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行解内观智慧禅▪P2

  ..续本文上一页文字观念,然而对初学者,我们允许有适用观念来作为进阶的工具,以帮助心能正念在真实法的现象上;行禅时,你可以默示 “右步、左步”或 “举步”、 “踏步”,待训练一段时后,你不须要这些文字、形态观念了,你将观察腹部起、伏间的伸展、膨胀、收缩、流动的觉受,和脚步移动的觉受等。 简言之,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真实法的目标现象上培育清明敏锐的觉观力,这就是正念。

  ﹝ 正念 (内明)﹞

  正念像一盏非常明亮的探照灯,对身心的变化过程、觉受现起透悉得清清楚楚。如果你叫一个人把手放在腹部上,注意它的起、伏,然后要他描述其间的变化过程如何,他可能只回答:哦?就是上下起伏啊。这是非常表面粗浅的正念,没有进入内观。如跟住上下起伏一段较时间,正念将会增长,此时定力也随之增强,但这尚未能够进入内观。内观是超越定力的。为了进入内观,你必需观注腹部上下起伏之间所展现的宇宙三个自然法则---(生灭变化之)无常、(即生即灭无常之)苦、无我(之空性)。

  内观禅者以观注腹部上下起伏开始培育正念;待比较有正念后,他观察到腹部起伏间不同的形态,有时长、有时短、有时慢、有时快,他能观察现象发生的顺序;然后这起伏变成浪波式的,流来涌去。 所有这些现象以形色(form)和状态(manner)展现,逐渐清楚。 起初,大部份是展现形色(form)--即腹部突起时,膨胀得像个充气的球,伏落时,平扁得像个泄气的球;之后变成浪波急速地流来涌去--即是状态(manner)的展现。 形色(form)和状态(manner)都还是观念范围,但变动的整个过程(movement),以及拉挤(tension)和振动(vibrations)的特性已逐渐明显了。 进一步,将变得更清楚的只有拉挤的觉受,没有流来涌去的波动。 于此,只有快速剎那的生起和消失的特性。

  再来谈谈这“起”和“伏”。我们认为它有开头,它进行快速或缓慢,它有结尾,然后它停止;当它进行快速时,它似乎较短,当它进行缓慢时,它似乎较长,它们互相关联。如果基于这种长短或快慢的观点,我们才体认到它的变动性,但却涉及了开头、结尾及长短、快慢的观念。 然而,起和伏可以没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如果它在结尾,那它不会在开头,如果它在开头,那它不会在结尾,开头和结尾是二个不同的剎那,然而,中间呢,却有许多剎那、许多触点、许多动态。 所以在每一个剎那里,你如何经验到一个长或短的起和伏呢?或一个快或慢的起和伏呢?这些长、短、快、慢名相等都可以是在开头,否则你不可能观到任何东西,你不可能专注,定力也无法开展。 有某种定力后,你要观察每个当下的变化过程,即:本质、(心)感受、(身)觉受,而且要直下契入现象剎那中焦点的变化,而不是其段落性的变化。 当你达到此阶段,只有身体的觉受生起,别无其它;之后,你将到达我们所谓的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即纯自然元素的变化,或称纯自然风质现象,当你能很清楚的透析它时,你也将能透析宇宙的三个自然法则(共相)。

  在此,须要再强调的是,虽具有观照和掌握真实法的能力,并不表示内观智慧将会生起。 另一存有真实法,无须花太多力气去寻找的地方是--痛。 痛是觉受,无论谁拥有痛,都不是主观的,也非过去、非未来,而且它生起又消失、变化无常。 然而,观痛,也不表示你有内观智慧,相反的,有可能引起你更加愤怒或生气呢;但是,如果你能保持沈稳和专注,把当下生起的现象、痛的觉受观得非常清楚,那么你就能洞悉它的自然本质。

  〔 内观智阶 〕

  第一个内观智慧是「身心辨别智」。内观智慧是内明、正知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自然现象展现在你不被思想观念束缚的时候;当你净化了客观或主观的思虑后,你就能经验到,因为它是自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当你观照得清楚,你就辨别到身体不是你,而且正在观照的心也是另一个自然现象,也不是你。身和心都没有人在里面,这是非常明确的体验,只要你经验到这,你就会激发它,把心带到任何其它的目标上,它是一个跟它的目标一样本具究竟真实法的心。

