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P4

  ..续本文上一页起不同于凡夫的殊胜的诸多无漏欢喜心。

  子肆、能力功德:

  亦能震动百世界。

  初地菩萨以其所证功德之妙力而具有在一刹那间震动百世界的能力。

  子伍、增上功德:

  从地登地善上进。

  修行者从凡夫位至见道位需要很大的精进和勤作,一旦登地后,增上精进就任运自成,从一地到二地、以致于佛果等地道都欢喜进取。

  癸叁(灭尽恶趣功德)分二:子壹、真实;子贰、比喻说明。

  子壹、真实:

  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

  初地菩萨获得无漏戒体,知取舍之处,恒时不造恶业,故灭尽恶趣之道;又现证法界本性,彻底远离凡夫异生之随业流转生死位。但以悲愿力而于轮回中利益众生。如《现证庄严论》云:"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

  子贰、比喻说明:

  如第八圣此亦尔。

  月称菩萨引用比喻来遣除小乘中还没有获得证悟的傲慢声闻对大乘佛法产生的疑惑及邪见,因为彼等根器卑劣,不用说了悟大乘法要,就是小乘自宗的真实见解亦尚未具足,从而对大乘中宣说的空性教义无法接受,而大肆妄加诽谤,为了清除彼等邪见疑惑,月称菩萨在这里例举了小乘自宗的道地分位来说明大乘法乃真实佛语:大乘与小乘的道地分位比较相近,大乘见道位类似于小乘自宗的第八圣位。

  壬贰(超胜他续功德)分二:癸壹、真实;癸贰、别义。

  癸壹、真实:

  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此初地菩萨安住于最初的胜义菩提心,以其广大发心和对众生的悲愿,在一刹那所生的功德福德力,比起百千劫中只求自己解脱而修行的声闻(佛语生)和独觉阿罗汉的功德还要超胜,如《弥勒解脱经》中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力,胜一切耆旧大臣,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心虽然未久,但由生如来法王家族,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超胜一切久修梵行的声缘罗汉。"

  癸贰、别义:

  彼至远行慧亦胜。

  有问:初地菩萨以广大的福德力超胜声缘罗汉那么到哪一地智慧才超胜声缘?答曰:菩萨到达七地(远行地时),心相续中已彻底远离一切行相的执著,真实生起了本来无生的大般若智慧,具有刹那任运出入定的慧力,因而超胜声缘罗汉。如《十地经》云:"今此菩萨第七地中,于自所行安立智故,出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事业。"

  壬叁(一地增胜功德)分三:癸壹、此地增胜施度;癸贰、赞布施;癸叁、布施之分类。

  癸壹、此地增胜施度:

  尔时施性增最胜,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

  证得极喜地时,菩萨所修十度中,以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此布施乃成就无上菩提之第一因。经云:"初地中随施内身外物,不起少分违逆施度之悭贪。"故初地菩萨非但殷重布施外物,即便布施自己的身肉亦极殷重。此地菩萨所具有的其他不可现见之智德,即由布施而可比量推知。

  癸贰(赞布施)分二:子壹、真实赞叹布施;子贰、菩萨行施生欢喜。子壹(真实赞叹布施)分三:丑壹、赞下劣布施;丑贰、赞菩萨布施;丑叁、如是结赞。丑壹(赞下劣布施)分二:寅壹、真实;寅贰、布施功德。

  寅一、真实: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这一颂讲不仅菩萨应行布施,凡夫亦应勤行布施。因为一切众生皆欲解除饥渴疾病寒热诸苦,而希求安乐,但若无饮食、医药、衣服、房舍等诸受用具,则所求之乐,必不得生。由于见此等受用资具,皆从往昔布施的福德而生,故了知一切众生意乐的世尊,于最初即宣说了布施的理论。

  寅贰(布施功德)分二:卯壹、行施能得轮回乐;卯贰、行施能得涅槃乐。

  卯壹、行施能得轮回乐:

  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

  此颂赞叹下劣布施的功德。凡夫行布施,并非象菩萨随大悲转、施不求报、专为满足求者的布施。因而悲心下劣、意乐粗犷、专求自己此生的异熟果报或来世的善趣利乐而布施。纵然如此,他们所希求的诸多受用以及能灭除饥渴等苦之因皆由布施所生。

  卯贰、行施能得涅槃乐:

  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

  此颂讲布施不但能获暂时人天之乐,而且能获得究竟出世涅槃之乐。因为乐于布施,"善士常往施主家"故,能很快值遇圣者来应供,圣者应供后,为其解说轮回过患和解脱功德,以及如何断恶行善等,施主若能依教奉行,就能逐渐走上解脱圣道,从而永远断除了三有轮回的生死流转,当来必定趣证于寂灭涅槃之乐果。

