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泰北行腳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勇敢如虎,喜黑夜行,在無人煙處心甚寂定;做事勇往直前,不改初心,又極易怒。今後須精進勿懈,二十歲時當能悟解,得安心處。”說已,即沿山腰行去。

  病四日後,始稍能起行化緣,並在此習定十八個月(時師當二十歲),頗得心身輕安之樂。此洞距齋主家約四公裏,往來頗便。

  修定至第十一月間,夜屢夢有人令往尼抱律洞請佛像,至于不能入睡。天明遂往,入洞行約百余公尺,見一金碑,上有寮文記載稱:“佛入大般涅槃後五百二十一年,黃比丘于出家後七臘在此造佛像,並藏在此處。”乃再蛇行約百公尺,見有金佛像多尊,有大蛇臥守在旁,衲請佛像一尊及劍一把,又取出金碑;碑重約四兩,後遇獵人名會溫索閱,謂爲真金,並乞取去,衲亦與之。佛像與劍在衲離山時,夜夢有人來索回,乃送至洞中舊處安置。

  山行至可山西洞,繼續修習,每夜辄夢大蛇纏身,呼吸窒息,至大喊而醒。乃禮佛求夢征休咎。靜坐至夜一時,恍惚見一老人,謂:“沙彌你須防護行持。四日後,當見宿配,並將因此而苦。

  第四日,果有網丘村村長與其女來洞供齋。女年約二十歲,正當座下,稍視女,即覺萬分不安,心虛膽怯,呼吸急促,既非愛念,亦非憎怖,旋即自覺此當爲夢中所告夙配,將引苦惱者矣!

  村長供齋後,即問衲在俗雙親名字籍貫,又謂自師初至弟子化緣,弟子即繼心愛念,如同親子,此女亦深愛師,如同手足,每念師山中獨住,尤覺眷念萬千,不覺淚下。衲定神自思,自行腳以來,未嘗稍爲憶眷何人,亦未嘗如此心虛氣促,此殆夙障。即告言:“長者及此位善女人爲何如此無智?爲何愛此血肉身軀?二位乃至衲之身軀,終將被人唾棄埋葬,奈何愛此終被埋棄之物?人世所應愛眷,只有世尊戒行義學,請二位勿再作此愛染之念。”言訖,自俯首用齋,尋起洗缽,村長即問言:“師嘗有返俗之念否耶?”衲答:“衲並非爲返俗而出家,但爲修行十度而出家,故亦未嘗想返俗,只知出家有大福利,其他事則未想到。”說已即正坐合掌,唱回向贊。唱贊已,該女即言:“師尊如此修持,不思返俗,當日就衰老。”女說竟,即俯首飲泣,不能自已。衲不答,只合眼靜坐。二父女尋亦相招返家。二人去後,一念及彼女,即氣促不安,不能入睡,食又無味。過二日,自思如此煩悶,不如死卻,終勝返俗造業,乃自立願:如不能忘卻該女,終不就食,直至死去。至第五日,心中始終戀念如初,乃進而絕飲,滴水不入口。至第七日早,覺喉乾渴不可忍,呼吸聲甚大,伺察心念,仍有愛染,更決心忍去。至夜半,覺喘息不能吸氣,身遂涼冷,時昏時定,又似作嘔。少間,覺吸氣微弱,額汗四下,此時細察心念,已無愛染。又少頃,覺眼前有微光迸出,紅黑青白不等,又細察念念起滅,確無染念愛欲。乃起取盛水竹管,開蓋取飲少許,便覺腹中雷鳴,呼吸稍通,乃徐爬至池邊續飲,並就池沐浴。天明,身心稍安,即出化緣,並在該夜中出走,又從此每餐食七抟飯而止。

