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障”。”
關于斷障這一問題,分他宗觀點與自宗觀點。當知此處並不是指小乘阿羅漢入大乘道後如何斷障,而僅述本具大乘種姓的凡夫弟子入道後應該如何斷障之理。
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在早期的著作中所述這一方面的觀點與甯瑪派相同。然于晚年著作的很多論著中所承認的觀點則有所不同,如《入中論·善解密意疏》雲:“應成派與自續派于斷障方面的承認有差別,自續派與唯識宗共同承許的觀點,認爲于大乘見道時斷除二障的遍計種子,二地以上同時逐層斷除二障的俱生種子,在八地時斷盡一切煩惱障,八地以上在斷除其余所知障的同時才開始斷除煩惱障的習氣俱生所知障。”他在講應成派不共的觀點、八大難題中的兩個問題時,認爲依諸法所生的一切實有執著之種子是煩惱障,唯獨煩惱障種子的習氣才是所知障,並說在八地時才滅盡一切煩惱障的種子,八地以後開始斷所知障。
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及其弟子班欽額秋將大乘唯識與中觀的所斷法亦作了分門論述。果仁巴大師在《入中論釋》及《現證莊嚴論釋》中雲:中觀應成派與自續派在承認斷除二障時的觀點不同于唯識宗,因爲唯識宗承認八識,中觀宗只承認六識。若許八識,則七識(末那識)是屬于俱生我執的部分。按唯識宗所許,于見道時滅盡二障的遍計種子,八地時滅盡末那識,此屬于俱生煩惱障。然以中觀而言,在見道位已遣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遍計種子,以及聲緣阿羅漢應斷的二障俱生種子,趣入二地以上唯斷俱生所知障的叁輪執著相之種子、習氣。以上是略述他宗觀點,下述自宗觀點。薩迦派的班智達夏甲曲在《入中論注釋》中所許斷除二障的觀點與甯瑪派自宗的觀點完全相同。
自宗觀點分二:略說自宗,宣說正理。
略說自宗:甯瑪派自宗與中觀、唯識所許于十地中各自斷障的觀點是相同的。因爲中觀以空性爲主講深法,唯識以光明及五道十地之行爲而主講現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辯答日光論》中雲:“總的所斷法即煩惱障與所知障,其根本對治法即證悟空性的智慧,此二者如同光明與黑暗一樣不會同時並存。因此一旦在能對治的智慧現前之際,相對其本分的所斷法當即遣除,待所斷習氣的種子圓滿斷盡後獲得佛果。這是大乘所有宗派共同承認的觀點,即證悟人無我空性斷除煩惱障,證悟法無我空性斷除所知障,唯識宗至應成派皆如是承認,並且所許的觀點和意義亦無任何差別,唯于能诠句的說法略有不同而已,因此諸宗宣說道的關要其密意是一致無別的。無論需要斷除何等障垢,如果遍計執著尚未遣除之前說要斷除俱生執著是極不應理的。在斷除俱生執著時,亦是從粗分逐漸到細微種子而次第斷除,最後斷盡極微細的習氣。”又于《中觀莊嚴頌·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應知大乘唯識與中觀能诠句之經典,一字亦勿須舍棄,全是吻合無違而一味的。”《解深密經》與彌勒菩薩的《寶性論》、《辨中邊論》、印度中觀應成派紮雅阿楞達論師的《入中論廣釋》、聖解脫軍的《現證莊嚴論釋》、獅子賢的《現證莊嚴論釋》等經論注釋中皆異口同聲地說:于大乘的十地中,每一地皆有斷除其應斷的所知障,又所知障分爲遍計與俱生兩種,其中俱生又分爲兩種:即由煩惱障的習氣引生的所知障與叁輪執著引生的所知障。對此不僅唯識宗承認,且于中觀自續派與中觀應成派皆如是承認,因爲在八地以下仍有煩惱障的俱生種子尚未斷盡故。如《解深密經》雲:“叁地菩薩遠離欲界的一切貪心等。”《十地經》亦雲:“安住發光地的菩薩,邪貪邪嗔及以邪癡,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滅,于此地中悉得斷除。”聖解脫軍于《現證莊嚴論注釋》第一品中講解了二十二種菩提心,其中在講述第六地菩提心時說:“具足智慧波羅蜜多菩提心,猶如妙藥,依此二障之病皆能寂滅。”獅子賢論師所著《現證莊嚴論》與《般若一萬八千頌》對照的廣釋雲:“七地以下尚未斷盡俱生我慢故。”如月稱論師于本論的第四品中雲:“自見所屬皆遍盡。”又于第八品中雲:“八地滅垢及根本,已淨煩惱叁界師。”及《阿毗達磨雜集論》(大乘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等唯識論典亦都作了同樣的論述。在八地以下不但要斷除煩惱障的俱生種子,尚需斷除所知障的俱生種子。
甯瑪派自宗說:于見道時唯斷二障的遍計種子,修道時唯斷二障的俱生種子與習氣,分有如是兩種。
