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錢財的僧伽們。
旃檀、蓮花或大茉莉,此諸香微小;
持戒者香最上,彼彌漫于諸天;
戒香不但順風送,也能逆風熏;
唯有戒水能淨有情的塵垢;
唯有善護聖戒能使熱惱究竟的清涼;
戒爲升天之門,入涅槃之城門;
國王雖然盛飾摩尼珠,還不如行者以戒莊嚴的光輝。
[20]根據上座部的戒律,一個人要成爲真正的比庫必須具備以下五項條件:
1.有效之事 (vatthusampatti)——人選必須沒有導致他失效的因素,那就是:他不曾殺父、殺母、殺阿拉漢、以惡意使活著的佛陀身上流血、分裂和合的僧團、淫汙比庫尼(bhikkhunī,比丘尼)或沙馬內莉(sāma
erī,沙彌尼);他不能執著不信因果的堅固邪見;他必須是自由身份與奉公守法的人,不是囚犯、奴隸,也不是強盜等犯法的人;他必須不欠債務,沒有政府公職在身,並且沒有麻瘋病、癰、疹、結核病、癫痫這些難治的疾病;他的年齡至少達到二十歲而且父母同意他出家;他必須具備叁衣一缽;他不是黃門(沒有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異常的人)、兩性人或賊住者(曾經冒充比庫或沙馬內拉的人);他不是犯邊罪者(曾經出家爲比庫並且違犯pārājika罪的人)或皈外道者(原本在佛教中出家,然後皈依外道,之後再回到佛教來請求出家者);他必須沒有畸形、駝背或殘缺,不盲、不聾、不啞。
2.有效之僧團(parisasampatti)——如果在印度之外受具足戒,包括戒師在內,在傳戒時必須有最少五位真正的比庫舉行甘馬;若是在印度之內則需要最少十位。如果其中的某些比庫曾經犯了巴拉基嘎罪,或者是以前受戒時不如法,致使真正的人數不夠,那麼傳戒的甘馬就失效。
3.有效之結界(sīmàsampatti)——若界是無效的,例如有電線或水管等把界堂和界外的建築物連接起來,那麼傳戒的甘馬就失效。再者,參加甘馬的衆比庫之間的距離不可超過兩個半腕尺。
4.有效之動議(
attisampatti)——其中一位比庫必須宣讀動議來通知其他比庫有關人選請求受具足戒及誰是他的戒師。在動議之後必須再宣讀甘馬叁遍。如果宣讀動議及甘馬時的次序不正確或不完整,那麼傳戒的甘馬就失效。
5.有效之甘馬(kammavàcasampatti)——必須以正確的語法來宣讀甘馬。若用錯語法,則傳戒的甘馬就失效。在具足這五項條件之下,該甘馬就是有效的,而人選就能成爲一位真正的比庫。
[21]明相是指在淩晨時段黑夜與日出交替的時刻,又作黎明,破曉;即天剛亮的時候,時間大約在日出前的30-35分鍾之間不等。在佛教的勝者律中,明相出現(arunuggamana)就是日期的更替點,就像世俗的日期更替時間是在午夜十二點正一樣。例如當一位比庫已經儲存了七日的七日藥(sattàhakàlika)如油、糖或蜜糖等,在第八天的明相出現之前能及時舍棄的話就沒有犯尼薩耆亞巴吉帝亞,而並不是在第八天的午夜十二點正之前。在比庫戒裏,有許多學處與明相有關,所以身爲比庫應當學習懂得辨別明相是否已經出現。所有受持離非時食學處(vikàlabhojanà verama
ī)的八戒者、十戒尼以及沙馬內拉也必須要在明相出現後方能進食。在帕奧禅林,明相時間大概是從05:30到06:05之間,一年之中不同日期的明相出現時刻並不相同,具體依季節而定。這裏有幾種方法來觀察明相出現,當大自然的光亮度能夠:
