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意大利禅修記

  意大利禅修記

  陳慈蘭 2002/4/30

  ■ 櫻樹野原禅修中心 Pian dei Ciliegi

  今年初春(2002年 3月底),赴意大利米蘭(Milan) 南部橄榄山林(Montesanto) 的「櫻樹野原禅修中心(Pian dei Ciliege)」修習四念處,爲期叁周。全程是二個月。

  這「櫻樹野原禅修中心」,由一幢二十多年久的五層別墅旅館改裝而成,巍立在重重群山中,所面向的西南群山遠處,突顯出一大片白皚皚的山脈,那正是橫互于法國、奧大利、瑞士、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享有歐州風景之冠的「阿爾卑斯山脈(The Alps)」,山脈的雪水往底下迂迥涎流,仿如半空中撒下的一條白錦帶;從東北角眺望,隱約可見整個米蘭市和羅馬城。山間的雲海、岚霧,日出、夕陽、星月奇觀,與大森林裏的芬多精、活氧、陰離子,以及在層層山間點綴的豔麗野花、梯田、宅舍、村莊等等景色,誠如置身于清靈幽境中。 但,禅師僅給予它3顆半星的評鑒,他說瑞士禅修營的大自然景致堪稱得上5顆星呢。

  除了意大利本地學生外,尚有來自瑞士、德國、波蘭、捷克共和國以及美國等地的國際學生,共約30位,包括4位美國華籍學生。 第二次與歐州習禅者生活一起,印象深刻,尤其欣賞他們語默動靜中展現的溫文儒雅,他們的生活品質,以及愛護大自然、環保精神,在在表現了極高的公共道德水平。

  ■ 四念處Satipatthana的修慧---毗婆舍那觀Vipassana

  雖然接觸佛教十余年後才讀到原始經典(尼柯耶或阿含),卻有如撥雲見日般地驚喜,原來世尊是如此明白的指出他的教義和實修方向:『汝等當知我以叁十七道品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世尊特別強調和保證修習四念處的殊勝,因爲四念處止觀兼具、止觀平衡,如經線般地貫穿了叁十七道品和出世間法義,不節外生枝的正向、直向解脫、涅槃,所以世尊強調這是「唯一的道路」。

  觀慧是佛法的精髓! 當年世尊出家後,曾與印度極有名望的二位老師修習四禅八定,後來世尊體認這些定禅不能完全解脫,于是離開他尊敬的老師,獨自修習,開展了「毗婆舍那觀」而正智正覺身心的特性本質,體證實相,獲得完全解脫---涅槃。 世尊正覺後的七個星期,是在尼蘭加拉河岸的菩提樹附近渡過的,其間二個星期,獨居在一棵牧羊人的無花果樹下;在這棵無花果樹下,世尊心中生起如是悲心:「唯有一條路,能令衆生淨化、克服憂傷、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達解脫,體證涅槃,這即是四念處(毗婆舍那觀)。」 這時,梵天界的娑婆主心領神會了世尊的悲心,便迅速離開梵天界,來到世尊面前,禮敬世尊說:「正是,世尊! 唯有一條路,能令衆生淨化….這即是四念處….。」 梵天娑婆主複言:

  世尊看見唯一終止輪回的道路 Exalted One sees the only way that ends rebirth,

  他覺證這聖道時生起了悲心 Compassion-moved he knows the noble path,

  過去,衆生依此聖道跨越苦海 By which before the Sorrow”s was crossed,

  未來亦然,就如現在所跨越的一樣 Will be in future, and is crossed just now。

  世尊將毗婆舍那觀運用在四個念處上,教導衆生如何修習解脫,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五蘊、五蓋、六處、七覺支、四聖谛)。身念處或稱色法,其它叁個念處或可統稱爲心法。身念處是四念處的起觀點(starting point),體證身念處之色法的四大現象和剎那無常生滅相之後,其它叁個念處自然而然隨之現起。

  慧觀的巴利文是Vipassana(毗婆舍那),英譯是Insight; 定禅的巴利文是Samadhi(奢摩他),英譯是Concentration / Tranquility。 Vipassana在漢譯經典裏,被簡譯成“觀”或“禅思”,而Samadhi被簡譯成 “禅定”。 慧觀既然是佛法的精髓,修習慧觀才能如實見苦集---得法住智、證苦滅---得涅槃智,所以是唯一的解脫道路,是有別于外道的特質,不修慧觀---毗婆舍那 便是外道。

  ■ 唯一的道路 Ekayana / The Only Way

  很多佛教徒對 “唯一的道路” 這字眼相當過敏,可是世尊卻苦口婆心的如是強調! 史實告訴我們:原始聖典和四念處在中國失傳了約1550年,取而代之的各宗各派祖師法門,不但誤解、曲解,同時更抑貶世尊和其直承*聲聞聖弟子的教法!! 史實又告訴我們:原始聖典和四念處正在被找回來了。「當今信息發達,國際學者和修行者引燃原始聖典之法炬,也找到止觀慧力大大超越我們的祖師大德的善知識和聖者」,但,遺憾的是,由于先入爲主、根深蒂固的觀念和執強的習性,以及感情信仰的包袱,讓很多人提不起理性和公正的勇氣來面對史實流變的震憾。(*聽聞佛陀教化的音聲,欣奉躬行解脫者謂聲聞聖弟子。所有佛弟子皆是聲聞弟子。)

