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略釋·般若燈
益西彭措堪布 著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352
上師傳法之相……………………………………353
所講真論……………………………………………364
甲壹、名義…………………………………………364
甲貳、譯禮…………………………………………369
甲叁、論義…………………………………………370
乙壹、造論分支…………………………………370
丙壹、總贊菩提叁因…………………………370
丙貳、分別禮贊大悲…………………………370
乙貳、所造論體…………………………………373
丙壹、宣說暫時地……………………………373
丁壹、分別說十地…………………………373
戊壹、極喜地等五地……………………373
己壹、極喜地…………………………373
己貳、無垢地…………………………384
己叁、發光地…………………………389
己肆、焰慧地………………………395
己伍、難勝地………………………399
戊貳、現前地……………………………400
己壹、真實……………………………400
庚壹、略說能境地之體性…………400
庚貳、廣說所境空性………………400
辛壹、宣說空性之深義…………400
辛貳、真實宣說具深義空性……401
壬壹、如何傳相……………401
壬貳、爲誰傳器……………401
壬叁、所講之法………………403
癸壹、以理證抉擇空性……403
子壹、以理抉擇法無我…403
子貳、以理抉擇人無我…454
癸貳、空性之分類…………481
庚叁、說此地功德而結尾…………493
己貳、結尾本品………………………494
戊叁、遠行地等四地……………………495
己壹、七遠行地……………………495
己貳、八不動地……………………496
己叁、九善慧地……………………498
己肆、十法雲地……………………499
丁貳、諸地之功德………………………500
丙貳、宣說究竟地…………………………502
丁壹、最初得正覺之相…………………502
丁貳、所得正覺之本體…………………506
丁叁、得正覺後以幻化度衆之相………514
乙叁、造論究竟…………………………………518
丙壹、如何造論………………………………518
丙貳、此善回向………………………………519
甲肆、末義…………………………………………520
乙壹、論師中誰造………………………………520
乙貳、譯師誰譯…………………………………520
皈依上師叁寶!
爲度化一切衆生獲得究竟佛果,發無上的菩提心!
佛法教主叁界師,頂禮釋迦牟尼佛。
智慧之源妙吉祥,祈慧加持入相續。
般若精蕊光顯者,頂禮怙主龍樹尊。
廣弘離戲中道義,由衷敬禮聖月稱。
曼殊師利意化身,顯密融通麥彭尊,
精要日光炳照世,稽首頂禮哀攝受。
顯密中道大圓滿,一味善說智慧藏,
意傳加持入心間,我與如我衆道友,
直至菩提永不離,金剛上師哀攝受。
詩韻雖甚不善巧,然依聖教略宣說,
循此善法修學者,燈光般亦除癡暗,
並生中觀勝定解,啓蒙智慧詣深道,
增益順緣賜吉祥,祈禮叁根本攝受。
《入中論》是著重解釋第二大怙主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中論》之釋論,故屬于第二轉*輪的般若法要。全文分二:傳法之相,所講真論。
甲壹(上師傳法之相)分叁:乙壹、導師佛陀之傳相;乙貳、阿阇黎羅漢之傳相;乙叁、班智達之傳相。
乙壹、導師佛陀之傳相:
導師佛陀以身語意叁門顯示神通變化而傳法。身神變:"佛身發光現祥瑞,廣長舌遍覆叁千",佛的白毫間放大光明,複現廣長舌相,周遍叁千大千世界;意神變:佛陀遍知一切衆生的根器而應機施教;語神變:"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首以身神變攝受所化衆生,次以意神變觀察根器,再以語神變爲其傳法。
乙貳、阿阇黎羅漢之傳相:
阿阇黎羅漢以叁清淨而傳法。聞法者法器清淨:阿羅漢以他心通觀知聞法者的心相續,知聞法者于所傳法必定不生邪見而能歡喜生信受持,如是必定對衆生有利才爲傳法,故聞法弟子們皆爲清淨法器;傳法者能诠之聲句清淨:阿羅漢已斷俱生我執,已清淨煩惱障,亦泯滅了親怨等分別執著,故彼發心及音聲都微妙清淨;所诠義清淨:阿羅漢已證得不忘陀羅尼,故于所聞之法無論自己通達與否(雖達四谛十六行相,但大乘法未必能證達),然于佛法的句義均不會增減錯謬,而能圓滿准確無誤地傳述佛陀的意趣。
乙叁(班智達之傳相)分二:丙壹、戒香寺之傳相;丙貳、那爛陀寺之傳相。
