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 Sujiva禅师 简介
Sujiva禅师是马来西亚藉华裔,1975年大学毕业后即出家为上座部比丘,献身于四念处智慧禅的教授。 禅师早年在修习过程里,曾受教于中、马、泰、缅多位止禅、观禅师父,包括缅甸 班迪达大师 (Sayadaw U Pandita)。
禅师自从1982年驻钖马来西亚/哥打丁吉(Kota Tinggi) 山林中的 “寂乐禅修苑” (Santisukharama Hermitage) 教授智慧禅迄今,已有20年,学生超过八千人以上。 目前,禅师行云流水于世界各地弘法、教禅,包括马、澳、纽西兰、意大利、瑞士、德国、杰克共和国等。
禅师除了能说写流利的英文、马文外,巴利文、中文、广东话、泰文等 都非常通畅。 他酷爱森林、大自然,经常流露出开心的微笑,对文学、绘画、摄影也极有天份。 他的著作有:毗钵舍那观实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智慧禅实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慈悲禅、四无量心禅、出家人直说趣事(Funny Monk”s Tales / 以契入正念的角度来描述世间故事) 等; 禅诗作品有: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 Walking Iris , Wind in the Forest 等。
修习内观智慧禅之前,我们必须对它有正确的了解。为了让你们更彻底的明白,我将谈到一些你们尚未到达的经验,你们就当作一种普通的知识吧。同时我可能冒险的触及一些 “敏感范围”。 内观智慧不能因为惧怕触及这敏感范围而被误解和误导,内观禅者必须厘清一些事实,至少在理论上(意义和止观次第)要有某种足以掌握修行方向的了解,特别是在缺乏有经验的禅师指导下,正确的体认是必要的。
﹝ 内观与智慧 ﹞
我们先来谈内观或智慧。 什么是内观的智慧呢? 可以这样简单的定义:这种智慧是经由被观察觉照、被洞悉实证的;诚如,当你扭开灯源的瞬间,一切围绕在你周遭的事物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为了强调其要点,我引用《清净道论》注书里关于认知之三个层次的比喻:
1.想知(primitive perception):即想的知识,这种知是透过动物本能的基本认知,就像一个幼稚小孩所知道的一些事情。
2.识知(consciousness knowledge):即一般成人心识的认知,这也仅止于对假名或施设之某种程度的认知。
3.慧知(wisdom knowledge):即观慧的智知,这是直下洞察事物的特性和自然本质。
由上述要点,法(the dhamma)的智慧归纳为:世间识知(worldly understanding)和心灵慧智(spiritual wisdom/法住智以上的智慧),而这二种智慧的差距乃在于心与烦恼的训练。
虽然我们能设想周全,能得到很多推论,能完成很多事情,但却无法控制自已的烦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能力雇请非常聪明的人来设计发明一些诸如原子弹的恐怖工程。 然而,这主控世间识智思虑过程的主要力量,却是隐藏在幕后的烦恼心—贪欲、瞋恨和无明在作祟。 因此,世间识智如果被滥用,那是非常危险的。
至于心灵的智慧可就不同了,它必需要具备清净的心,必需征服贪欲、瞋恨和无明,以及去除烦恼。 这心灵的慧智又分三种法(dhamma)的层次:
1. 闻慧:这是从听闻、阅读而得到的理论上的知识。
2. 思慧:对上述之闻慧加以思惟、分析,或实习在平常生活上以得到较明切的了解。
3. 修慧或观慧:这必需从禅修获得,因为禅修的心比思惟的心更深实细密,这种慧需要再进一步说明。
禅修还有二种典型,一种是止禅或称定禅(Samatha),虽然其主要成份在定力,但它还须要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和智慧才能够开发更深的定,当获得深定后,心的力量将超于常人,会有他心通、天眼通和宿命通等。 另一种是内观智慧禅(Vipassana--毗钵舍那),这种禅修是本文的主题。
﹝ 内观智慧禅--毗钵舍那 即 四念处 ﹞
「毗钵舍那(Vipassana)」观慧的内涵是:证知宇宙世界、以及身、心变化过程的本质。 整个宇宙世界可以归纳为二种形态:即心(能量)的变化过程 和 色法(物质/质量)的变化过程。当我们培育出深细的观力(包含其相等的定力)后,我们有能力观察到心法与色法生灭的流变过程,有能力洞悉它们所展现的特性,这种特性佛教以无常、苦、无我或空性的字眼来表达。 当心能相续地观到这三个特性时,即获得了较深的智慧。内观到身与心的变化过程,同时内观到宇宙的三个自然法则--无常、苦、无我,能帮助我们开展行舍和不执取,因此,我们将超越世间法,进向宁静的出世间法,这就是毗钵舍那观(内观禅);唯有透过这种禅修,我们才有能力明晰洞澈内观禅者是如何的开展智慧,才有能力明晰洞澈为什么内观禅者放弃世间欲乐去体验无为的宁静。
