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西尊者簡介
陳慈蘭 譯撰 7-31-2001
《 前言 》
1. 佛陀很少用相當的次數和這樣強調的語氣開示一種教法:「唯有四念處(內觀智慧禅)這條道路能夠淨化身心、克服憂傷、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達解脫,體證涅槃…..;要以四念處爲自依洲、法依洲……。」
2. 修習四念處有二個途徑:a. 先修定後轉「毗婆舍那觀」,四念處裏的「安那般那念」便屬這途徑;b. 止觀同時進展的「毗婆舍那觀」或稱「純內觀」;《須深盜法經》裏佛陀所教示的,以及近代緬甸列迪(Ledi)尊者所強調的從身體各處覺受起觀、開展 與 馬哈西(Mahasi)尊者所強調的從呼吸時腹部起伏起觀、開展,便是這純內觀途徑。
3. 四念處在北傳可以說失傳了(原因敘述于後),唯「安那般那念」被發展成「天臺摩诃止觀」或「六妙門」; 同時,北傳佛弟子長久以來誤以爲毗婆舍那觀的定力----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 in continuity)只是初禅前的近分定而已,所以有 “慧解脫不須要有初禅定力” 之謬見。 事實上,剎那定在毗婆舍那觀禅的每一禅都有,而且各有不同程度。 四禅要俱足止觀平衡的剎那定才堪稱爲「正定」,否則便是外道定或邪定。
4. 中國佛弟子們如要修習四念處,研讀巴利或巴利直接英譯、中譯之經論可能是較好的選擇。(原因陳述于後)
口口相傳
世尊在世至公元前叁十年,約五百年間,沒有文字記載經、律、論,聖弟子們皆以背誦、合誦方式,將聖典一代代流傳下來。當年世尊告諸弟子:「我已將正覺所證之法教導汝等,汝等應該集合誦讀、修習,依文依義,無有紛爭,以使梵行持續長住,慈憫世間,利益和安樂人、天;何是汝等所當合誦者?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是汝等所當合誦的。《長部.歡喜經等》」又,世尊涅槃前的最後遊化,再次苦口婆心的遺教弟子們:「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所說法,內外已訖,沒有分別,…..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汝等宜當于此法(叁十七道品) 和同敬順,勿生诤訟….如有修行此法者,則我真弟第一學者」;「….所謂四大教法者, 依法不依人」;「….要以四念處爲自依洲、法依洲……」《長部.遊行經或大般涅槃經》
「爲防止僧團內部起紛爭、歧見,爲使梵行持續長住,爲慈憫世間,利益和安樂人、天,世尊教誡弟子要合誦、修習經法,而且再叁強調:叁十七道品是自覺覺他之正法。」
佛滅二千五百余年後的今日,雖然文字印刷精美、計算機儲存便利,但是在正統南傳上座部佛教裏,口口背誦、合誦巴利叁藏的沿習依然存在。(1998年叁月,筆者初次參遊緬甸仰光的一個森林禅修道場時,每天清晨、傍晚都靜思在數百個暑假短期出家孩子們朗朗背誦巴利經文的音聲裏,這背誦旋律如同潺潺流動的清泉、如同扣擊翠玉的回音,萦繞在時空上、澈響在山林間。)
所以1920年代,緬甸謝昆村(Seikkhun Village) 的一個寺院,出現背誦、合誦叁藏的沿習並不稀奇。當年,最後一節課,主誦者清晰、流暢、悠揚、甜美的誦讀聲,蓋過了老師Parama尊者微弱的音量,這清誦的旋律和速度,猶如一匹純種的第一代雄馬,俱足各種優良品德,豪邁自如,無須任何鞭策。然而,這位主誦者既非長老級僧人,亦非受戒的比丘,而是一位十九歲的沙彌。能夠熟背叁藏,尤其是阿毗達摩論疏、注疏的僧人,是極稀有難得的,成千上萬個僧人才可能找到一個。當年的這位天才主誦者即是梭巴納(Sobana)沙彌,後來被尊稱爲 馬哈西(Mahasi)尊者。
幼年時期
梭巴納沙彌于1904年7月29日清晨叁時,出生在古老緬甸王朝首都雪布(Shwebo)之西約七哩路外謝昆村的一個小康家庭裏。六歲時,被送到寺院受教育,當時的寺院不但提供心智課程,也提供世知課程,是出家人的安住處,也是傳教師、政府官員、將軍們的踏腳板。十二歲時,在Ardeicca長老座下剃度爲沙彌,被賜名爲梭巴納(Shin Sobana),意即卓越、莊嚴、高雅,這名字非常吻合他純潔、聰慧的性情和他挺拔、強壯、結實的外表;老師似能預知這沙彌將來會是一盞指引法義和內觀智慧全面照耀的燈塔,所以賜予這出類拔萃的名字。
梭巴納沙彌不僅熟讀巴利叁藏,同時對代數、幾何、叁角亦別具天份,不須老師指導,只靠自已短期學習便能得解。
受戒爲比丘
