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開示▪P6

  ..續本文上一頁ilesa):促使人造作不善的身業或語業的煩惱。

  阿羅漢必須完全滅除這叁層次的煩惱。就凡夫而言,當心中沒有煩惱生起時,他可能會感到自己的煩惱都消滅了。然而,那種境界可能只是因爲困擾性的煩惱與違犯性的煩惱暫時被強有力的觀智或禅那降伏而已,實際上他還未證得聖道智,還有潛伏性的煩惱存在。只要還有潛伏性的煩惱存在,遇到誘發的因緣時,困擾性的煩惱與違犯性的煩惱可能再度生起。

  大龍大長老(Mahanaga Mahathera)就是一個很有名的例子:他是法施阿羅漢(Dhammadinna arahant)的老師,已經修行止禅與觀禅超過六十年以上,然而他還是一個凡夫(puthujjana)。雖然他還是一個凡夫,但是由于強而有力的止觀禅修力量,所以在長達六十年的時間裏他的心中都沒有煩惱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淨、嚴謹。由于這些緣故,他認爲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天,他的學生法施阿羅漢坐在自己的日間住處,心裏想:「我們住在伍加瓦裏卡(Uccavalika)的老師大龍大長老是否已證得最究竟的沙門果位呢?」于是他照見到他的老師還是一個凡夫,而且知道若他的老師不了解這項事實的話,那麼他一直到死亡都還只是一個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飛到老師的日間住處,頂禮老師並且執行對老師的義務之後,他坐在一旁。大龍大長老問說:「法施賢友,你爲什麼忽然來到這裏?」法施阿羅漢回答說:「尊者,我想來問一些問題。」大長老說:「問吧,賢友,我會盡自己所知道的來回答你。」于是法施阿羅漢問了一千個問題,大龍大長老毫不遲疑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

  法施阿羅漢稱贊老師說:「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銳。您在什麼時候達到如此的境界?」大長老回答說:「六十年以前。」法施阿羅漢問說:「尊者,您修行禅定嗎?」大長老回答說:「賢友,禅定並不困難。」法施阿羅漢說:「尊者,那麼就請您變出一頭大象來吧。」大長老就變出一頭全身純白色的大象。法施阿羅漢又說:「尊者,現在就讓那頭大白象兩耳向外伸張,尾巴直豎,長鼻伸入口中,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聲,向您直沖過來吧。」大長老照著他所說的一一地變現了。然而,當他看到那頭凶猛的大白象朝著自己飛奔過來的恐怖景象時,他跳了起來,拔腿就跑。法施阿羅漢伸手捉住老師的袈裟邊緣,說:「尊者,諸漏已盡的人還會膽怯嗎?」

  這時大長老才了解自己還只是一個凡夫。他跪了下來,說:「法施賢友,請幫助我。」法施阿羅漢說:「尊者,不要擔心,我正是爲了要幫助你才來的。」于是他爲老師講解一種禅修業處。大長老領受了業處之後,向行禅的道路走去。當他走到第叁步時,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因此,向別人聲稱自己的成就是不好的,因爲你很可能會像大龍大長老那樣高估了自己。你最好能依照佛陀的教導謹慎地檢查自己。例如:須陀洹聖者完全滅除了身見、懷疑、嫉妒、悭吝與戒禁取見。他對佛、法、僧叁寶具足不可動搖的信心。他持戒清淨,甯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絕不願故意犯戒,即使是在夢中亦然。有時他會無意中在身、口、意方面犯過錯,但是他會坦白地認錯,絕不會隱瞞自己的過失。由于他已經透徹地了知緣起及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因此他徹底地滅除了認爲有靈魂或自我的邪見。無知的人誤認爲有兩種「我」,即至上我與生命我。至上我(parama-atta)是指造物主;生命我(jiva-atta)是指由一生轉世到下一生的我或死後斷滅的我。須陀洹聖者斷除了這兩種我見。因此,如果你有時會生起犯戒的心,或懷疑叁寶,或相信名色法是你或你所有,或者你相信有創造世界的造物者,那麼你就不可能已證悟須陀洹果,更不用說阿羅漢果。

  斯陀含聖者將貪、瞋、癡的力量減弱。阿那含聖者滅除了瞋恚與欲界的貪愛,因此他不會再生氣、憂愁或害怕,也不會對感官享樂有任何執著。即使是在家人,當他證悟阿那含果之後,他自然就放棄金、銀、錢、寶等物。因此,如果你還會生氣、憂愁或害怕,或者你還接受金錢等,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那含果。當你的六根接觸到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時,如果還有絲毫的愛著生起,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那含果。當你的六根接觸到可厭的六塵時,如果還有絲毫的惱怒生起,你也不可能已證得阿那含果。

