要成份在定力,但它還須要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和智慧才能夠開發更深的定,當獲得深定後,心的力量將超于常人,會有他心通、天眼通和宿命通等。 另一種是內觀智慧禅(Vipassana--毗缽舍那),這種禅修是本文的主題。
﹝ 內觀智慧禅--毗缽舍那 即 四念處 ﹞
「毗缽舍那(Vipassana)」觀慧的內涵是:證知宇宙世界、以及身、心變化過程的本質。 整個宇宙世界可以歸納爲二種形態:即心(能量)的變化過程 和 色法(物質/質量)的變化過程。當我們培育出深細的觀力(包含其相等的定力)後,我們有能力觀察到心法與色法生滅的流變過程,有能力洞悉它們所展現的特性,這種特性佛教以無常、苦、無我或空性的字眼來表達。 當心能相續地觀到這叁個特性時,即獲得了較深的智慧。內觀到身與心的變化過程,同時內觀到宇宙的叁個自然法則--無常、苦、無我,能幫助我們開展行舍和不執取,因此,我們將超越世間法,進向甯靜的出世間法,這就是毗缽舍那觀(內觀禅);唯有透過這種禅修,我們才有能力明晰洞澈內觀禅者是如何的開展智慧,才有能力明晰洞澈爲什麼內觀禅者放棄世間欲樂去體驗無爲的甯靜。
﹝ 內觀智慧的培育 ﹞
上面說過,內觀智慧不從思惟、也不從聽聞而得,而是從實修獲得;這種智慧是親身的經驗和體驗,是一種比任何時候更俱清明、更俱深邃的專注心所培育出來的。 這是爲什麼在一開始時,我們就強調正念和清醒的覺知是直下的體驗,它不是憶念過去,也不設想未來。唯有在不思構的時候,才能體驗到身與心所生起的真實現象和本質。
這種內明覺觀能力的培育,須要一段時間,所以無論在坐禅、行禅、飲食等都要持續綿密地用功,如此內明覺觀將更有力和穩固,最後將形成一股強壯的勢力勇往直前而經驗到每個剎那所生起的現象。如果能相當綿密地保持著正念,那麼要達到更安住目標的心力,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然而,必需再強調的是內觀禅的目標,必需是一個真實的對象,而不是一個觀念,因此,你們必需厘清什麼是觀念。
﹝ 什麼是觀念 ﹞
觀念是一種由心思惟、想象、或創造出來的名、相、形色等。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我們構思和計劃尚未發生的事情,或我們想象一座空中樓閣,這些都是觀念,不是真實的。 還有其它一些細微的觀念,我們也要認清,它們不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索,而是業力習性跟著心識的認知過程所形成的 (一般人不易察覺到)。
其中一種是聲音(sound)觀念,諸如語言和樂曲;這些不是真實的,是由心識創造的。 比如 “自私”這個字,是由元音、子音和 “自”與 “私”二個音節組成的,在某一個剎那裏你聽不到整個字 “自私”,你真正聽到的是不同且連續不斷生滅的聲音,而心識給予這聲音一個觀念;事實上,它們是振動(vibration)所發出的音聲一個接一個,它們只是聲音,它們不存在究竟實相裏。 再比如 “do-re-me….do, a deer, a female deer…..” 這樂曲,在每一個剎那裏這樂曲並不存在,它們只是音符一個接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滅,心識接收、印象儲存,因此産生一首樂曲。
另一種是形色(form)觀念,包括距離、方向、時間、大小等,這些完全不是真實的。比如說 “在我右邊、在我左邊”,但是從你的角度來看完全不同,右邊與左邊的觀念取決于目標與目標相對的關系。方向與時間觀念亦然,甚至形色和樣式的意義都是觀念。我們似乎以爲在同一個時候看到很多事物的整體,然而從內觀念頭生起的經驗,我們知道不是這樣的。 電視的畫面是個好例子,畫面或照片是由許多高速電子從真空管內飛射掃描而成的,它們迅速的生起和消滅,然而我們一般人(沒有內觀)的意識比電子的生滅速度緩慢得多,所以意識所攝取的只是迅速的光和無數彩色所組合的形色和樣式,因此以爲畫面是在同一時間形成的。 至于時間觀念也是建立在持續不斷生起、消失的意識(活動與作用)以及物質(光與暗)的現象上;當它們生起消失後我們說是過去,尚未生起的我們說是未來,這些觀念是由習俗和主觀來的,我們找不到其究竟實相和本質。
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必需提醒你們,這就是人我(the person--I) 觀念。 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當你固守它時,這執取就像雲層般裹住你的心,讓你無法超越它。我們說一個人是“我”、“你”、“林先生”或“林董事長”,那一個才是真正的這個人呢? 當你修習內觀時,你注意“坐、坐”、“觸、觸”,你看到你自己在身體內嗎? 你初步觀到的應該是身體的坐姿、行姿、流動、擠拉、冷熱…. 等,這些是你嗎? 你觀到覺受的生起又消失,這是你嗎? 當你觀照心時,心不聽從你,到處遊蕩,你不思慮,它偏要思慮,你要睡覺,它卻睡不著,它似乎有它自已的生命。 事實上,“我” 只是心識和色身(物質)相互依存又生滅無常的變化現象而己。
還有一些觀念你們會遇到的,那就是修習止禅(定)的目標---所凝視、擬構、觀想的影相(像)、顔色都屬于相的觀念。 有些人觀想很多,觀想天神、佛像、顔色….等,這些都是由心識造作出來的;如果你知道這層道理,你可能不會執著,但是,有些人卻執以爲這由他心識造作的佛相是真正的活佛呢。 能夠厘清相的觀念後,如有任何相出現在禅修時,不要理會它,你只專注在真實法的身與心的變化過程上,在身念處方面,諸如四大元素變化過程(風性/流動、水性/粘稠、火性/冷熱、地性/軟硬)。
坐禅時,你專注在呼吸時腹部自然的 “起”、 “伏”上,而不是在腹部的形狀觀念上, “起”和 “伏”這二個字也是…
《行解內觀智慧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