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

  益西彭措堪布 著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352

    上师传法之相……………………………………353

  所讲真论……………………………………………364

  甲壹、名义…………………………………………364

  甲贰、译礼…………………………………………369

  甲叁、论义…………………………………………370

   乙壹、造论分支…………………………………370

   丙壹、总赞菩提三因…………………………370

   丙贰、分别礼赞大悲…………………………370

   乙贰、所造论体…………………………………373

   丙壹、宣说暂时地……………………………373

   丁壹、分别说十地…………………………373

   戊壹、极喜地等五地……………………373

   己壹、极喜地…………………………373

   己贰、无垢地…………………………384

   己叁、发光地…………………………389

   己肆、焰慧地………………………395

   己伍、难胜地………………………399

   戊贰、现前地……………………………400

   己壹、真实……………………………400

   庚壹、略说能境地之体性…………400

   庚贰、广说所境空性………………400

   辛壹、宣说空性之深义…………400

   辛贰、真实宣说具深义空性……401

   壬壹、如何传相……………401

   壬贰、为谁传器……………401

   壬叁、所讲之法………………403

   癸壹、以理证抉择空性……403

   子壹、以理抉择法无我…403

   子贰、以理抉择人无我…454

   癸贰、空性之分类…………481

   庚叁、说此地功德而结尾…………493

   己贰、结尾本品………………………494

   戊叁、远行地等四地……………………495

   己壹、七远行地……………………495

   己贰、八不动地……………………496

   己叁、九善慧地……………………498

   己肆、十法云地……………………499

   丁贰、诸地之功德………………………500

   丙贰、宣说究竟地…………………………502

    丁壹、最初得正觉之相…………………502

    丁贰、所得正觉之本体…………………506

    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514

   乙叁、造论究竟…………………………………518

    丙壹、如何造论………………………………518

    丙贰、此善回向………………………………519

  甲肆、末义…………………………………………520

    乙壹、论师中谁造………………………………520

    乙贰、译师谁译…………………………………520

  

  皈依上师三宝!

  为度化一切众生获得究竟佛果,发无上的菩提心!

  佛法教主三界师,顶礼释迦牟尼佛。

  智慧之源妙吉祥,祈慧加持入相续。

  般若精蕊光显者,顶礼怙主龙树尊。

  广弘离戏中道义,由衷敬礼圣月称。

  曼殊师利意化身,显密融通麦彭尊,

  精要日光炳照世,稽首顶礼哀摄受。

  显密中道大圆满,一味善说智慧藏,

  意传加持入心间,我与如我众道友,

  直至菩提永不离,金刚上师哀摄受。

  诗韵虽甚不善巧,然依圣教略宣说,

  循此善法修学者,灯光般亦除痴暗,

  并生中观胜定解,启蒙智慧诣深道,

  增益顺缘赐吉祥,祈礼三根本摄受。

  《入中论》是着重解释第二大怙主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中论》之释论,故属于第二转*轮的般若法要。全文分二:传法之相,所讲真论。

  甲壹(上师传法之相)分三:乙壹、导师佛陀之传相;乙贰、阿阇黎罗汉之传相;乙叁、班智达之传相。

  乙壹、导师佛陀之传相:

  导师佛陀以身语意三门显示神通变化而传法。身神变:"佛身发光现祥瑞,广长舌遍覆三千",佛的白毫间放大光明,复现广长舌相,周遍三千大千世界;意神变:佛陀遍知一切众生的根器而应机施教;语神变:"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首以身神变摄受所化众生,次以意神变观察根器,再以语神变为其传法。

  乙贰、阿阇黎罗汉之传相:

  阿阇黎罗汉以三清净而传法。闻法者法器清净:阿罗汉以他心通观知闻法者的心相续,知闻法者于所传法必定不生邪见而能欢喜生信受持,如是必定对众生有利才为传法,故闻法弟子们皆为清净法器;传法者能诠之声句清净:阿罗汉已断俱生我执,已清净烦恼障,亦泯灭了亲怨等分别执著,故彼发心及音声都微妙清净;所诠义清净:阿罗汉已证得不忘陀罗尼,故于所闻之法无论自己通达与否(虽达四谛十六行相,但大乘法未必能证达),然于佛法的句义均不会增减错谬,而能圆满准确无误地传述佛陀的意趣。

  乙叁(班智达之传相)分二:丙壹、戒香寺之传相;丙贰、那烂陀寺之传相。

  藏汉佛法均来源于古印度,在古印度有众多寺院,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寺院,即那烂陀寺与戒香寺。二大寺院中常有众多大班智达讲、辩、著。后世讲法的方式除弥勒菩萨所传、世亲菩萨发扬的五种传法方式(必要、略说、解义、连贯、辩答)以外,多数班智达都遵循了这两大寺院的传法方式。

