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母经和十一部般若子经,以及其余六部般若经,此等均属能诠句中观。
论者:"论"分属于经藏(三藏)的论部与属于论典(印藏大成就论师们所造)的论部,但此处所言之论部是属于高僧大德们解释佛陀密意的论典,因此凡是属于中观类的论部,皆为能诠句中观。
又从了义与不了义而分:所诠义中观是真实了义的中观,因其抉择了诸法的真实本性。能诠句中观是不了义的相似中观,因为它主要是从文句上对中观的内容作了详细论述,即是趣入所诠义中观的一种方便方法而已,仅从这一点给它取名为中观。
又以所诠义中观的内容可分为:基中观--现空大双运,道中观--方便与智慧双运,果中观--色法二身双运。
取名的方法与必要:
佛在《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为了方便辨析取舍,各法皆有属于自己的名称,故于经论取名亦有如是必要。譬如上根者依经论之名能通达其中内容,如善巧医生摸脉即知内在病情;中根者依名能理解论中大意,并知该论属于三藏中何类所摄,如世人根据服饰、冠帽及胸章等仪表来判断别人头衔身份;下根者依名能辨认书类,易于找取该书,如见药名,便于无误取药。
一般经论命名的方法有八种:依传法的地方而取名,如《楞伽经》等;依传法的时间而取名,如《父子相会经》等;因弟子请法而取名,如《宝月请问经》等;以所说义而取名,如《十地经》等;以颂词数量而取名,如《般若十万颂》、《唯识三十颂》、《七十空性论》等;以作用而取名,如《现证庄严论》等;以比喻而取名,如《佛说稻杆经》《白莲花经》等;以作者而取名,如《维摩诘经》等。本论则以作用与意义和合而命名,"入"即作用,"中"即论中本义。
于论首标有梵文名有四种必要:一是获得加持。贤劫千佛于印度金刚座成道皆以梵语宣教,故冠首梵名能于心相续中获得极大加持;二是见者种下善根。论典之首的梵文名称能使见闻者于自相续的八识田中种下梵语的习气与善根;三是来源清净。若见论首立有梵名,则知该论必由梵文译成,表明来源清净,决定准确可信。因为古印度造论非常严谨,一般不准随便造论,凡有内道造论者,待该论著好后,由国王居中作证,并集中众多班智达、学者、作家将该论念诵一遍后,由众多班智达来辩驳其中观点,经百辩无过者,则共许为殊胜正论,并将该论供于尊胜幢上供大家瞻仰礼拜。若辩中有过者,则将该论著拴于狗尾上,以火烧毁,不准流传,据说嗅到此烟者,皆会招来很多过患,其作者虽然不被斩首、剁掉手足,但亦不准再行造如此之论,并终身服于极苦刑役,甚至驱出教外;四是忆念恩德。若见论首梵名,能促使我们想起著作、宣说、翻译这些论典的大班智达、大论师、大译师们。因为我们福德浅薄,不能亲见如来、聆听如来法音,唯有凭借历代高僧大德们延续佛法的清净之流,方有学修正法的机会,故应忆念彼诸先贤之大恩大德。故于论首标有梵名有如是众多必要。
本论之首署有梵名,则可断定本论是由印度大菩萨月称论师直接流传至今,故正确无误,应该欢喜信受。
甲贰、译礼:
顶礼曼殊师利童子
此句是雪域大译师尼玛扎巴(日称)在译作之前的顶礼句。在此为示皈敬,祈求加被,增上顺缘,消除违缘诸障而礼敬本具无二的大智慧、对众生具有无缘的大悲心、智悲双运的童子妙吉祥菩萨。
藏地曾有金刚手菩萨化身的藏王赤热巴巾,他执政时对经、律、论三藏分别制定了三种不同的译作顶礼句:若是翻译"经藏"则应以十方诸佛菩萨为译礼的对境,因为经藏是诸大菩萨于佛前启请,佛陀慈悲诲谕善巧酬答而有之故。若译"律藏"则应以遍知释迦牟尼佛为译礼的对境,因为因果微细奥妙,持犯善恶之业果难测难辨,唯佛遍智能洞明鉴知,并正确无偏地加以宣说。若译"论藏"则应以曼殊师利童子为译礼的对境,以森罗万象之诸法体相千差万别,分类极多、微妙难测,唯依智慧方能如理破析、辨别了悟。而文殊菩萨乃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故为求得智慧的加持与悉地而如是称颂顶礼。因《入中论》属
于论藏中的论部所摄,故循王敕钦定译作的顶礼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的必要:主要是为了在译作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亦为明确该论属于三藏何类所摄以及遵循王敕钦定的必要。
甲叁(论义)分三:乙壹、造论分支;乙贰、所造论体;乙叁、造论究竟。乙壹(造论分支)分二:丙壹、总赞菩提三因;丙贰、分别礼赞大悲。
丙壹、总赞菩提三因: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小乘的声闻与中佛(独觉)皆从能王(佛陀)之语所生,而诸佛复是从菩萨所生,以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是佛陀意子(菩萨)的三种根本正因。
丙贰(分别礼赞大悲)分二:丁壹、总赞大悲;丁贰、分别赞大悲。
