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4

  ..續本文上一頁;外道勝論派認爲已有不必再生,故妄計生未有之果;內道小乘經部派亦許未有之果依因緣聚合後才能産生;隨理唯識宗及隨教唯識宗的有些論師亦如是承認;外道裸形派許應生亦有亦無之果,可以說此果既是有而生亦是無而生,産生這樣的二俱果;有者認爲不能說生已有之法,因爲有者不必再生,亦不能說無,因爲無者永不能生,如石女兒縱依諸緣亦不能産生之理相同,故應生非二俱之果。爲此中觀論師運用理論來破析彼諸各有偏袒的觀點說:已有之果何用再生,此生根本沒有必要。本無之果永不能生或應成無窮生,如縱然是積聚諸多生緣,于石女兒之生亦毫無益處。《中觀四百論》雲:“若許已有果,及計尚無果,柱等莊嚴屋,此義應非有。”《中論》雲:“若果定有性,因爲何所生,若果定無性,因爲何所生。因不生果者,則無有因相,若無有因相,誰能有是果。”如是以此類推承許二俱與非二俱之生不但相違,亦根本不能成立。世俗中除有無以外,第叁品物體的生果亦不可能,因此二俱與非二俱均無生果的力用。以教證成立無二俱之生。《中論》雲:“有無二事共,雲何是涅槃,是二不同處,如明暗不具。”又雲:“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業,有無相違故,一處則無二。”又以教證成立無非二俱之生。《中論》雲:“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槃,若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

  世間衆生由無明不知所謂之生是緣起假立而妄起顛倒實執,以致于生死輪回中流轉不息,感受無量痛苦不得解脫,故應通過聞思中觀理論,以理抉擇一切所知法現而無有自性、毫無實體,進而實地修悟真理才能逐漸破除相續中熏習已久的實執分別心,證悟諸法究竟的般若實相。

  未貳(世間妨難)分二:一、妨難;二、彼答。

  申壹、妨難

  世住自見許爲量,此中何用說道理,

  他從他生亦世知,故有他生何用理。

  一般世間人均各住自見,並許自己的一切見聞等皆爲正量,此是最有力的事實證據,何用說其它的道理呢?亦就是說在此現量的見聞覺知中根本不需要其它道理來觀察,因爲從他有自性之因,生他有自性之果爲世人現量所見知的,故于世俗中說有他生何必還用其它道理來觀察抉擇呢?

  他生宗例舉世住自見來辯護自許他生之觀點無有過失,並謂非但不能破除他生,還應該建立自性實有之他生,否則與世間名言量相違,或于世間有害。彼等認爲世人的一切見聞覺知是最有力的事實正量,若與此相違,會有極大過失。他生宗在受到有力正理的攻破以致無力招架的情況下就不論道理,而以世間現量的根據作垂死之诤,故說汝等中觀師若不承許他生,豈不是連因果法亦一並否認了嗎?因爲他從他生乃世人現量所知,成立此生亦勿須什麼道理,擺出事實即可證明,事實勝于雄辯故。例舉世住自見爲有力的辯護根據,如果他生之所立已有,再講很多其它的能立根據,或依其它理論比量來作抉擇確實沒有必要。比如爐竈中的火已現量見到,再詣房頂依煙來推測火的存在,這樣的比量抉擇純屬多余。

  申貳(彼答)分二:一、若世間許他生而世間無害;二、世間名言亦無自性他生故世間無害。

  酉壹(若世間許他生而世間無害)分叁:一、以區分能境所境之正邪而略說二谛;二、彼者廣說;叁、故說何境于世間有無妨害之差別而結尾。

  科判中的“略說二谛”等爲附述義,亦就是說非直接以應成理論著重抉擇二谛,而是在回辯他宗的觀點時順便附述的。雖然應成派本宗不分二谛,但此處在尚未以本論所說“如有翳眼所緣事,不能害于無翳識,如是諸離淨智識,非能害于無垢慧”的深義真實回答他宗前,首以前行的方式暫分二谛,其原因主要爲令無倒了知世間有害與世間無害的差別。因爲世間衆生不解大乘經義,心相續中具有厚重的實執串習,亦未曾聞思過抉擇諸法自性本空的勝義理論,認爲自己的一切見聞覺知都是真實正量,與此相反則認爲有害,若直接告知世間一切皆爲假立、空性等法,只能令其聞而生畏,以致不能接受,由此容易導致彼等不隨義理、不入勝義深法而謗棄的嚴重過患。因此在爲遣除此等弊端的前提下暫分了二谛的講述,必須首先廣說世間道理,否則難以遣除彼等提出有世間違害的觀點。在抉擇勝義谛時,世間一切皆非真實正量,抉擇世俗谛時隨順衆生而暫許爲正量。是故當知,此處非真實究竟乃暫時之方便而附述二谛,因爲應成派所抉擇的究竟勝義谛不分二谛,亦根本不承認他宗所許二谛之分位,此等分位差別法均爲應成理論的所破境故。如上所述不分二谛,二谛一味的大平等性乃爲真實勝義谛,分二谛則是勝義理論的所破法。也就是說,中觀應成派只是在未超離世間分別心的衆生面前暫述二谛時,名言中雖有正量(現量、比量),然于講述勝義谛的甚深空性時卻許世住自見爲真實正量者極不應理,因爲在以中觀正理觀察時,的確無有成立他生的理由。應成派故于此處分開二谛的講法並非真實抉擇二谛無二的究竟本性,而是隨順世間名言、安住世俗谛而附述二谛的暫時分位與差別,目的是通過這種方便來遣除他宗提出辯論的疑惑。因爲在以正理觀察時,無論是他生宗還是普通世間人如何承許,彼等所許之理均成抉擇空性最爲殊勝的助緣,如同火上加薪,只能促使火勢更旺一般。簡要言之:自續派持分二谛的見解,承許世俗中有,勝義中空性。應成派持不分二谛的見解,以勝義理論抉擇大空性的本體時,二谛都是平等一味的大雙運。因此所謂的二谛完全是觀待衆生分別心而分位安立的,于聖者各別自證智前都是空寂離戲的一味大平等性。