  在观痛时,一般的反应首先是“我的脚痛”;这脚有二层观念:即“我的”和“脚”;如果把“脚”的观念拿掉,剩下“我的痛”,再把“我的”观念拿掉,那纯是痛和观照的心。但是如果这观照的心没有正念,那么这心就被干扰,不能明察在何现象、变化;反之,如果这观照的心有正念,那么就能专注观痛;再说,如果正念非常精密,那么你将能洞视痛里面鲜明生动的自然本质,因为它是如比的鲜明生动,所以痛将不会扰乱你。 痛本身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正在观照的心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它也不应被任何事物扰乱。 在内观禅修中,你们的亲身体验比我想说的更多,你们当了解这是真实的,不是因为书上这么说,不是因为有人这么说,不是因为你们自已认为是这样,而是因为你们以明觉的正念去观照它,不是凭想象思构的。内观中的正念是非常清明锐利的,比一般平常的正念还锐利呢。

  获得较浅程度、尚带有观念性的智慧后,所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将体验观念化了,特别是当内观很清楚时,它可能引发其它一些复杂的理论来,经验是经验,但思想理念别有一套。有人创造一套新的理论来,述说一切如何地产生,同时将这经验联接到不同的事物上,但这些新理论有可能不准确;因此,这就变成了二件事,一件是确实的体验,另一件则是受世俗生活、积习冲击的思想论调。

  最初所得到的内观经验,其冲击力可以是非常锐利的,有些人在心理没有准备之下,许多不善的念头随之上来。 恐惧心可能生起,这是因为在世俗生活中养成的很多执取,由世俗生活中的积习和思想模式引起负面性的冲击。 因此,如果没有好禅师或善知识指导,可能变得极度沮丧。 有的人内观可能很强,但还不够强稳到可以断除所有烦恼;再说,如果这些烦恼很顽烈,那可能是很复杂了。 当然,每个人不同,有的单纯,有的则反。 有些人在长期禅修中真正内观到身心的自然本质,他们能超越思想、观念,能绵密的安住正念直入正确内观发展的关键上,这关键是直达「道果智(Magga Phala)」的境界---觉悟,究竟解脱。 当然内观智慧不是一下子可达到的,通常须要一段历程。 到达完全解脱的次等过程,在经论上提到的有「七清净」(《中阿含.七车经》),或「内观十六阶智」(《清净道论》)等。

  第一内观阶智所提及的是「见清净(the Purification of Views)」,即要去除“我”的观念等。在经典里佛陀告诉我们要明智的觉照念头生起的运作和次序。 一般而言,当人思想时,其过程都是以“我”、“我受”、“我的”为中心点,佛陀教示,这不明智、是邪见,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贪恋、瞋恨等不善心就跟着生起。 透过内观,你们将看到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它只是一种身与心互相依存、不断生灭的自然现象而已。

  在《梵动经(Brahmajala Sutta)》里所述的62邪见,都是因为执取有一个“自我”而衍生的。当内观禅者能观照到“我”之自然现象的特性时,这身、心缘起,以及生命以不同方式流变、互为因果之关系,将非常清楚的展现出来。 这能洞悉缘起缘生的智慧,属于另一种见清净,被归列于第二内观智阶--即「名色缘智」,亦即接近「法住智」了,这阶智包含粉碎、破除根深的时间等观念。 此后,宇宙的三个自然法则将被观照得更明晰。

  所有内观十六阶智可归纳为三大项:

  1. 无常 (生灭变化 / 即生即灭);

  2. 苦 (未生即灭 / 行苦之逼迫性、恼热、无安住处);

  3. 非我 (非我,亦当无一切法,因一切法之观念皆由“我”的观念衍生的 / 空性 / 身、口、意三行安息/ 解脱/ 涅槃)。

  此文摘译自Ven. Sujiva禅师的著作《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之第十四章〈Understanding Insight〉。译文中括号内之文字是注释或译者的补充。

  

  内观智慧

  是能洞悉贪欲、

  瞋恨和无明本质,

  以及去除烦恼的明净心。

  内观智慧

  不从思惟、也不

  从听闻而得,

  而是从实修获得。

  

《行解内观智慧禅》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