藏漢佛法均來源于古印度,在古印度有衆多寺院,其中最著名的兩大寺院,即那爛陀寺與戒香寺。二大寺院中常有衆多大班智達講、辯、著。後世講法的方式除彌勒菩薩所傳、世親菩薩發揚的五種傳法方式(必要、略說、解義、連貫、辯答)以外,多數班智達都遵循了這兩大寺院的傳法方式。
丙壹、戒香寺之傳相:
令聽法者法器清淨,即先講作者之功德,其次再講該論著之功德。又依《華嚴經》強調聞法者于聞法時應作四想:于法作妙藥想,于己作病人想,于傳法上師作善巧醫師想,于自己聞法修法作療病想。
佛法興起、弘揚的過程:即是講佛陀在因地間如何發心、行持十度,證得佛果後如何廣轉*輪,最後又在有粗重分別心的凡夫面前示現涅槃,經阿羅漢叁次結集經、律、論叁藏,班智達們著論弘法等。雪域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遵循了戒香寺的傳法方式,因彼傳承上師阿底峽尊者來自戒香寺故。
丙貳、那爛陀寺之傳相:
此寺傳法分講經與講論兩種。若傳講經典,則按環境、上師、眷屬、時間、法五圓滿而傳講。若傳講論典,則按作者、屬何經論、總義、爲誰而說、造論必要的作論五支而傳講。
雖然兩大寺院的傳法方式皆可依隨,但自宗甯瑪派多以那爛陀寺的方式而傳法,因爲甯瑪派的傳承上師,如蓮花生大士、龍樹菩薩、月稱論師等都曾經在那爛陀寺任過大堪布,故按造論五支而傳講本論。
一.作者:首先介紹作者。在本論的結尾時說:"入中論頌,是薩曼達國,光顯龍猛深廣理趣,證持明位、得如幻定、住無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奪之殊勝智慧,能于所畫乳牛擠乳、破除有情實執之月稱大阿阇黎所造。"故本論的作者月稱菩薩已經圓滿具備了上等造論者之殊勝功德,是一位獲得希有成就的大菩薩。
月稱菩薩生于印度一婆羅門家族,幼年學習外道典籍,長大後,經父母同意而入內道出家爲僧,赴那爛陀寺禮月護阿阇黎受沙彌十戒而得月稱之名,年滿歲足受具足戒。他廣聞博學顯密教法,修證生圓次第,獲證甚深法性,具足希有神變等,但外現凡庸之相,好吃懶做,由此引起了寺中凡夫僧人的不滿,導致對月稱遷單。阿阇黎月護知其乃大成就菩薩的示現,非凡情所能揣度、窺測。凡夫由于無知而誹謗大菩薩的罪業極大,爲除衆惑、免衆造罪,派遣弟子日稱伴隨月稱在寺院的附近山林中放牛。待牦牛都放到山那邊林中吃草去了,月稱就在他們住的帳篷裏顯示希有神變:在石板上畫一牦牛擠奶,並將牛奶提煉成酥油,熬製爲奶渣,經常將奶製品送回寺院供養僧衆。一天,寺院的執事和幾位僧人又給月稱與日稱送來食物,同時給牦牛送來飼料,他們看見先前送來的食物與飼料都沒有動用過,又見牦牛雖然都到山那邊吃草去了,而帳篷中卻擺放著很多新鮮牛奶、酥油、奶渣等食物,甚覺奇怪而問言,這是怎麼回事?日稱就將月稱菩薩顯示希有神變的一系列事實告訴了他們。執事等人回到寺院後就將此事告訴了月護阿阇黎與全體僧衆。阿阇黎月護說:月稱已經獲得希有證悟等自在功德,理當如是顯現。大家聞言心裏無不折服,並都對月稱菩薩生起了敬信之心。
複次,略述得文殊菩薩攝受的月稱論師與得觀音菩薩攝受的大聖者旃紮古昧(旃陀羅閣彌)辯論七年的事迹。一次月稱論師正在爲衆弟子敷演大乘妙法時,見一位身量如孩童般的人徐步來到法堂中,卻站立不坐(當時印度的規矩,若人來到法堂,不願落座而站立者,表明有辯意),月稱論師見後,暗自疑言,是否來了一位善辯者,故停止講經,問道:"您從何處而來?學過什麼法?"來者答曰:"我從印度的南方來,學過《聲明巴那論》、《般若一百五十頌》、《真實名經》。"月稱論師想:從間接的意義上推知,已承認自己通達了深廣教理,但語句上卻很謙虛,僅學此叁論而已。月稱論師懷疑來者是南方的旃紮古昧,又問道:"您是不是旃紮古昧?"答曰:"世間人都如是稱呼。"月稱論師聞言說道:"大班智達不應突然到來,您應該退後一段距離,我們要擊犍椎隆重地迎接您的到來。"月稱論師停止講法,告知僧衆准備二輛馬車迎接大班智達。前一輛馬車中安放著文殊菩薩木雕像,後一輛馬車中坐的是旃紮古昧。這時旃紮古昧以偈頌贊歎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像喜而回頭,從此這尊木雕像再沒有轉過頭來,據說這尊具大加持的回首文殊菩薩像在那爛陀寺至今猶存。衆所周知,兩大論師爲使衆生理解甚深法義,于自空與他空的觀點上互相辯論長達七年之久(按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二宗本是無別一致的)…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