1.清楚的看到在路上螞蟻的隊伍時;
2.清楚的分辨出樹葉的青翠和枯黃的顔色時;
3.在清晨出去托缽已經不需要開著手電筒時;
或四周的天空已經從暗黑色轉爲藍白色時,就可以確定明相已經過了。在禅林有一種可稱報明相的鳥,當明相出現時就會“唱歌”,可以多留意這種鳥類的歌聲。
6.其他—
6.1.在這裏還是要一再強調:若以帕奧尊者的擔保信簽發到禅修簽證,就不要辜負尊者對外國人厚愛的一片苦心,應該于簽證期間多在止觀禅修方面下功夫,不要到處觀光攀緣或一個一個道場跑,旅遊是培育定力的十種外在的障礙之一。再者,這樣做會對尊者不尊重,萬一有什麼事情發生也會爲禅林帶來困擾。爲了讓外國禅修者能夠在禅林安心禅修,帕奧尊者視外國人爲貴賓一樣,提供了許多特別的優待,我們應當常存感恩之心,持好清淨戒行,遵守帕奧禅林規約,並精進努力去成就止觀禅修,如此方能報答尊者對我們的恩惠。
6.2. 帕奧禅林爲典型的禅修道場,禅修的生活數十年如一日,全年無休,也沒有所謂的假期。在帕奧禅林,除了僧團兩星期一次的誦戒日(Pàtimokkha Day)、一年一度的咖提那日(Kathina Day)、一年兩次的帕奧村托米日以及二月的叁寶日大供養之外,一般日子是沒有什麼差別的。禅林的生活可以說是千篇一律的,這有助于把心的外緣降到最低程度。活的單純是培育定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禅林,晚上只有緬語佛法開示(播放錄音)。一般上,帕奧尊者會在誦完戒後給于僧團簡短的緬語教誡。如果外國禅修者需要佛法「充電」,可以在圖書館借一些佛法書籍、CD、MP3和卡帶的開示來自我充實一番。在雨安居期間的叁個月,爲了讓禅修者能夠更精進禅修,禅林的圖書館不開放借閱服務。除非爲了禅修的需要,尊者的書籍仍然可以借之外,其他的書籍只能在當場閱讀。
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會遇到帕奧尊者給外國人作些英語佛學講座。有時U Revata尊者也會在下院給予英語佛法開示。每逢星期日下午18:00~19:30,Mahinda尊者會在下院的老禅堂用中文講授《阿毗達摩》(可能會有些變動,依尊者的健康狀況而定,或者有時尊者到外地弘法時會臨時暫停)。除此以外,若是有些華人禅修者在剛受完沙馬內拉戒或比庫戒之後,Mahinda尊者也會連續幾個晚上給他們開講戒律課程,有時也會講解巴利語或作其他的佛法開示,這要看您是否能碰上這樣的機會。
6.3.有時在下院會有死屍或火葬提供禅修者修習不淨(過去訛作“不淨觀”,但修習不淨不一定是修觀)。修習不淨是非常有效的斷除貪愛和欲望的武器,有興趣“現場”觀看死屍或火葬的禅修者可以留意貼在托缽堂的緬語通告。下院的墳墓區裏也有一具女骷髅,據說她過去曾經是毛淡棉的第一美女呢!在與性欲做拉鋸戰的男性禅修者,這具骷髅不失爲一個如理思維的好對象。
在下院的墳墓區有時也會舉行葬禮,長老們會受邀請出席爲逝者家屬誦經與作開示。當禅修了一段日子後,如果發現內心的悚懼感[22]退失,心開始變得煩躁不安又愛攀外緣,並對努力修行感到厭倦時,可以來觀看葬禮並提醒自己:「總有一天,也許只是在明天,也許在後天,也許在一個星期後,也許一個月後,也許一年後……躺在棺材裏的死人就是我。死亡何時來臨無法確定,但死亡肯定會到來,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實。」若能時常如此思維可激發內心的悚懼感、精進力與藉此提醒自己要努力活在當下。