  戍壹、以區分能境所境之正邪而附述二谛

  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

  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

  由于內外諸法皆有以無漏智慧所見的真實勝義空性與分別心所見世俗虛妄的現法,故爾得出了諸法的二種體性。諸佛世尊已無倒正知二谛本性,如實宣說了以出世無漏智慧所見大空離戲的真境,即名真實勝義谛。以觀現世量與淨見量所見無有堪忍自體的虛妄現法則名爲世俗谛。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雲:“此等輪涅所攝之一切諸法,皆許爲所有有法顯現即世俗谛,一切法性空性爲勝義谛。《父子相會經》雲:“世間知者此二谛,汝未聞他自證悟,此乃勝義世俗谛,永時無有第叁谛。”如是所說。于彼,所謂世俗者,是指生等現而無有自性,如幻、如亂發等現相,若觀察彼等顯現之自性,生等之現相皆爲空性,彼實相即是勝義者。《入中論》雲:“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世俗。”是故,彼二谛亦若許勝義中異體,世俗中一體,則應知《解深密意經》中說,各有四四過失。”可見此處所謂的二谛,是指現空二谛,非爲實相與現相二谛,因爲本論該頌中明顯已說:說見真境即真谛。又雲:說空性者是了義。月稱論師又于本論自釋第五品中雲:“其中苦集道谛乃世俗谛所攝,滅谛即勝義谛自性,如是雖說有其余諸谛,如其所應當知皆爲二谛中所攝。”倘若此處所說是指實相、現相二谛爲勝義者,那麼實相與現相相同無欺之境與有境應爲勝義谛,然于該頌中僅述所境、未提能境方面。複于宣說了義時,亦未述光明而僅述大空性方面,尤于本論自釋中明顯已述聖者之能境智慧、菩提心等正道均攝于世俗谛中。內外一切諸法皆有見真、見妄兩種體性,以無漏智慧現見的所知法爲勝義谛,在能境分別心前顯現的一切所知法爲世俗谛。此並非指內外諸法存在自相實有之體性,亦非如有實宗抉擇勝義谛之無分微塵與無分刹那爲自相實有的所知法。那麼何爲見真、何爲見妄呢?所謂見真者,是指現空無別中最爲了義的大空性。所謂見妄者,是指凡聖之身口意可行、可觸、可說、可知、可見的世俗諸法。前者是出世無漏智慧所見的本性,後者是觀待異生凡夫,由無明習氣等翳障所蔽慧眼的分別妄見力所有的顯現,觀待二谛各量如是得出了諸法的二種體性。

  總而言之,在以理論抉擇勝義谛大空性的這一反體時,一切現法爲世俗谛,空性爲勝義谛,因此第叁轉*輪所抉擇的大光明,相對于中觀派以勝義理論所抉擇大空性的這一反體而言,乃名言谛所攝。若觀待聖智或真實義而言,第二轉般若經部與中觀諸論所抉擇的世俗谛與了義的勝義谛,都是一味無別的。應成派在講述現空二谛時,抉擇世俗谛的範圍是極其廣泛的,其原因主要是它涵蓋了清淨與不清淨的一切現法。因爲無論是清淨的涅槃或不清淨輪回的一切顯現,在以勝義理論觀察抉擇時,凡是一切顯現法的自性均爲大空離戲的本體,就連本來清淨的如來藏大光明亦無真實堪忍的自體存在。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注疏·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諸所知可以分別爲真實、虛妄二種,此等皆可攝于二谛中,以能境衡量此二義時,則有真實與相似及顛倒的差別,由此出現了種種外內之宗。

  首先外道宗:數論派者:承許具叁德平衡的主體(自性)與神我二者爲勝義,由自性幻化一切虛妄的現相爲世俗法,一旦修道後,以所獲得之禅定眼觀視,方能現量了知一切現相法的過患,諸現相即融入于(本解脫)自性後,神我(士夫)與欺惑(虛妄)的外境脫離聯系而獨自安住,許此爲解脫果。秘密派者:承許獨一識聖我的自性,(彼者本具九種差別:即有情、有身、周遍、常法、獨一、生滅之依處、沒有被凡夫的漏法染汙及功德、非意識境、無可言說。)周遍內外一切法猶如大虛空,即爲勝義,雖有種種顯現,然非谛實,均于聖我獨一識中平等爲一體故,偏墮于器情諸邊的顯現法爲世俗。如理作意的瑜伽士修持相應如彼聖我之相,能徹底遣除俱生與遍計無明的種子,猶如摧毀寶瓶後其內之小虛空融入大虛空般諸法融入于大我之中,許此爲解脫果。吠陀派等認爲各持的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是作者,許此恒常法乃爲勝義,由彼之神變所産生無常…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