﹝ 内观智慧的培育 ﹞
上面说过,内观智慧不从思惟、也不从听闻而得,而是从实修获得;这种智慧是亲身的经验和体验,是一种比任何时候更俱清明、更俱深邃的专注心所培育出来的。 这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时,我们就强调正念和清醒的觉知是直下的体验,它不是忆念过去,也不设想未来。唯有在不思构的时候,才能体验到身与心所生起的真实现象和本质。
这种内明觉观能力的培育,须要一段时间,所以无论在坐禅、行禅、饮食等都要持续绵密地用功,如此内明觉观将更有力和稳固,最后将形成一股强壮的势力勇往直前而经验到每个剎那所生起的现象。如果能相当绵密地保持着正念,那么要达到更安住目标的心力,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然而,必需再强调的是内观禅的目标,必需是一个真实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观念,因此,你们必需厘清什么是观念。
﹝ 什么是观念 ﹞
观念是一种由心思惟、想象、或创造出来的名、相、形色等。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们构思和计划尚未发生的事情,或我们想象一座空中楼阁,这些都是观念,不是真实的。 还有其它一些细微的观念,我们也要认清,它们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索,而是业力习性跟着心识的认知过程所形成的 (一般人不易察觉到)。
其中一种是声音(sound)观念,诸如语言和乐曲;这些不是真实的,是由心识创造的。 比如 “自私”这个字,是由元音、子音和 “自”与 “私”二个音节组成的,在某一个剎那里你听不到整个字 “自私”,你真正听到的是不同且连续不断生灭的声音,而心识给予这声音一个观念;事实上,它们是振动(vibration)所发出的音声一个接一个,它们只是声音,它们不存在究竟实相里。 再比如 “do-re-me….do, a deer, a female deer…..” 这乐曲,在每一个剎那里这乐曲并不存在,它们只是音符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的生灭,心识接收、印象储存,因此产生一首乐曲。
另一种是形色(form)观念,包括距离、方向、时间、大小等,这些完全不是真实的。比如说 “在我右边、在我左边”,但是从你的角度来看完全不同,右边与左边的观念取决于目标与目标相对的关系。方向与时间观念亦然,甚至形色和样式的意义都是观念。我们似乎以为在同一个时候看到很多事物的整体,然而从内观念头生起的经验,我们知道不是这样的。 电视的画面是个好例子,画面或照片是由许多高速电子从真空管内飞射扫描而成的,它们迅速的生起和消灭,然而我们一般人(没有内观)的意识比电子的生灭速度缓慢得多,所以意识所摄取的只是迅速的光和无数彩色所组合的形色和样式,因此以为画面是在同一时间形成的。 至于时间观念也是建立在持续不断生起、消失的意识(活动与作用)以及物质(光与暗)的现象上;当它们生起消失后我们说是过去,尚未生起的我们说是未来,这些观念是由习俗和主观来的,我们找不到其究竟实相和本质。
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必需提醒你们,这就是人我(the person--I) 观念。 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当你固守它时,这执取就像云层般裹住你的心,让你无法超越它。我们说一个人是“我”、“你”、“林先生”或“林董事长”,那一个才是真正的这个人呢? 当你修习内观时,你注意“坐、坐”、“触、触”,你看到你自己在身体内吗? 你初步观到的应该是身体的坐姿、行姿、流动、挤拉、冷热…. 等,这些是你吗? 你观到觉受的生起又消失,这是你吗? 当你观照心时,心不听从你,到处游荡,你不思虑,它偏要思虑,你要睡觉,它却睡不着,它似乎有它自已的生命。 事实上,“我” 只是心识和色身(物质)相互依存又生灭无常的变化现象而己。
还有一些观念你们会遇到的,那就是修习止禅(定)的目标---所凝视、拟构、观想的影相(像)、颜色都属于相的观念。 有些人观想很多,观想天神、佛像、颜色….等,这些都是由心识造作出来的;如果你知道这层道理,你可能不会执着,但是,有些人却执以为这由他心识造作的佛相是真正的活佛呢。 能够厘清相的观念后,如有任何相出现在禅修时,不要理会它,你只专注在真实法的身与心的变化过程上,在身念处方面,诸如四大元素变化过程(风性/流动、水性/粘稠、火性/冷热、地性/软硬)。
坐禅时,你专注在呼吸时腹部自然的 “起”、 “伏”上,而不是在腹部的形状观念上, “起”和 “伏”这二个字也是…
《行解内观智慧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