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7

  ..續本文上一頁谛。聖者智慧所境界的法性即所證法,除此義外再無其余的殊勝法,以不欺誘爲谛。如是勝、義、谛未分別解釋,在所境上歸攝爲一體而釋詞。”甯瑪派自宗在《宗派寶藏論》中雲:“巴瑪阿爾塔思爾雅義爲勝義谛。巴瑪義爲勝,阿爾塔義爲諸聖者入此義,思爾雅義爲谛,如是抉擇爲無害安住。”格魯派的觀點根索仁波切雲:“勝義谛之釋詞,中觀自續派的多數論師說:所謂“勝”者,即入定如所有智的智慧。所謂“義”者,即其智慧前的所境法。故于能境、所境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勝義谛。複次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在《顯句論》中說:“義即彼者(遠離戲論之法界大空性),勝亦即彼者,故名勝義。彼即真實,故爲勝義谛。”如是勝、義未分別解釋,在所境上歸攝爲一體而釋詞。如寶瓶之法性可以說爲勝義谛,因爲即義、亦即勝、亦即谛故,如是所說。即義是指究竟勝義理論之獲得義,亦即勝是指實相究竟之本性,亦即谛是指現相與實相相應無欺之法故。如是所說的名言亦是谛空(實有空)之谛義與勝義谛之谛義有別,前者谛在名言中不承許實有谛,後者谛之含義可以理解爲在名言中有現相,諸法的實相應無欺誘故。”

  叁者.決定二谛之數量:甯瑪派自宗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中雲:“有無解脫一切戲論,二者直接相違故,此外,無論是破與立絕無第叁者,決定爲二谛之數量。”或于所知法的範圍內,除現、空的反體以外,不存在其余所知法的本性,故決定爲二谛之數。如《父子相會經》雲:“世間知者此二谛,汝未聞他自證悟,此乃勝義世俗谛,永時無有第叁谛。”

  四者.抉擇二谛之正量:雖然自宗、他宗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此處僅述甯瑪派自宗。《宗派寶藏論》雲:“抉擇二谛之正量者,即以無緣智慧來了悟法界勝義之宗法,解脫一切戲論之所立與所境非心識境界之能立。世俗名言之宗法,尚未解脫一切戲論之所立,與能境的心識所緣二取而了知之能立,決定能如是成立,因爲能境識與所境界皆爲世俗之本體。如是在勝義的事相上依勝義理論可以成立彼之體相,在世俗的事相上,依取事名言之識能成立彼之體相。”沃巴活佛在《分別見派論自釋》中雲:“前代智者們說,觀察二谛的理論僅有觀察勝義空性之正量與名言現法之正量兩種。並承許爲決定之數量,前者勝義之正量又可分兩種,即假相勝義與真實勝義的理論。後者觀察名言之正量亦可分兩種:即名言觀現世量與淨見量。由勝義正量分二的作用力,能以暫時承許觀察假相勝義的方式不于輕視下乘見之諸宗。有部派暫許人無我等乃至自續派承許相似勝義之間,以假相勝義之空與無我如實相應地抉擇而宣說:下乘諸宗亦直接間接次第成爲解脫與一切智智的正道。以究竟觀察真實勝義的方式來承許並對應成派所抉擇的勝義大空性乃至瑪哈約嘎(大瑜伽)所講的勝義大平等性與大圓滿基空的本來清淨之真實勝義谛遠離一切增益而進行如實相應地抉擇,安立爲解脫與一切智智之無上正道。同樣名言量分二的作用力,以承許名言觀現世量的方式來對因乘宗謂集苦(因果)所攝的蘊界生處等不清淨的世俗諸現相,遠離一切增益而進行如實相應地抉擇。以承許名言淨見量的方式來對因乘宗了義如來藏光明之世俗等,乃至密宗瑪哈約嘎之世俗大清淨與大圓滿之基現任運自成的覺性,世俗大清淨的自性光明,遠離一切增益而進行如實相應地抉擇。若無名言的淨見量,則如《大幻化網》等中所說成立大清淨等亦僅僅是立宗而已,無有能立的正量故。如是不僅觀察勝義的正量不能安立,且于勝義量面前說爲有者,應成堪忍自體之法。以名言的觀現世量只能抉擇五蘊是不清淨法,諸如地爲固性,火爲熱性等,無有能力抉擇五蘊即五佛、五大即五佛母。因此應以《大幻化網》中所宣說的一因與文字理等比量推測而了知。若從空性的這一反體而言,應以觀察真實勝義的理論來抉擇勝義大平等的本性,從顯現的角度,則唯依淨見量方能抉擇自性光明與世俗的大清淨。”

  名言二量之間的差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雲:“此處略宣深要,即名言量分有觀現世量與淨見量兩種。略說彼二差別者,分爲因、體、作用、果四者。初觀現世量因者:自境對一般有法,以如理觀察之力所生;其本體者:于自境暫時無欺之智是也;其作用者:對觀現世見境,遣除一切增益;其果者:斷除余法,趣入暫時所求之義。複次,淨見量因者:即如理現見法性之後得;其本體者:盡所有境之廣大智慧;其作用者:對平凡者相續之觀現世量不可思議之行境,此量能斷除其增益;果者:成就盡所有智也。此二之喻,即如人眼與天眼,淨見雖知觀現世之境,觀現世量卻不知淨見之境。是故淨見量之不共自境者,一塵之上能現塵數刹土,于一刹那現示多劫事業,由無變法界中不動而現示幻化遊戲,以離諸分別之智慧,一時能照見一切所知等。一切不可思議之境界,皆于觀現世量境前似現相違,並不能成立彼等,而淨見量前彼等極爲應理並能成立之。故此淨見量者是由法性不可思議理智力而生,具有強力,恒時不欺,即出世、清淨、無上、無等者也。是故共同建立量本師等,以觀現世道亦能成立,此等應以前者觀現世量而建立。彼等不共諸佛行境之不可思議諸法,唯依隨順法性之智慧能成立,即後者淨見量方能建立彼等也。如是一切諸法本爲正覺等諸甚深義,唯依觀現世量不能成立,亦並非無能立之量,故應精通此等要義。”通過上述抉擇二谛的正理及其殊勝不共的作用力,將第二轉、第叁轉*輪與自空、他空之觀點以及顯宗、密宗,尤于密宗中新舊派的一切究竟密意均一味地抉擇爲圓融無違了義的觀點。

