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0

  ..續本文上一頁稱菩薩在造論之前分別禮贊菩薩的根本叁因,特別禮贊了大悲心。這就說明大乘行者于學道修行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根本前導就是大悲心。若無大悲心,非但不能成辦他利,且連自利亦不能究竟成辦。故于了知大悲心的重要性後,修習大悲心對每位行者都是至關重要的。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亦雲:“一切出世的無漏功德皆源于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于輪回中修積的一切福報皆源于對衆生的大悲心。”如是強調大悲心的重要性。是故大悲心亦是大乘學者通往究竟彼岸必不可少的捷徑大道。

  對初學者來說,應該如何生起大悲心呢?一方面應當常念衆生苦而引生大悲心,同時需要經常祈禱悲願究竟的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薩,並持誦其心咒,以求佛力加被助生悲心。釋迦牟尼佛的心咒即“達雅他,嗡牟尼牟尼瑪哈牟那耶所哈”;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即“嗡瑪呢巴美吽舍”。若誠敬地持誦祈禱,彼諸加持就會融入心相續,使祈誦者生起殊勝的大悲心。若能將此二法兼行並施,其成效更爲顯著。一旦具有了大悲心就會時時唯利有情,刹那亦不作違逆衆生之事。並且大悲心亦是蘇醒大乘種姓的根本近取因。倘若不具備大悲心,則不會發起菩提心,若無菩提心則不會生起真實的無二慧。

  那麼應該如何修持才能使大悲心堅固不退呢?當如是觀想:在無始以來的六道輪回中,一切衆生皆曾作過我的母親。爲我母時,慈悲的哺育我,嘔心瀝血撫養我,好的衣食舍不得受用,甘心情願的首先給我,對我恩德極大。彼諸老母有情,雖然欲求安樂,但卻不知修持安樂之因即十善法門,雖然不欲痛苦,卻不知舍棄痛苦之因即十不善法。是故彼諸所欲所行背道而馳,入于邪道、迷茫無期,如同盲人獨留曠野無依無靠,甚爲可憐。應該對這些老母有情發起強烈的大悲心。

  我們先以今生的父母爲所緣而修大悲心。假如他們正在感受將要被無辜殘殺的猛厲痛苦,對此我們能忍心袖手旁觀嗎?《佛子行》雲:“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爲度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大悲心的所緣境雖遍及一切有情,但首先應對正在叁惡趣中感受劇烈痛苦的無量如母有情生起大悲心,因爲地獄中有八寒、八熱等巨大痛苦,餓鬼有饑渴等長時不得飲食的巨大痛苦,傍生有被人役使、鞭撻、不得自在無辜遭殺等痛苦。雖然凡夫肉眼不能現見地獄、餓鬼,但我們現量可以見到傍生,尤其是那些被無辜宰殺的豬、牛、羊、魚等,它們在遭受屠殺以至生命垂危時的掙紮與那撕心裂肺的慘叫等皆爲有目共睹、有耳共聞的現實慘景,難道不摧鈇人心嗎?爲此應千方百計地解除彼諸痛苦。如是觀修大悲心,至淚水簌簌流下爲止。當代高僧,清定上師亦留下了精辟的四句教言:“念念不忘上師叁寶,念念不忘父母衆生,念念不忘依戒依法精進修行,念念不忘成佛度衆生。”這些教言對我們初學者確實具有很大的啓發性,尤其是修大悲心方面。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以慈悲心視衆生如自子,爲利衆生慷慨布施城邑妻兒,甚至頭目腦髓亦在所不惜,如投身飼虎、投火濟饑等公案不勝枚舉。他對衆生的大悲心是無法言喻的,欲知詳情請閱《大雄傳》及《白蓮花傳》。法王如意寶每當提及衆生諸苦,就會悲淚縱橫,如雲:“若一衆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觀世音菩薩亦以大悲心在十方世界勤于度化衆生,如雲:“諸佛無緣大悲體,無邊有情之至親,慈愛眸目永不閉,恒視苦難諸衆生。”觀世音菩薩時時以慈悲眼觀照衆生苦樂,聞聲救苦救難。如雲:“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如是深刻地體現了菩薩對一切衆生的無緣悲藏。地藏王菩薩亦因愍念無量無邊罪苦衆生而發起無盡悲願雲:“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還有無數的諸佛菩薩因以大悲心而甘作舟子,將父母衆生一一接引到安樂刹土之彼岸。所以我們亦應隨行諸佛菩薩的足迹,爲一切老母有情奉獻一片應有的慈悲愛心,對那些正在飽受殘害諸苦的衆生,伸出我們援救的雙手,使他們都能離苦得樂。如是觀修大悲心,至淚水簌簌流下爲止。

