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如鳥飛越空中迹,智者無說亦無見,如是一切佛子地,尚不可說甯可聞。”然于出定時主以無漏智慧所攝的大悲心,仍然廣修六度萬行,精勤地成辦自他二利。
如是以入定的甚深智慧與出定的廣大悲心之雙運,就表明了極喜地的本體。從不共的作用來講:入定的智慧能滅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遍計種子,能通達了義的法界本體。出定後的大悲心于成辦利樂有情的廣大事業中不生疲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等長時苦行毫不退失而勇猛精進。
然應了知頌文中並未宣說一地菩薩圓滿一切願心,而是說剛剛生起真實的殊勝願心,因爲直至八地時願度才能究竟。龍樹菩薩亦說過,初學者即便是念誦行願品等願詞亦不過是相似的發願心而已,唯有證達一地見道時方能生起真實無僞的願心。大菩薩以真實無漏的智慧攝持,故能安住于叁輪體空的基礎上而回向善根。
辛貳(廣說功德)分叁:一、莊嚴自續功德;二、超勝他續功德;叁、一地增勝功德。
壬壹(莊嚴自續功德)分叁:一、得具義之名功德;二、得生家族等功德;叁、滅盡惡趣功德。
癸壹、得具義之名功德
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
此贊初地菩薩具實義之功德。由彼補特伽羅從此獲得了勝義菩提心的緣故,爲相應彼之境界,則唯以勝義菩薩之名而稱說。
《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大智度論》雲:“得智慧分,名爲菩薩。”由彼補特伽羅已見圓滿的法無我空性,生起了勝義菩提心,畢竟超勝諸異生地,故唯應以菩薩的名稱而說,不可以余名稱說,彼者已成聖者之故。按藏文解釋,所謂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乃覺悟之義,薩埵乃發心之義,如是覺悟真理、發心度生,故曰菩薩。這就是于此地聖者補特迦羅決定爲勝義菩薩之稱的原因所在。又于大乘資糧道、加行道修行的補特伽羅,亦稱爲世俗菩薩,因其相續中具有真實的世俗菩提心故。如《入菩薩行論》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癸貳(得生家族等功德)分五:一、種姓功德;二、所斷功德;叁、所證功德;四、能力功德;五、增上功德。
子壹、種姓功德
生于如來家族中。
這是贊歎初地菩薩所具之功德。因爲登地以上的菩薩才是真正生于如來的家族之中,成爲真實佛子,具足了成佛的種姓,決定無有退轉,將來必定成佛。
初地菩薩亦證悟了佛陀所悟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理——緣起性空,若說菩薩與佛尚有差別,那只是分證與圓證的差別而已。然足以成爲如來真實之子,能續佛慧命、廣利有情、肩負如來家業。因爲他相續中已經生起了勝義菩提心的緣故。《華嚴經》雲:“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生在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等,決成無上覺。”
子貳、所斷功德
斷除一切叁種結。
登地菩薩在現量見到法界本性的同時,就斷除了二障的一切遍計種子。在初地時主要斷除之障礙分別有叁種結,即薩迦耶見、疑見、戒禁取見。此叁結爲煩惱障的種子、生死流轉的根本。薩迦耶見能障礙趣行解脫,疑惑見能使迷失方向,戒禁取見導致枉入歧途,不得正道解脫。
梵語“薩迦耶”義爲遍計與俱生我見、壞聚見、有見等。它居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惡見之首。即于五蘊妄執有我,或認爲存在常恒不滅的作者、不可思議的神我等,以此爲緣而生我執,由我執等無明習氣造諸業惱,則于生死輪回流轉不息。當依小乘第一轉四谛*輪的修法精要,了悟圓滿的人無我空性,通過見、修道的智慧來破除遍計與俱生我執,滅盡煩惱障,斷絕輪回流轉,方能獲得解脫的安樂。
疑見:大小乘的《俱舍論》中雲:對佛說四谛等*輪心生疑慮,懷疑依此修行後能否解脫;于佛說輪回苦性等,則認爲是過于悲觀、消極之談。總之是指對佛所說法生起不必要的懷疑,如果內心猶疑不信,則不會依教如理修學,如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既然懷疑不信,則不能由信起修,如是一切善根功德根本無從生起,因而仍不得解脫,嗚呼哀哉!故于佛法應當深信不疑是極爲重要的。
戒禁取見:即對不符合佛法,非佛所製之戒,執取爲正確而受持。比如內道許戒殺放生爲善行,有些外道卻以殺生祭神爲善等,以顛倒邪執枉受無義諸苦,不得正道解脫。可見這“叁大結”皆爲學道修行過程中的極大障礙,菩薩至見道位時以出世無漏的智慧才能徹底斷除這叁種結。因此雖于見道時皆已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的遍計種子,但這裏特別講述斷叁種結,有其一定的必要。《俱舍論》雲:“或不欲發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脫,故唯說叁斷。”譬如趣赴拉薩有叁種障礙:即心不欲趣行、迷失正道、疑惑正道等皆不達目的地,趣向解脫道亦複如是。解脫者,則需斷我執煩惱,證悟空性本體,然諸衆生愚昧無知,卻以薩迦耶見顛倒實執,非但不能接受無我空性之理,且于心生畏懼,因而不欲趣行修道,如是終將不得解脫。