  世尊預知,他入滅後佛教徒們將有見诤、分歧,所以入滅前再次告誡:『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等叁十七道品….我所說法,內外已訖,沒有分別,….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汝等宜當于此法(叁十七道品)和同敬順,勿生诤訟…如有修行此法者,則我真弟子、第一學者。(見大般涅槃經)』

  世尊預知,衆生心性日趨動亂、思想日趨複雜,即使節外旁生八萬四千法門,終得回歸「根本境界」---四念處才得解脫,所以世尊一再強調:「要以四念處爲自依洲、法依洲……它是唯一達至解脫、涅槃的道路。」 真誠修習四念處和研讀原始經論者,對這「唯一道路」的共識如下:

  1.它止觀兼具、止觀平衡;它戒、定、慧均等。

  2.它直下、當下,不節外生枝;依靠自已便能解脫。

  3.它是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和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的軸心,用以平衡五根、五力。

  4.它是七覺支的檢視器,如同sensor;有正智內明才能抉擇正法律。

  5.它是駛入八正道---解脫道 的銜接管道或命脈中心要道;有正智內明才能覺擇正道。

  6.它貫穿叁十七道品、五蘊、四聖谛,是正向、直向涅槃的導引或指南針。

  7.它是破五取蘊、破十二緣起,如實見、如實證四聖谛---苦、集、滅、道 的利具。

  成就止、觀平衡的四念處,能獲種種神通力和最高的漏盡智慧。 神通第一的目楗連尊者,是從阿那律尊者處聽聞到四念處的,現在就讓我們來讀一段《阿那律相應》經文:

  一群比丘們來到祗樹給孤獨園的松林精舍,向阿那律尊者請法:“您尊者如何修習而獲得大神通?”

  阿那律尊者回答:“我因修習四念處而獲得大神通,這四念處便是:就身如實觀身,就受如實觀受,就心如實觀心,就法如實觀法;我精勤持續地覺照、洞晰,今已斷除世間的憂苦、煩惱了。” “而且,….我因修習四念處而獲得叁明六通…..。” “最後,我因修習四念處而斷盡一切煩惱,就在此生,我得心解脫、得慧解脫、得大神通。”

  ■ 定禅 與 宗教體驗

  世尊出生當時,印度的思想最活潑,教派、學說林立,有所謂的六師外道、六十二見和叁百六十見。 印度的宗教可以說是世界宗教的總模型,而其特色是與哲學融會一體,它是屬于向內性、冥想性的。大自然的地域、地形、氣候、天災、地變,人類種族的異歧,社會的內亂、外患,國家的戰爭等等,都是文化、哲學思想和民俗、宗教信仰所以形成的背景。(參考數據: 原始佛教哲學史 李世傑)

  世尊的教誡和修證,超越了各種哲學見解、形而上學說和宗教體驗,世尊說:「我觀察萬事萬物,不予采納;我觀察各種學說,不予采納;我明覺、體證內在的甯靜。」 但世尊入滅約百年後,佛弟子們逐漸感染了宗教色彩,與當時婆羅門教、耆那教相似,同時由于持戒不同而立異說、由于對法義理解不同而變更戒律,兩者互爲影響,加上政治、社會背景等因素,佛教內部開始分歧,分派。(參考數據: 原始佛教 中村元)

  一般宗教體驗大致由修定而來,修習定禅到某種程度可以觀想出火遼遍地、水淹遍地或天堂、極樂世界….等等,也可以觀想出黑眼、大耳、著唐裝的耶稣或藍眼、高鼻、大胡子的阿彌陀佛….等等。 但,這些修定的“觀想”都還屬觀念範疇,與毗婆舍那的 “直觀、現觀”真實法是完全不同的。

  定力和慧觀力(正念)都是一種心識狀態(mental state),我們的心識以類似 “光”和 “顔色” 的形態展現,所以修定或修毗婆舍那到一定程度時,會看到光和顔色,不明者往往以爲它是神或佛、菩薩的感召力,而執著不已。 禅師一再交待:不要理會光、顔色、聲音、形態,它們都是觀念來的,要超越觀念! 觀察其真實法!

  沒有相當止與觀的基礎,就開始觀心法或外觀器界,是極爲不切實際的,這猶如空中蓋樓閣一樣,而且很容易偏頗到定禅或梵我、天人合一等境界去,習禅者務必謹慎,切勿好高骛遠。 身爲佛教徒者,對宗教之形成、印度宗教背景、以及佛教思想之流變,應有理性的獵涉辨識,同時對止與觀的內涵、次第和功能性,更應深入行解晰別,否則將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簡言之,靈異、形而上學、宗教體驗、四禅八定皆通外道,唯毗婆舍那慧觀不共外道…

《意大利禅修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