丁壹、总赞大悲: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大悲心是菩提心与无二慧的根本,其与成就佛果之间的关系为:最初发菩提心时,是由大悲心为因,喻如种子;中间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历经三大阿僧衹劫的苦行后方成佛果,若无大悲心摄持,则菩提心易退失,喻种子在田中,若无阳光水土,必霉烂腐坏;最后成就佛果时,因大悲而不住涅槃,回入娑婆,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故知凡夫趣入大乘圣道至成就佛果,初、中、后三时皆不可缺少大悲心。如《王明菩萨经》云:"大悲心是诸佛菩萨功德之本,亦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之母,乃诸佛菩萨之祖母。"因此我(月称)在这里首先赞礼了如此殊胜的大悲心。
丁贰(分别赞大悲)分二:戊壹、赞缘有情大悲;戊贰、缘法和无缘而赞。
戊壹、赞缘有情大悲: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由于无明业惑,把五蕴假合之身安立为我,而起我执,因执著有我而起我所执,以此颠倒执著世间苦乐诸法为实有,从而造诸恶业,流转生死。最初的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次第流转,犹如水车循环不息,不得自在,若谁以众生为缘而兴起无伪大悲心,我(月称)也恭敬的向他顶礼。
戊贰、缘法与无缘而赞: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众生流转三界,本无实体,由于无明妄执诸法实有,造作诸业,被业风识浪推动,随所造业漂流于善恶趣中感受诸苦。犹如水中月影,本无实体,因缘聚合就会显现,为风所动刹那生灭,菩萨由此而生起大悲心此为缘法大悲,观众生犹如水中月影,显现而无有自性,菩萨因此而生起大悲心,此为无缘大悲。
乙贰(所造论体)分二:丙壹、宣说暂时地;丙贰、宣说究竟地。丙壹(宣说暂时地)分二:丁壹、分别说十地;丁贰、说诸地之功德。丁壹(分别说十地)分三:戊壹、极喜地等五地;戊贰、现前地;戊叁、远行地等四地。
第一胜义菩提心
戊壹(极喜地等五地)分五:己壹、极喜地;己贰、无垢地;己叁、发光地;己肆、焰慧地;己伍、难胜地。己壹(极喜地)分二:庚壹、宣说一地;庚贰、结尾本品。庚壹(宣说一地)分三:辛壹、略说本地;辛贰、广说功德;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略说本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此颂主讲大乘见道菩萨的本地。菩萨一大阿僧衹劫修行圆满,始登初地,入见道位,相续中已有无漏的智慧和大悲心,通达法无自性,为度化流转轮回的一切众生,时时随大悲心所转,将自己三门所造的一切善根皆依普贤行愿来善加回向。从此远离凡夫位而接近佛位,并成为一切众生的导师而数数欢喜,安住于此极喜地者,名初地菩萨。
辛贰(广说功德)分三:壬壹、庄严自续功德;壬贰、超胜他续功德;壬叁、一地增胜功德。壬壹(庄严自续功德)分三:癸壹、得具义之名功德;癸贰、得生家族等功德;癸叁、灭尽恶趣功德。
癸壹、得具义之名功德: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由于初地菩萨获得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为相应彼之功德唯以胜义菩萨之名而称呼。《大智度论》云:得智慧分,名为菩萨。"
癸贰(得生家族等功德)分五:子壹、种姓功德;子贰、所断功德;子叁、所证功德;子肆、能力功德;子伍、增上功德。
子壹、种姓功德:
生于如来家族中,
初地菩萨有入定的甚深智慧和出定的广大悲心,相续中具有胜义菩提心,可自在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肩负如来家业,且无有退转,因此诸多功德而真正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成佛。
子贰、所断功德:
断除一切三种结。
显宗中大乘道次第断障法一览表
(宁玛派自宗)
表一
大乘种姓者直入大乘道次第断障法
资粮道:压制粗大的二障烦恼
加行道:压制粗的二障烦恼
见 道:第一极喜地,断二障的遍计种子
表二
小乘无学道者入大乘道次第断障法
资粮道:压制粗大的所知障
加行道:压制粗分所知障。
无学道:与表一所述相同
注一:小乘无学道中已经断除一切烦恼障并已遣除了部分的所知障。
注二:种子亦称为习气,但种子和习气二者同时出现时,种子是粗分,习气是细分。
初地菩萨现量见到法界本性的同时,就断除了二障的一切遍计种子,主要断除的障碍分别有三种结,即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此三结为烦恼障的种子、生死流转的根本。
子叁、所证功德:
此菩萨持胜欢喜。
初地菩萨由于已现见一真法界的本面,预示了具足永不退转果位之佛慧,具备诸多出世不共的功德,生…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