  丑贰、赞菩萨布施:

  发誓利益众生者,由施不久得欢喜。

  发誓利益众生的菩萨,不同于小乘圣者或异生凡夫之自利心行施,因具足唯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强烈悲愿,不求自利,唯求利他,以此广大发心,故于满足求者愿望之时,便感受胜妙欢喜从而于一切时中皆欢喜布施。不久将能获得最胜欢喜。

  丑叁、如是结赞: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

  由前所述,以大悲心为体性的布施与不具悲心的下劣布施,都将获得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福德资粮,故一切修行者最为首要的修行要道唯有布施。

  子贰(菩萨行施生欢喜)分二:丑壹、行施时如何生喜;丑贰、如是施身。

  丑壹、行施时如何生喜: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初地菩萨恒时观照众生,一旦听闻求施的声音,即思维"此人是向我来寻求布施",仅此思维之乐阿罗汉入寂灭涅槃之乐也无法比拟,更何况菩萨布施内外一切财物以满足众生,所生的妙乐较之寂灭涅槃之乐,更是无可言喻。

  丑贰、如是施身:

  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众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加行位的菩萨,在割身布施之时,虽有苦的感受,但他以自受的苦,进而观想八寒、八热地狱众生恒时遭受粗猛难思的无量重苦逼迫,从而了知自己的所受的痛苦是极其轻微的,以自身所受之苦为因,为断除众生的地狱等苦而起大精进。

  癸叁、布施之分类: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

  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

  在修行布施时,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本体了悟为空性,如此布施则名出世间波罗蜜多,倘若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生起实有的执著,则名世间波罗蜜多,般若经中也如是宣说。

  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极喜地的功德犹如水晶月轮,居高尚之位,安住在彼地佛子的意空之中;此所依的虚空以能依的月轮之光明来严饰,显得格外清朗端严;进而破除一切遍计执著的重暗,故得最为尊胜之称。

  庚贰、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一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一胜义菩提心终

  第二胜义菩提心

  己贰(无垢地)分二:庚壹、真实无垢地;庚贰、结尾本品。庚壹(真实无垢地)分三: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辛贰、地之差别;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二地菩萨的戒行功德悉皆清净圆满,不但醒觉位戒行清净,且睡梦中亦远离了毁犯戒行的一切垢染,身语意的一切行为悉皆清净,并于十善业道的一切功德皆能圆满修集。

  辛贰(地之差别)分三:壬壹、此地增胜净戒度;壬贰、赞戒度;壬叁、戒度之分类。壬壹(此地增胜净戒度)分二:癸壹、真实;癸贰、宣说清净戒相。

  癸壹、真实: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

  上述的十种善业道,乃诸乘行者共修之法,但唯二地菩萨于修持十善业道所增胜的功德最为清净,如同秋季的月轮恒时清洁光明,彼菩萨诸根寂静,如同清朗的虚空被月光严饰而显得格端严。

  癸贰、宣说清净戒相: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

  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

  如果持戒者于别解脱戒持守最极清净,但却有自相实有的执著,那么他所持守的戒律不能称为最极清净,所以二地菩萨在断除犯戒垢染的同时,对由谁能断、于谁所断、当断何事之三轮,恒时远离有、无二边的心行。

  壬贰(赞戒度)分二:癸壹、真实赞戒;癸贰、诸菩萨如是持戒住相。癸壹(真实赞戒)分二:子壹、劣体亦须具持戒;子贰、戒为诸功德之依处。子壹(劣体亦须具持戒)分二:丑壹、离戒之过患;丑贰、具戒之利益。丑壹(离戒之过患)分四:寅壹、离戒者不得善趣之过;寅贰、乐果一次受尽之过;寅叁、恶趣中难得解脱之过;寅肆、为除诸过而施后说戒律。

  寅壹、离戒者不得善趣之过: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在修布施的同时,若能具足净戒,将于人天中感得最圆满的福德。至于那些在恶趣中感受很多福德的众生,如独一地狱、龙、象等畜类,以及大力鬼等,都是以往修行布施而毁犯了清净戒行的异熟果报。

  寅贰、乐果一次受尽之过:

  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虽然修行布施,却没有净戒的功德,当来必然在恶趣中感受布施的果报,由于恶趣众生愚昧不知取舍因果,不再行施,一旦将往昔布施的乐果和生物的总根(种子)完全受用尽了,其后的资财就不再得以生起,就象农夫把生物的总根(种子)播入田中,可收果实,但若收割后,连种子亦全部食用,则以后再不会产生果实了。

  寅叁、恶趣中难得解脱之过:

  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自我教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