十九歲時,這位沙彌曾作這樣思考:「我比別人花費較少時間便能熟讀叁藏,我也學了英文,如果不出家回到世俗上,我當能自立,但我更渴求佛陀的內觀智慧,我應當終身爲僧,可能的話,我將追隨 钖龍(Thee-Lon)尊者的足迹,成爲全國傑出的聖者。」
于是在十九歲又四個月的十一月第四個星期一,他受戒爲比丘。
緊接著以後叁年,他無須花時間准傭,便順利通過國家舉辦的初級、中級和高級巴利文佛學考試,這考試不僅是時尚,也是對僧人的一種認定和榮譽。再累積了四年的結夏安居(Vassas)修習後,他覺得必要到曼德勒(Mandalay)--一個著名的佛法學習城市去接受博學、熟煉長老們的指導。
花約一年時間在曼德勒學習,對他來說是足夠了。由于他才華橫溢,次年(1929年)毛淡棉(Moulmein) 東邊二哩路外的唐淵寺(Taungwainggal Taik) 致函邀請他去當助教;此寺穿戴著大自然的飾物---魁偉的樹木、叢林、山丘,以甯靜、安詳的氣質,來迎接這位青年才俊僧人的莅臨。在唐淵寺住錫叁年,除了認真教導學生外,並致力于巴利經文、論書和長部的研究,同時非常用心、仔細地啄磨中部和長部裏的〈大念處經〉和其注疏,他立志要以親身體驗來證實佛陀對〈大念處經〉的特別教導和格外強調。
圓滿十六觀智
因爲對經教、論藏的透澈了解和實踐,梭巴納比丘深切感念佛陀在〈羯臘摩經〉(Kaysamutti Sutta或稱Kalama Sutta) 裏的教示:「不但要依法義了解法義,更要親身體證法義……」,尤其對佛陀在〈大念處經〉裏的保證:「如依法勤修四念處者七年…..七個月…..乃至七天…..可獲得正道、體證涅槃……」更是忠心耿耿。他決定去尋找四念處內觀明師。打聽到離毛淡棉不遠處的打端鎮(Thaton) 住著一位很有名望的明貢(Mingun)尊者,而且得知明貢尊者的老師竟然是 錫龍尊者的弟子時,更是喜出望外。謝辭了唐淵寺的挽留,于1931年(27歲)與另一位比丘,僅攜帶叁衣一缽,赤著腳,嚴謹地持守戒律,奔向明貢尊者住處去。
在明貢尊者的指導下,他竭力精進地修習「毗婆舍那觀(Vipassana)」。爲了培育更深穩的正念和定力,他約有四個月不說一語、也不入沈睡;行禅時不錯失每一個動作和覺受變化,完全將自已沈溺、結合在覺觀裏。此時,他的身心狀況極爲清明和健康。明貢尊者指示:修習四念處也同時在開展七覺支,七覺支平衡開展時,能消除各種疾病,梭巴納比丘身心清淨的狀況是七覺支開展的(止觀)功能。(正念--即觀力 強時,能除盡不善心,心清淨將帶動身清淨,因身的質變是依賴心的作用。)
原先計劃在明貢尊者座下修學一年,沒想到不到一年他已圓滿了十六觀智。不久,唐淵寺梢來一通電報,說住持病危,于是離開明貢尊者。唐淵寺住持圓寂後,他幫忙管理寺務和教學,兩年後(30歲),滿十年戒臘,才正式接任住持職位。
接任唐淵寺住持四年後,他想回故鄉去教授佛法和毗婆舍那觀給親人和村民。首先是最年長的堂兄和最年輕的堂弟,以及一位村民來接受教導;第叁天他們便獲得第一觀智--「見清淨」,不久大堂兄先證得空性---身行安息;這叁人得益後,第二次來學習的就有五十人,其中也有人證得空性階智。 從此,梭巴納比丘聲名遠播。 在故鄉約七個月後,唐淵寺再度邀請他回去教學和指導毗婆舍那觀。
獲頒最高巴利佛學博士 (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
1940年,緬甸在英國統治下創立了一個新條例,即教授佛法者必須通過國家的法學博士甄試(Pathamabyi Examination),以取得教授文憑,而且必須巳經通過高級巴利佛學考試及格者才有資格參加;此甄試包括叁科主要科目和六科選考科目。爲保握時機,梭巴納比丘次年即赴仰光考場,就僅一次,他通過叁科主考和五科選考,不但取得教授文憑,同時獲得政府頒予「最高巴利佛學博士(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頭銜。此時梭巴納比丘年方37歲。
之後的四十年間 (甚至至目前爲止?),尚末有第二個僧人能在一年內通過八科、或七科、或六科法學博士甄試者,唯梭巴納比丘一人。
馬哈西尊者 與 謝昆村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日本襲擊南亞國家,緬甸的英國執政當局下令在機場附近的居民,包括唐淵寺僧衆都必須撤離,于是梭巴納比丘再度返回故鄉謝昆村教學。
梭巴納比丘住在村上的馬哈西寺(Mahasi),此寺因有一只大鼓而名之爲Mahasi寺,maha是 “大” 的意思,si是 “鼓” 的意思;每當梭巴納比丘要講課、開示前,寺院即鳴鼓報時,通知學生和村民來上課;因此,梭巴納比丘被尊稱爲 馬哈西---大鼓尊者。 現在這只 “大鼓” 象征著馬哈西尊者的尊貴和卓越。
謝昆村確是個…
《馬哈西尊者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