  丙壹、戒香寺之传相:

  令听法者法器清净,即先讲作者之功德,其次再讲该论著之功德。又依《华严经》强调闻法者于闻法时应作四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己作病人想,于传法上师作善巧医师想,于自己闻法修法作疗病想。

  佛法兴起、弘扬的过程:即是讲佛陀在因地间如何发心、行持十度,证得佛果后如何广转*轮,最后又在有粗重分别心的凡夫面前示现涅槃,经阿罗汉三次结集经、律、论三藏,班智达们著论弘法等。雪域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即是遵循了戒香寺的传法方式,因彼传承上师阿底峡尊者来自戒香寺故。

  丙贰、那烂陀寺之传相:

  此寺传法分讲经与讲论两种。若传讲经典,则按环境、上师、眷属、时间、法五圆满而传讲。若传讲论典,则按作者、属何经论、总义、为谁而说、造论必要的作论五支而传讲。

  虽然两大寺院的传法方式皆可依随,但自宗宁玛派多以那烂陀寺的方式而传法,因为宁玛派的传承上师,如莲花生大士、龙树菩萨、月称论师等都曾经在那烂陀寺任过大堪布,故按造论五支而传讲本论。

  一.作者:首先介绍作者。在本论的结尾时说:"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之殊胜智慧,能于所画乳牛挤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阇黎所造。"故本论的作者月称菩萨已经圆满具备了上等造论者之殊胜功德,是一位获得希有成就的大菩萨。

  月称菩萨生于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幼年学习外道典籍,长大后,经父母同意而入内道出家为僧,赴那烂陀寺礼月护阿阇黎受沙弥十戒而得月称之名,年满岁足受具足戒。他广闻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获证甚深法性,具足希有神变等,但外现凡庸之相,好吃懒做,由此引起了寺中凡夫僧人的不满,导致对月称迁单。阿阇黎月护知其乃大成就菩萨的示现,非凡情所能揣度、窥测。凡夫由于无知而诽谤大菩萨的罪业极大,为除众惑、免众造罪,派遣弟子日称伴随月称在寺院的附近山林中放牛。待牦牛都放到山那边林中吃草去了,月称就在他们住的帐篷里显示希有神变:在石板上画一牦牛挤奶,并将牛奶提炼成酥油,熬制为奶渣,经常将奶制品送回寺院供养僧众。一天,寺院的执事和几位僧人又给月称与日称送来食物,同时给牦牛送来饲料,他们看见先前送来的食物与饲料都没有动用过,又见牦牛虽然都到山那边吃草去了,而帐篷中却摆放着很多新鲜牛奶、酥油、奶渣等食物,甚觉奇怪而问言,这是怎么回事?日称就将月称菩萨显示希有神变的一系列事实告诉了他们。执事等人回到寺院后就将此事告诉了月护阿阇黎与全体僧众。阿阇黎月护说:月称已经获得希有证悟等自在功德,理当如是显现。大家闻言心里无不折服,并都对月称菩萨生起了敬信之心。

  复次,略述得文殊菩萨摄受的月称论师与得观音菩萨摄受的大圣者旃扎古昧(旃陀罗阁弥)辩论七年的事迹。一次月称论师正在为众弟子敷演大乘妙法时,见一位身量如孩童般的人徐步来到法堂中,却站立不坐(当时印度的规矩,若人来到法堂,不愿落座而站立者,表明有辩意),月称论师见后,暗自疑言,是否来了一位善辩者,故停止讲经,问道:"您从何处而来?学过什么法?"来者答曰:"我从印度的南方来,学过《声明巴那论》、《般若一百五十颂》、《真实名经》。"月称论师想:从间接的意义上推知,已承认自己通达了深广教理,但语句上却很谦虚,仅学此三论而已。月称论师怀疑来者是南方的旃扎古昧,又问道:"您是不是旃扎古昧?"答曰:"世间人都如是称呼。"月称论师闻言说道:"大班智达不应突然到来,您应该退后一段距离,我们要击犍椎隆重地迎接您的到来。"月称论师停止讲法,告知僧众准备二辆马车迎接大班智达。前一辆马车中安放着文殊菩萨木雕像,后一辆马车中坐的是旃扎古昧。这时旃扎古昧以偈颂赞叹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像喜而回头,从此这尊木雕像再没有转过头来,据说这尊具大加持的回首文殊菩萨像在那烂陀寺至今犹存。众所周知,两大论师为使众生理解甚深法义,于自空与他空的观点上互相辩论长达七年之久(按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二宗本是无别一致的)…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自我教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