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P17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五地菩薩得十二類百千俱胝量功德,六地菩薩得十二類百千俱胝功德,七地菩薩得十二類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

  己貳(清淨叁地以塵數類推)分叁:庚壹、八地功德;庚貳、九地功德;庚叁、十地功德。

  庚壹、八地功德:

  住不動地無分別,證得量等百千轉,

  叁千大千佛世界,極微塵數諸功德。

  安住第八地不動地的菩薩于人、法皆無實執分別,證得量等百千叁千大千世界中極微塵數十二類諸功德。

  庚貳、九地功德:

  菩薩住于善慧地,證得前說諸功德,

  量等百萬阿僧祗,大千世界微塵數。

  菩薩安住于善慧地時,證得如前所說的十二類功德,量等百萬阿僧祗叁千大千世界極微塵之數。

  庚叁(十地功德)分二:辛壹、明十二功德;辛貳、明其余功德。

  辛壹、明十二功德:

  且說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諸功德,

  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

  第十地菩薩所得如前所說的一切功德,量等超過了言說境、非言說境,其十二類功德如同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之數。

  辛貳、明其余功德:

  一一毛孔皆能現,無量諸佛與菩薩,

  如是刹那刹那頃,亦現天人阿修羅。

  于自身的一一毛孔皆能顯現無量的諸佛與菩薩,演說微妙深法,如是一刹那刹那頃亦能顯現無量的天、人、阿修羅等而不相雜亂,隨所顯現各類身相,方便教化各類有情。

  丙貳(宣說究竟地)分叁:丁壹、最初得正覺之相;丁貳、此得正覺之本體;丁叁、得正覺後以幻化度衆之相。丁壹(最初得正覺之相)分二:戊壹、真實義;戊貳、彼之破釋妨難。戊壹(真實義)分叁:己壹、何時得;己貳、何境得;己叁、如何得。

  己壹、何時得:

  如淨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複勤行。

  如清淨的虛空中月光照耀,十地菩薩淨治了一切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爲能生起不共十力得成佛地而更精勤修行。

  己貳、何境得:

  于色界頂證靜位,衆德究竟無與等。

  于色界的最頂處入金剛叁昧定,斷盡最微細的所知障,證得最極寂靜的無上智位,此位衆德最極究竟圓滿,無與相等。

  己叁、如何得:

  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

  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

  譬如瓶盤等器雖有大小方圓的無量的差異,而遍于一切器皿的虛空無任何差別,諸法依各自不同的因緣産生的現分雖有千差萬別,而彼等的無生本性則是一味一體。大菩薩以勝深無漏的智慧正知器情的本性,都是同等一味的法界大空性,以此微妙智慧在一刹那頃通達了一切所知法的本性而成佛。

  戊貳(彼之破釋難)分二:己壹、出妨難;己貳、彼答。己壹(出妨難)分二:庚壹、證悟所境無生不應理之難;庚貳、若能境一體則知所境于其他宣說不應理之難。

  庚壹、證悟所境無生不應理之難

  若靜是實慧不轉,不轉而知亦非理,

  不知甯知成相違。

  小乘有部具慢心之聲聞辯難:既然許寂靜無生的本性爲真實谛,則于佛的法身智慧應成不轉,亦即不能起到能知的作用,因此就無法了達所知法的本性。倘若彼智不轉而能了知法性,顯然是非理之談,以不知而甯謂佛是遍知者,明顯有相違的過失。

  庚貳、若能境一體則知所境于其他宣說不應理之難:

  無知者誰爲他說。

  既然所知之緣、能知之識于法界中本不存在,則無有知者。那麼,誰又能知自己的所證境界--真實義之相,又如何向他人宣說呢?

  己貳(彼答)分二:庚壹、證所境無生之應理;庚貳、雖證能所境一體而說法之應理。

  庚壹、證所境無生之應理: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說爲知。

  從勝義角度而言,萬法的究竟實相是不生不滅的法界本性,佛的法身智慧也是超離一切生滅之相。從名言世俗谛角度而言,以出世的無漏智慧仍能證悟法界的無生本性,即此能知的智慧緣彼所知的空寂形相能證悟究竟的真實義,如同能知的心識了知所知境的色相一樣,故依隨名言谛來說法身智慧能夠了知通達所知境法界本性。

  庚貳(雖證能所境一體而說法之應理)分二:辛壹、真實;辛貳、比喻。

  辛壹、真實: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虛空及余物,

  彼力發音說法性,世間由彼亦了真。

  以百福資糧所感得之受用圓滿身,及所示現之化身,能于虛空中爲應機衆生宣說法性,及于余物中亦出妙法音,此全賴報身的加持力而有,世間衆生由此音聲亦能無倒了悟法的真實義。

  辛貳、比喻:

  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

  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爲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