6.4.爲了讓禅修更順利,住在森林的禅修者每天應當念誦〈應作慈愛經〉,並修習散播慈愛給森林裏的所有衆生,無論是可見或不可見的。一個內心充滿著慈愛、對一切衆生無害、無怨、無恚且努力培育慈心禅的人,住在森林裏的夜叉、樹神、鬼衆等也喜歡做他的護法。即使只有一個人住在夜深漆黑的森林、墓地裏時,內心也能感到安樂自在,沒有畏怖而安住。關于〈應作慈愛經〉請參考附錄4。修習慈心、佛隨念、修習不淨和死隨念是所有禅修者都應修習的業處,稱爲四護衛禅,因爲它們能保護禅修者在禅修時不會遭遇到厄難,免離種種的危險。
6.5.日常生活除了禅修,禅修者也應當撥出一些時間,自動自發地向禅修老師、戒師或依止師提出履行學生的義務如打掃孤邸周圍的樹葉、整理房間的整潔、清洗廁所等。如果不擅長于執行這些義務,我們依然可以供養其他必需品取代,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用來向老師表達感激的方式,同時也能減輕老師在協助我們與他人時的負擔。最重要的還是要以恭敬心、慈心與謙虛地履行義務或供養。如此才能累積更好的菩提資糧,且成爲增上的助緣。爲了在淨化的路途上走得更順利,我們應該積極行善,護持修行者。這不僅能使更多的過去善業成熟,而且當現在這些善業在未來成熟時,它們將成爲禅修的重要助緣。
6.6.在禅林有許多熱心的施主喜歡供養外國比庫衆許多食物,有時難免會造成食物分配不均衡,導致排在後面的緬甸比庫們不能獲得足夠分量的食物和菜肴。我們應當衡量自己的飯量並且只接受適量的食物,以免拿得太多而造成無謂的浪費。如果是您是比庫,在還沒有開始用齋之前可以把多余的食物放在齋堂二樓一個特定的桌子上,讓其他有需要的比庫們拿取食用這些食物,但這只是限于比庫而已。如果未受具足戒者想要供養多余的食物,可以放在齋堂一樓指定的大鐵盤裏。
6.7.到森林裏散步時要留意山豬、蛇和捕獸器,禅林有許多可憐的野狗因爲誤踩村民設置的捕獸器而導致殘廢。平時走路或活動要保持正念,盡量避免不小心扭傷筋骨,因爲在禅林不容易找到筋絡推拿師。
6.8.比起緬甸的許多道場,帕奧禅林可以算是挺先進的。在緬甸,並不是每個地方或道場都有最基本的自來水供應,更何況是用電供應了,許多道場每天依然需要到水井打水用。爲了讓禅修者有更多的時間禅修,目前禅林裏大多數孤邸都配有電和自來水。禅林的水源是抽自地下水或來自禅林內的小水庫,在熱季時會出現水源短缺的現象(有水井作後備),有時停電也會導致用水中斷。一旦停水就會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所以身在禅林就有責任保護水源,平時除了節約用水、看到在滴水的水龍就順便把它關緊之外,如果發現有任何水龍損壞或水管破裂的話,請即刻通知U Kun尊者,以便能夠采取適當的解決措施。在禅林,我們到處可見到〔Every drops water that you save is a donate to Sa
gha 〕(您所省下的每一滴水都是對僧團的供養)的字條,這何嘗不是一種輕而易舉卻又意義重大的布施呢!
願大家爲僧團省下的每一滴水,都能化成無量的甘露水,下降在遭遇旱災和饑荒的國土,
願在那裏的有情都能得到甘露水滋潤,脫離一切痛苦!
願諸佛世尊教化的國土、願有正法僧團住世的世間都風調雨順!
願大家爲僧團省水的功德,能在未來不會遇到旱災和饑荒,一直到涅槃爲至!