  歸攝上述關要,《分別見派論自釋》雲:“總而言之,以觀察勝義之量來抉擇時,色法至一切智智以及基道果所攝的一切法均安立爲暫時與究竟的無實與大空性。其次,以觀察名言之量來抉擇時,現相與實相安立爲清淨與不清淨的兩種類別,應如是了知自宗所述正確了義的觀點。”

  五者.思維一異體:宗喀巴大師在《善解密意疏》中雲:“此是說如芽一法之體,亦可分世俗與勝義二體,非說芽之一體,觀待異生與聖者分爲二谛。”又雲:“此中則說二俱有體。又彼體性,亦決定不是非一非異,諸有法體若異空性,反成實有,故是一體觀待爲異,如所作與無常。《菩提心釋》雲:“異于世俗谛,真谛不可得,說俗谛即空,唯空即世俗,離一余亦無,如所作無常。”前四句義,謂非離世俗別有異體之真谛,即諸世俗法谛實空故,谛實空性亦即于世俗事上而安立故。後二句義明無則不有之關系決定,複爲同一體系,如所作與無常是一體性。”薩迦班智達與果仁巴大師雲:經中講述承許勝義與世俗一異體均各有過失,其密意從勝義的角度而言,勝義中遠離一異體的戲論故。若從名言的角度而言,猶如有事無事般是遮一之異體。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衆論難題釋》中雲:“僅以真實勝義安立爲勝義谛,身口意叁門所境的名言諸法皆安立爲世俗谛,爾時二谛即遮一之異體,由于一切名言在勝義中不住故。從假相勝義的角度而言,二谛即是一體異反體。”《分別見派論自釋》雲:“總的來說,中觀自續派在觀待假相勝義量所境的基礎上只能安立爲二谛即一體異反體的差別,若觀待究竟應成派的見解,在勝義量面前二谛的自體是遠離一與多體的。然而名言量的所境實相與現相二谛者,其現相、實相相同的自性清淨涅槃法與現相、實相不同的輪回法,此輪涅二者在實相中一者存在另一者不存在的差別,猶如有事、無事,故承許爲遮一之異體。”《菩提心釋》中所例舉的無常與所作是指現空二者必須在互爲觀待的基礎上才能成立,若一者存在,另一者不存在,根本無有是事。所以並非說現空二者是一體,而是宣說互爲觀待之理。

  若承許二谛異體一體者,則如《解深密經》中所說各有四種過失。

  首先,承許二谛異體犯有四種過失的這種情況:一是一切有法爲世俗谛,一切法性爲勝義谛,若許此二異體者,應成勝義谛非爲世俗谛的本性,如瓶柱般互爲異體,其一者非爲另一者的體性相同;二是應成證悟勝義谛者亦不能獲得涅槃,由許二谛異體故。除勝義谛以外,還有單獨的世俗法存在,這樣未能斷除善惡業故不能獲得涅槃;叁是盡管現證勝義谛者亦應成不能斷貪等煩惱,二谛異體故。本來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不可能同時生起輪回過患與涅槃功德,但許二谛異體,那麼其相續中證悟勝義谛産生涅槃功德時,卻不能遣除異此之煩惱業障;四是勝義谛應成不是世俗谛的空性,許二谛異體故。那麼勝義谛亦不成真實勝義谛。

  其次,承許二谛一體犯有四種過失的這種情況:一是勝義中諸法無分、世俗谛中諸法亦應成無分,世俗中的柱瓶等法似乎皆應成一體無別;二是如依世俗法生貪心等,依勝義亦應生起貪心等,(本來勝義空性的智慧是貪等煩惱直接的對治法,然因承許二谛一體,故世俗法是貪等煩惱之因,勝義法亦應成貪等煩惱之因);叁是世俗法爲根識之行境,勝義谛亦應成根識之行境,(本來勝義谛是超離一切分別尋思,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然因承許二谛一體,故世俗谛是分別識之行境,勝義谛亦應成分別識之行境);四是世俗法勿須尋覓修持現量可見,勝義谛勿須修持亦應成自然可證,因爲承許二谛一體之故。

  戍貳(彼者廣說)分二:一、以能境量而世間無害;二、以所境二谛而世間無害。

  亥壹(以能境量而世間無害)分二:一、宣說能觀察名言量;二、以破無害觀察勝義量。

  甲一(宣說能觀察名言量)分二:一、能境正量與非量之分類;二、以彼量所境相。

  乙一、能境正量與非量之分類

  妄見亦許有二種,謂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諸根所生識,待善根識許爲倒。

  不僅一切所知法分有真妄二谛,妄見諸法之識亦承許有二種,一謂沒有被現前錯亂因緣損壞的明利諸…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