一者(于見道時唯斷二障的遍計種子):大乘一地菩薩現見圓滿法無我空性,斷除了二障的一切遍計種子。總的來說,大乘初地菩薩的心相續中具有不共的方便與智慧,不但其相續中二障的遍計種子與粗相的分別心已完全清淨,且連凡夫時心相續中所具有的俱生之粗分煩惱皆不生起,並絕對清淨與佛同等。《華嚴經》十行品雲:“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十行位菩薩尚能如是,何況初地菩薩呢?因此初地菩薩與普通凡夫、外道是截然不同的。華智仁波切在《功德藏論·難題, , , 釋》中雲:“不但是外道者的心相續中具有遍計種子,且于登地以前所有衆生的心相續中均具此遍計種子。”因爲在往昔生中都有可能入過外道,唯待將來獲得大乘見道時,才能滅盡此遍計執著的一切種子,甚至包括所知障的一切遍計執著皆能斷除。以小乘的無學道中尚未斷除所知障的一切遍計種子,僅從這一角度而言,大乘初地菩薩亦就遠遠超勝了聲緣阿羅漢的無學道。並且在大乘一地時就已經圓滿了一大阿僧祗劫的方便福德資糧,亦具足了現見圓滿法無我空性的智慧資糧,于入定時獲得出世無漏的勝義菩提心,出定時具足十二種百功德,以此爲據,初地菩薩不但超勝了一切凡夫,而且亦完全超勝了聲緣阿羅漢。
再者自求解脫的小乘弟子,雖然獲得阿羅漢果,但對修習大乘勝道卻是一種障礙,因爲在小乘的五道次第中,刹那亦沒有生起如同大乘菩薩的發心,一心唯求自我解脫。並于大乘了義經中,佛呵彼爲焦芽敗種,僅滯化城歧途者也。因此佛經中說:“小乘阿羅漢與本具大乘種姓的凡夫,即便是同時入大乘的資糧道起修,但他們分別獲得佛果的時間,卻有很大的差距,大乘種姓得成佛果較阿羅漢快四十九劫。”亦即阿羅漢雖然蘇醒了大乘種姓,入了大乘道修行,但于得成佛果較凡夫蘇醒大乘種姓後、直入大乘道修行者尚須遲緩四十九劫,走了一條迂回曲折之路。其原因有兩種:一是發心的差別:小乘行者初入道時即緣自己獲得阿羅漢果而生起出離心、受持清淨戒行、修人無我空性、自求解脫,此相對來說,雖是善心,但屬于所知障,因此于阿羅漢聖者的八識田中(阿賴耶識)具有了深厚的小乘發心、自求解脫的不共習氣,對此尚須一定的時間才能予以斷除,故成獲得佛果之特大障礙。然而直入大乘道的行者最初即緣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等,故無此障,所以先得成就佛果;二是種姓(根器)的差別:大小乘行者雖各醒大乘種姓,但小乘行者根性已定,屬下根故,後雖入大乘仍不如最鈍根菩薩。故于大乘道中修行時,純屬下根行者,成就佛果甚爲緩慢。
二者(修道時唯斷二障的俱生種子與習氣):從二至十地之間,共有九地,此處概述其修法主要對治的是二障之俱生種子,此各分粗、中、細叁品,每一品各又分叁,共爲九品。粗的粗分于二地時斷除,粗的中分于叁地時斷除,粗的細分于四地時斷除;中的粗分于五地時斷除,中的中分于六地時斷除,中的細分于七地時斷除;煩惱障的微細習氣、俱生所知障細的粗分障礙于八地時斷除(此地時滅盡煩惱障);其細的中分障礙于九地時斷除。細的細分分二:細的細分、細的極微于十地時斷除。全知麥彭仁波切于《澄清寶珠論》中雲:“大乘見道中斷除的是二障的遍計種子,再逐漸同時斷除于二障的俱生種子,至第八地時滅盡我執相續,故此叁清淨地無有煩惱障,其後唯有斷除所知障。在十地末尾,以金剛喻定的智慧摧毀二取迷亂之細微習氣後,無間獲得善逝如來出有壞之智慧金剛身。此乃與聖境諸大車軌之密意相合,不應混合于後學之分別念,若能了知此理,自然就能解開諸論之難處,並密意江河融入智慧之海故。”
宣說正理分叁:教證、理證、辯駁。
一者.教證:大乘初地菩薩以見道智慧只能遣除遍計種子,不能遣除俱生種子,俱生種子唯有通過見道後的修證智慧才能斷除。全知麥彭仁波切于《澄清寶珠論》中雲:“一見真谛者,能斷遍計惑,如知繩非蛇,相續生對治,修行後次第,能斷俱生惑,識變對治性,斷盡細種子,複不生出故,如日遣黑暗。”又于《辯答日光論》、《阿毗達磨雜集論注釋》、《智者入門論》、《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皆如是說。
華智仁波切在《現證莊嚴論注釋》及《功德藏論·難題釋》中皆說“初地菩薩能斷除的僅是遍計執著種子”,以此破除了他宗所許。
關于承許見道時斷俱生種子的這一觀點,華智仁波切說:“以無著菩薩的觀點而言,見道時唯有斷除遍計執著的種子。”遍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于《宗派寶藏論》中雲:“一切執著的遍計種子,是見道智慧的所斷法,一切執著的俱生種子是修道智慧的所斷法。”永嘎仁波切于《功德藏論廣釋》中亦如是說。印度論師在《阿毗達磨雜集論注釋》中亦雲:“見道智慧只能斷除聞思外道邪派而産生的遍計煩惱的種子,修道智慧才能遣除心相續中無始以來串習的俱生煩惱。”印度唯識論師、無畏生處尊者于《善解釋迦論》中雲:“顛倒的遍計執著唯依見道的智慧方能遣除,然于無始以來,串習于心相續中的俱生薩迦耶見,唯依修道的智慧方能予以遣除。”紮雅阿楞達論師于《入中論廣釋》中雲:“彼者俱生薩迦耶見及邊執見,非爲見道所斷法,因爲無始以來串習的俱生薩迦耶見等長時沈眠于心相續中,是故唯依修道的智慧方能斷除。”獅子賢論師在《現證莊嚴論廣釋》中對上述觀點亦作了相同的論述。
二者.理證:在遣除垢障方面,般若經論與獅子…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