此處僅僅依循顯宗大乘的講法,首應認定遍計與俱生執著的種子,複次再了知應該如何遣除遍計與俱生執著的道理。
認定者:即應分析明辨遍計與俱生之間的差別,亦爲了知經論含義,便于確認道地中逐層破除粗、細執著的次第,故首先認定最爲關要。然則此處所認定的遍計不能誤解爲唯識宗所許“叁法”中的遍計法,其義將在本論第六品中講述。
一般來說,衆生有俱生、遍計兩種無明,俱生、遍計二種執著。所謂俱生無明:即與生俱來的貪嗔等煩惱。俱生執著:即一切衆生與生俱來的種種執著。所謂遍計執著:一般普通衆生尚未現行,因未學修外道宗派者雖不知有五種特點的“我”與萬能的神我等,但通過外道論典的熏習後,就生起神我等各種邪見的執著,此粗大的執著稱爲遍計執著。遍計無明:即是此粗大的邪見煩惱。總而言之,凡是被外道邪派熏習所引生的執著皆爲遍計執著及其種子,此外均屬俱生執著及其種子。持此認定方法之宗,即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的《現證莊嚴論釋·金鬘疏》、克主傑的《中觀總義·善緣者睜眼論》、甲曹傑的《現證莊嚴論注釋》、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和班欽額秋的《入中論注釋》與《現證莊嚴論注釋》、甯瑪派無垢光尊者的《宗派寶藏論》、華智仁波切的《功德藏論·難題釋》、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辯答日光論》、《澄清寶珠論》、《中觀莊嚴頌·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與沙格西的辯論書中皆如是承認。再者印度中觀論師,如月稱菩薩的高足聖者紮雅阿楞達論師于《入中論廣釋》中在講述“斷叁結”時,對遍計執著與俱生執著亦作了同樣的認定與抉擇,彼于論中說:“凡是被外道熏習所引生的一切執著,皆判爲遍計執著,此外凡是與生俱來的一切執著,諸如我要獲得安樂、遠離痛苦等皆判爲俱生執著。”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雲:“薩迦耶見分有兩種,即俱生我執與遍計我執。前者即凡夫異生甚至飛禽走獸等一切衆生與生俱來的我執。後者即了知、學修外道宗派後,心相續中生起的異常我執,並于邊執見亦如是分有兩種等。”所知障的認定亦如是類推,同樣有遍計和俱生兩種。
簡言之:凡是于見道位中對現見圓滿空性直接作障礙的皆爲遍計執著的種子。現見法界本面後,凡于修道位中,直接對修習圓滿空性作障礙的皆爲俱生執著的種子。煩惱障與所知障皆有如是兩種分法。以上簡略概述了印度的中觀論師與唯識論師以及雪域的諸大論師,對遍計執著與俱生執著的明確認定,故于此處引以爲證。
在講述了遍計與俱生的認定後,再來講述二障的攝略分類。即因、本體、作用叁種分類:
二障之“因”者:佛于《楞伽經》中雲:以我執(薩迦耶見)産生的煩惱心爲煩惱障,以叁輪法執産生的分別心及習氣爲所知障。
二障之“本體”者:彌勒菩薩于《寶性論》中雲:“叁輪執著心,許爲所知障,吝等惡分別,許爲煩惱障。”六度之違品皆爲煩惱障的本體,此外的叁輪執著皆爲所知障之本體。
二障之“作用”者:小乘《俱舍論》雲:“主要對獲得暫時解脫作障礙的同類惡心,皆爲煩惱障。”大乘俱舍論雲:“對獲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脫作障礙的同類執著習氣,皆爲所知障。”然應了知貪嗔癡等煩惱,對一切智智的究竟解脫,並非不成障礙,乃至未斷俱生我執之前,叁輪的法執對轉生輪回,亦並非不成助緣。此處就主要障礙獲得暫時解脫與究竟解脫而分別講述了煩惱障與所知障。其原因是,若能遣除輪回的根本因——薩迦耶見,則能遠離生起輪回的一切煩惱,獲得暫時解脫,但僅此卻不能斷除障礙一切智智的所知障。
甯瑪派自宗認爲,如果徹底斷除了俱生薩迦耶見後,僅依叁輪的執著,不會産生煩惱障,因爲已經不具備生起煩惱之因。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如此二障之差別,以因、本體、作用來作了分別概述,雖于各種論典中有側重點不同的講法(有些側重于因方面講,有些側重于本體方面講等),然其實際的關要卻是一致無別的。總的精要歸納如下:轉生輪回的主因是貪心等煩惱,彼等(無明煩惱)一無百無的根本在經典中說是“俱生我執”。若以正理來抉擇亦可如是成立。以薩迦耶見爲因的根本執著所生之一切煩惱,皆爲煩惱障。不能真實了知如所、盡所之一切法,皆因障礙現見法界本性之無明,凡是法執所攝的粗、細無明皆爲所知障。如是徹底了知後,相對于修道時應斷的角度而言,我執産生的吝啬等,成六度中各自違品之分別惡心,有此則難以趣入各自對治法的波羅蜜多而修行,故屬于煩惱障。雖入波羅蜜多,然不能修證圓滿的法無我空性,主要是因叁輪執著的分別心,故屬于所知障。並引用了《寶性論》雲:“叁輪執著心,許爲所知障,吝等惡分別,許爲煩惱…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