  《攝正法經》雲:“欲獲佛果者,學多法不成,唯當學一法,雲何爲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獲諸佛法,了如指掌矣。”譬如,無著菩薩曾經在雞足山洞裏數年苦修,幾經周折亦未能親見至尊彌勒菩薩,最後心灰意冷、絕望下山。在途中見到一只雙足殘廢的母狗,整個下身彌漫著很多小蟲蠕動攢食,苦不忍睹,極爲可憐。它仍然對別人生起嗔恨心,提起上身,瘋狂亂叫,拖著下身前來咬人。因而無著菩薩對它生起了難以堪忍的強烈大悲心,並拔刀割下自身體肉施舍給那只惡狗吃,接著他想清除狗身上的那些小蟲,心想:若用手去抓,可能會捏死小蟲,索性用舌頭舔去這些小蟲。但因狗身腐爛化膿、臭穢不堪,眼睜睜去舔實在難以下舌。于是他就閉上雙眼,伸出舌頭去舔,可舌頭沒有觸到狗身,而觸到地面。他睜開雙眼一看,母狗已經不見了,唯有金光赫奕的至尊彌勒菩薩出現在面前。無著菩薩說:“您的悲心實在微弱,我爲親見您,十二年苦修,您卻一直不現尊顔。”彌勒菩薩說:“非我不願現身,實際上我與你形影未離,因汝業障所蔽未能見我,由于你以十二年苦行之功德稍減罪業,才見我爲一條可憐的母狗,又因爲你對它生起了真實無僞的大悲心,使自己的業障清淨無余,而今才真正面見了我。”此公案亦說明了修積資糧、消除業障最具權巧方便的即是大悲心。因此勤修大悲心應如斷臂母親的獨子被水沖走時的焦急、悲嚎之痛苦心念,如是觀想叁界衆生被痛苦的河流沖走,沈溺在輪回苦海中,對此應該發起難以堪忍的大悲心,但我又無能力救拔他們出離苦海,該怎麼辦呢?應當誠心祈禱唯一的怙主上師叁寶,加持自他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速疾成就度化衆生的能力,並精進勇猛的修持六度萬行、廣積二種資糧回施一切有情,最終同登覺岸。

  乙貳(所造論體)分二:一、宣說暫時地;二、宣說究竟地。

  丙壹(宣說暫時地)分二:一、分別說十地;二、說諸地之功德。

  丁壹(分別說十地)分叁:一、極喜地等五地;二、現前地;叁、遠行地等四地。

  所謂“地”梵語音爲“布莫”,義爲功德所依處或安住。其定義:即出世無漏的智悲雙運。喻如世間萬物皆依大地而生長,是則菩薩相續中生起的無量功德,皆依空性(智)與方便(悲)雙運所生,故以“地”爲喻。按本論講菩薩在入根本定時,雖然本無地道的分位差別,然于出定時以十度波羅蜜多增勝的差別而分了十地。比如布施波羅蜜多在入定位中本無差別可言,于出定位中分以其境界的增勝差別可以分爲:有叁輪執著的爲世間波羅蜜多;無叁輪執著,即叁輪體空的爲出世間波羅蜜多。聖解脫軍于《現證莊嚴論注釋》中亦如是宣說了以出定的十度而分十地。

  

  天降塔

  

  第一勝義菩提心

  戊壹(極喜地等五地)分五:一、極喜地;二、無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

  己壹(極喜地)分二:一、宣說一地;二、結尾本品。

  庚壹(宣說一地)分叁:一、略說本地;二、廣說功德;叁、結說此地功德。

  辛壹、略說本地

  佛子此心于衆生,爲度彼故隨悲轉,

  由普賢願善回向,安住極喜此名初。

  該頌主講大乘見道菩薩的本地。初地佛子以此清淨廣大賢善之心,爲度化彼諸衆生,故時時隨大悲心所轉,凡是自己叁門所造的一切大小善根,皆依普賢無盡行願來善加回向,如是安住極喜地者,名爲初地菩薩。

  初地菩薩首先是從薄地凡夫入資糧道至加行道,待二道圓滿究竟後,趣入見道即登一地(極喜地)。菩薩在一地以前因分別心從未見到法界的真實本面,唯達見道時以無漏的入定智慧超越了分別心,方得現見法界本面。爾時初地菩薩對佛、法、僧叁寶生起了不共的歡喜心,由離成佛很近而極喜,徹底遠離了凡夫地位而極喜,成一切衆生的導師而極喜,因此于出定位中內心禁不住數數歡喜,故名極喜地。《華嚴經》雲:“複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一切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衆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如《寶鬘論》雲:“彼等初歡喜,菩薩歡喜故。”《十地經》、《法界贊》、《解深密經》皆如是說。

  證得見道位的諸大佛子于衆生發廣大心,爲度化一切衆生而時時隨大悲心所轉。因彼相續中已有無漏的智慧與大悲心,有著不爲自己求安樂,專爲衆生脫離苦的偉大精神,勤于成辦利樂衆生的廣大事業,如《華嚴經》雲:“除滅一切諸心毒,思維修習無上慧,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如是證極喜地的大菩薩能成辦自身大利,並于出定位中廣發大願,積極地成辦衆生的利益。諸經論中雲:“衆生根器千萬種,爲令彼等獲二利,菩薩行願量如海。”雖然菩薩們的行願如海,但皆可攝于普賢菩薩無盡行願中,雖有無量十大行願,但皆可攝于此十大願王之中。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論》中雲:“十大願王者即:于無量諸佛廣修供養;護持一切聖教正法;隨類現形分身無數;往詣無量刹土;圓滿波羅蜜多;成熟有情相續;修煉清淨刹土;與聖者菩薩的境界相應而安住;一切言行皆作饒益;獲得大菩提果。”又因經論中說:“衆生根器千差萬別,爲使一切衆生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是故菩薩之願亦量如海際。”彼地菩薩在出定時,亦由普賢行願來回向善根,入根本定時主以無漏智慧安住于法界本性,從這一角度而言,菩薩無有地、道等分別,不可言說,此時二取皆已融入法界,一切分別執著亦就自然寂滅,正如雲霧融入虛空無別。如《十地經…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