6.9.記得把每一天布施、持戒、禅修、服務、恭敬、聽聞佛法等等的功德與一切衆生分享。爲了讓我們分享或回向的功德更有力量,我們應當使用佛陀當時的語言——巴利語來回向功德。巴利語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世尊的語言,同時巴利語也是梵天界、許多欲界天神們的語言。在佛陀時代有許許多多聽了佛陀的開示後證果的聖弟子、天神們,還有許多從佛陀的教法中修福修慧的非聖弟子們,他們死後多數都投生到天界,他們多數以巴利爲媒介語。如果我們以巴利語回向功德給所有衆生,也表示我們邀請許多證果的聖者們和高級的天神們一起來分享這些功德。有關簡單的巴利語回向功德和發願請參考附錄4。
6.10.在還沒有離開帕奧禅林之前,應當向老師與僧團懇求忏悔自己在過去從身口意上,無論有意或無意中有冒犯和過失的地方,讓自己以“清淨”的身份前來,也以“清淨”的身份離去。在上座部佛教圈子裏,當師生相處了一段日子後,老師或者學生要離開時,通常學生都會主動向老師告別頂禮並向老師與僧團請求忏悔。有關隨喜功德與請求原諒的巴利文可參考附錄3。除此之外,上座與下座、長輩與晚輩、僧與俗、同修善友之間也會互相請求原諒、隨喜功德以及祝福,這是非常優良的美德,除了可以學習降服我慢心、培育恭敬心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去除修行的障礙,因爲在正法流的範疇裏,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的身邊哪一位是聖者!
6.11.最後的小叮咛: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收拾行李時,請確定有攜帶護照和FRC(住在緬甸超過一個月的外國人才需要FRC,要留意簽證和FRC的有效日期是不一樣的)。到機場時還要辦理一張Airport Departure Form,需要一張相片,收費爲3美元。
後語:在學深切的感激慈悲的Mahinda尊者能在百忙中抽空來爲這篇草文作檢閱、修改與補充。謹以此法施的功德回向予帕奧尊者與Mahinda尊者,爲了世間長久的利益安樂,願帕奧尊者與Mahinda尊者健康長壽、吉祥安穩。
願「法」能守護這個聖潔的僧團以及這塊美麗純摯的土地——緬甸。最後在學願與敬愛的父母、師長、親戚朋友、所有的讀者們以及一切衆生共同分享編寫此文章之功德。願他們福慧增上、早日解脫輪回之苦,證得涅槃。
願正法久住于世Ciram Ti
hatu Saddhammo,願更多衆生能獲得至上法義的熏陶。
願一切衆生能夠釋下五蘊的重擔,脫離毫無意義的輪回。
Sadhu!Sadhu!Sadhu!
主要參考資料:
帕奧尊者七部叢書 ,衆弟子合譯。
《半月僧務》,Santagavesaka Bhikkhu等譯,臺灣嘉義新雨道場,2002.03
《比庫巴帝摩卡》,Mahinda Bhikkhu中譯,2007。
《沙馬內拉學處》,Mahinda Bhikkhu編譯,2007.05。
《受戒儀規》,Dhammasiri Sàma
era等譯,臺灣嘉義新雨道場,2002.03
《帕奧禪修中心簡介》Bhikkhu Santagavesaka著。1997.11。
《緬甸帕奧禅林簡介》,Mahinda Bhikkhu著,2007.04。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菩提比庫英篇 尋法比庫中譯。
《攝阿毗達摩議論》阿耨樓陀著 葉均譯。
《掌中之葉》悉達多學院 編譯。
注:[22]悚懼感(samvega)是警惕感,因深入觀察到世間種種無可避免的不幸和痛苦而引起的情緒。有八事能引發悚懼感,即生、老、病、死、墮惡道之苦、過去輪回的痛苦、未來輪回的痛苦以及在今世爲了尋食與財富之苦。
《緬甸帕奧禅林清淨之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