  山行叁日至骨山坐安居,至安居期中間某夜午,正在靜思聖教前途,驟得奇想,覺比丘乃是大盜,劫掠聖教,違反律論,經商買賣,賣蔔驅鬼,經紀當質,谄媚施主,積聚財産,預備返俗;爲希求大般涅槃而出家甚少,爲生活財富出家者則比比皆是。聖教原是教誡除滅煩惱,今反其大用,真爲聖教之大害,乃自思解安居後,當四出弘教,誅滅邪行比丘。

  解安居後,遂返原籍,招同在俗兄長出家,先後到泰北各縣弘教,爲正信諸善男女攻破邪行比丘,信服甚衆,但率爲各府僧衆所不滿。未幾,大僧正有命,令就可力府總管長辯論。論訖,總管長認爲無違教理,但仍勸衲再返信法師處學教。比至,信法師除開示法要外,更告謂:“全體僧伽實未能勇猛精進,大家正在初學,你沙彌亦應逐步修持。如機緣未合,自己亦應先求解脫煩惱才是。”

  至安居期,乃赴那伽王山,專修寂定一道,頗得輕安。解安居後,山行至沙拉康府一村落中,村有大富長者,請至寒林供養二十日。此長者妻女皆信佛真修。至某日,供齋禮拜後,即合掌而言:“弟子已老,來日無多,自晤師後,覺慶慰無比!但有一事挂慮者,乃此唯一女兒尚未出嫁,故願師長住此處,受弟子終生供養。如師長欲返俗,則請至弟子家居住,弟子願奉給所有資産及此唯一女兒。”如是說已,又再禮拜。衲閉目正坐,少頃,長者辭歸。至夜自思:今年雖只二十歲,但行腳已達七年,對教理更無疑處,今遇此不祥事,實不能留。遂于夜中出行,渡湄公河,至越南國,山行叁日至空山,在宋鴻洞坐,安居修苦行,每七日一食,至叁月解安居訖,軀體消瘦不堪,皮乾剝落,但念念住于寂定,最極澄靜。一夜,靜中見二大象扶載至一山頂,將叁衣披挂右肩,再扶至原處石上安坐。比覺,思年齡已屆具受比丘大戒,乃于佛曆二四七五年四月白分八日來俗,于五月白分五日依止梵仁(婆羅門牟尼)大僧正爲剃度師,具受比丘大戒訖。

  

  (本書尚有續本)

  【譯後記】

  一、師示生于佛曆二四五O年,示滅于佛曆二四九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俗壽四十五,僧臘二十五。

  二、師受大戒後即返住原籍,專精戒定,嚴淨第一,爲泰僧所共服配;又以禅定及他心通爲諸居士所崇仰。但因戒行過急之故,先後患嘔血病、糖尿病,而症況雖烈,仍不肯服藥及過午用齋。戒香芬馥,並世無雙。

  叁、泰文本卷末稱有續本,實則無續。意當爲師記至具大戒後,即先交印,並擬續記具戒後行持,但終未著筆而示滅之故。

  四、師原是大乘根器,但受大戒之後,反以律儀嚴淨之苦行比丘身住世示現,由菩薩道觀之,自有獨善其身之憾!但在純宗教上,則爲叔世末法中不可多得之真佛子,是真法供養,是真荷負佛法之聖行比丘。(這是說者以其大乘之見所作的評價,僅作參考,不作憑信!——“正見向”按)

  五、讀者當無忘本書之記述乃十五歲至二十歲之一位沙彌行持,以如此之年齡而能如此參究精進,甯非一大事因緣?

  六、本書中之度量衡,原文爲泰古製,而折合爲萬國公製者。

  七、本書歡迎各刊物轉載或翻印,亦可根據泰文本修正重印。

  八、讀者如需本書,或對本書有所修正意見,可函:泰國。曼咯。野虎路。蓮光精舍。慧文大師

  譯者

  佛陀二五O二年唐叁藏法師玄奘法師上生日

  (依據臺灣慈心佛教文化中心1998年第叁版錄入)

  

  

  

《泰北行腳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