  阿羅漢已經完全滅除了其余的一切煩惱,包括驕慢、掉舉、無明、昏沈與睡眠在內。他對生命沒有絲毫的留戀。他的諸根安詳甯靜,了無瑕疵。他經常照見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唯有在他注意概念法時,才會知道「這是男人、女人、父親、兒子……」。因此,如果你還貪愛自己的生命或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羅漢果。如果你不具足持續不斷地經常照見行法爲無常、苦、無我的強有力正念,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羅漢果。

  以上所說的只是自我檢驗的一些例子而已,你應當在良師的指導之下,詳盡地研究上座部聖典,以便徹底地了解如何驗證自己的禅修體驗。

  

  問37:何謂正念?有正念之時必有正知嗎?

  答37:有四種正念(sati),即:

  一、 身念處:對身憶持不忘;

  二、 受念處:對受憶持不忘;

  叁、 心念處:對心憶持不忘;

  四、 法念處:對法憶持不忘。

  因此正念就是將心安住于身、受、心、法這四種目標,對它們明記不忘失。

  正念的特相(或相)是沈入目標,猶如石頭沈入池中一般,而不會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空心葫蘆一樣。正念將自己本身與相應的名法沈入禅修的目標。當你修行安般念時,你的正念必須沈入氣息中。

  正念的作用(或味)是不忘記禅修的目標;它持續不斷地將心保持于目標。

  正念的現狀(或現起)是守護著心或守護著禅修目標,使煩惱無隙可入,因此與正念相應的心理狀態不會受到煩惱壓製。正念的另一種現狀是使注意力與目標正面相對。

  正念的近因(或足處)是對禅修目標強而穩固的想或四念處。

  有四種正知,即:

  一、 有益正知(satthaka sampajabba):了解一項行動是否有善法之利益的智慧;

  二、 適宜正知(sappaya sampajabba):了解一項行動是否適合做的智慧;

  叁、 行處正知(gocara sampajabba):經常專注于修行止禅的智慧;四十種止禅業處都包括在內;

  四、 不癡正知(asammoha sampajabba):了知究竟名色法、名色法之因緣及它們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智慧;這包括所有的觀禅。

  正念通常與正知(sampajabba)同時生起。正知就是智慧或觀智。當禅修者的正念與正知都強而有力時,修行止禅與觀禅就容易成功。

  在禅修的過程中,正念強的時候,定力就會強。當正念與定力強的時候,正知也會強。相反地,正念弱的時候,定力就會弱。當正念與定力弱的時候,正知就無法生起。這就是爲何佛陀在《谛相應.叁摩地經》(Samadhi Sutta, Sacca Samyutta)中開示說:

  「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

  由此可知,定力是正知(智慧)生起的直接因素。然而,沒有正念的話定力就無法生起。這就是爲何當正念與定力弱的時候正知就無法生起的理由。

  

  問38:如何成爲一個好的禅修者?

  答38:要成爲一個好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確的禅修目標。如果禅修的目標正確,你的禅修態度也就正確。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會被誤導而走入歧途。那麼,禅修的正確目標是什麼呢?佛陀在親自授人比丘戒的許多場合裏清楚地宣示了禅修的目標。他說:

  「善來,比丘。法已善說,堅持梵行以究竟離苦。」

  因此,究竟離苦就是你禅修的正確目標。要達到此目標,你必須滅除一切煩惱,因爲煩惱是苦的原因。有十種煩惱,即貪欲、瞋恨、愚癡、傲慢、邪見、懷疑、昏沈、散亂、無慚、無愧。你必須謹記在心:你的任務就是要將這些煩惱徹底滅除。然而,在你的禅修力量還不夠強之前,至少你應當努力避免受到這些煩惱控製。

  要滅除一切煩惱就必須修習戒、定、慧叁學。不過,在禅修的路上有許多陷阱與岔路;如果不小心謹慎,你可能會由于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煩惱的陷阱及走上歧途。這就是佛陀之所以開示《小心材譬喻經》(Culasaropama Sutta, Majjhima Nikaya)的緣故。他開示說:

  「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裏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這一切衆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擁有供養、恭敬與名望,而其它那些比丘則默默無聞、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供養、恭敬與名望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他退縮與懈怠。我說這個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忽略大樹的心材、邊材、內樹皮與外樹皮而砍下樹枝與樹葉,認爲它們就是心材而帶走的人。如此,無論此人將它們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

  這是《小心材譬喻經》當中提到的第一種禅修者,由于他對供養、恭敬與名望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接著佛陀開示第二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

《帕奧禅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之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