  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

  譬如具有強力的陶師,經久極力地旋轉機輪,力足之時,不再用力搖轉, 而機輪自然旋轉。爾時現前所見,雖然未加任何功用之力,此自然之旋轉仍爲造就瓶等陶器之因,亦是現量所見。佛陀安住法界本性,現前雖無任何分別、作意等功用力,但由衆生善根成熟的助緣與佛陀因地所發的悲願之力的聚合,于度化衆生的事業任運自在而恒轉不息,亦是極其不可思議。

  丁貳(所得正覺之本體)分二:戊壹、所依之身相;戊貳、能依之功德差別。戊壹(所依之身相)分叁:己壹、法身;己貳、受用身;己叁、等流身。

  己壹、法身:

  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

  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智慧烈火焚盡一切如幹薪般的二相所知境,故諸佛的法身最爲寂滅,法界本性本無生滅,其智慧亦不生亦不滅,由于心與心所皆已滅盡的的緣故,唯由報身證得法身智慧。

  己貳、受用身:

  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

  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

  此親證法身之受用身爲寂滅身,雖無任何分別作意,但如同如意樹、摩尼珠一樣成爲成辦衆生欲樂、所望之因,乃至衆生未空之際,常能任運自在地利樂有情,此報身唯久修梵行、廣積二資、證得遠離四邊八戲空性的聖者始能見之。

  己叁(等流身)分叁:庚壹、身之一毛孔現示自一切行;庚貳、于彼現示其余一切行;庚叁、隨欲自在身。

  庚壹、身之一毛孔現示自一切行: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時現諸本生事,

  自生雖已久遷滅,明了無雜現一切。

  何佛何刹能仁相,諸佛身行威力等,

  聲聞僧量如何行,諸菩薩身若何等。

  演說何法自若何,如何聞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現。

  如是持戒修忍進,禅定智慧昔諸生,

  彼等無余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現。

  佛陀于一等流色身上的一毛孔中,能在同一刹那間明了無雜示現無始生死以來的一切本生事迹,自身的本生事迹雖久已遷滅,然能同時任運顯現。又往昔于因地行菩薩道修行布施時,于何刹土供事何佛?能仁如何示現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現,諸佛身相、勝行、威力等,其眷屬若幹數量,如何行持正法而成聲聞僧伽,彼佛刹諸菩薩衆相好端嚴之身如何受用衣食臥具等事,應化衆生時,演說何乘妙法,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現。除布施外于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多的本生事迹,于一毛孔中皆能無余顯現。

  庚貳、于彼現示其余一切行:

  諸佛過去及未來,現在盡于虛空際,

  安住世間說正法,救濟苦惱衆生者,

  從初發心至菩提,一切諸行如己行,

  由知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頓現。

  如是叁世諸菩薩,獨覺聲聞一切行,

  及余一切異生位,一毛孔中皆頓現。

  過去、未來及現在盡于虛空際的無量諸佛安住世間演說正法,救濟無量苦惱衆生獲得安樂,從最初發心至菩提果之間,有十二相成道,叁世諸佛的一切諸行如同上述自己之行(本生事迹)一樣,于一毛孔中明了無雜地皆能頓現,與此相同,叁世諸大菩薩,獨覺、聲聞的一切行爲以及叁界輪回中一切異生位的凡夫諸行皆于一佛的一毛孔中頓時顯現。

  庚叁(隨欲自在圓滿身)分二:辛壹、欲境自在;辛貳、欲時自在。

  辛壹、欲境自在:

  此清淨行隨欲轉,盡空世界現一塵,

  一塵遍于無邊界,世界不細塵不粗。

  此清淨妙行,隨欲而轉所作皆辦,于一微塵上示現盡虛空際的一切世界,或現一微塵遍于無邊世界,而且此諸世界既不變爲細小,微塵亦不增爲粗大,各住本性而能隨欲示現。

  辛貳、欲時自在:

  佛無分別盡來際,一一刹那現衆行,

  盡瞻部洲一切塵,猶不能及彼行數。

  佛無有分別,盡未來際,于一刹那中顯現度化衆生的種種妙行,即使是盡南瞻部洲的一切微塵數,猶不能及彼一刹那中度化衆生的妙行之數。

  戊貳(能依之功德差別)分叁:己壹、功德之主十力;己貳、一切功德說不能盡;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己壹(功德之主十力)分二:庚壹、略說;庚貳、廣說。

  庚壹、略說:

  處非處智力,如是業報智,

  知種種勝解,種種界智力,

  知根勝劣智,及知遍趣行,

  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

  宿住隨念智,如是死生智,

  諸漏盡智力,是謂十種力。

  處非處智力;如是了知異熟果智;了知種種勝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了知衆生根器勝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宿住隨念智力;如是死生智力;漏盡智力。以上爲佛陀不共的十力功德。

  庚貳、廣說:

  彼法定從此因生,智者說此爲彼處,

  違上非處無邊境,智無礙著說名力。

  以彼果法決定是此因法中産生的。故爾智者諸佛宣說了此因爲彼果之處,如果相違,上述因果實證則爲非處。一切所知境皆納在處與非處之中,佛陀毫無礙著皆盡通達,故說名"處非處智力"。

  愛與非愛違上相,盡業及彼種種果, …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自我教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