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如、法界等勝義谛的名詞,但這些名詞與中觀中所诠示的意義卻有天壤之別,其根本亦未能通達釋迦佛陀所宣說緣起性空的甚深義理。所以內道的緣起法是最勝無上的,故被尊爲諸說中的第一。就連印度古今的外道物理學家等所有教派的論師們,均稱佛陀所說的緣起法是諸說中的第一。此緣起性唯依內道的佛經與龍樹等諸大菩薩所宣說的正確理論方能通達,此能成立的甚深見解亦是一切教派中絕無僅有的。怙主龍樹菩薩在《回诤論》中雲:“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諸說空緣起,中道爲一義,無等第一語,敬禮如是佛。”又于《七十空性論》中雲:“由一切諸法,自性皆是空,諸法是緣起,無等如來說。”又于《六十正理論》中雲:“若有許緣起,諸法如水月,非真非顛倒,彼非見能奪。”又于《出世贊》中雲:“戲論說衆苦,自作及他作,俱作無因作,佛則說緣起,若法從緣起,佛即許是空,說法無自性,無等獅子吼。”此等唯說由緣起因故自性本空,因此緣起義現爲大空性本義即是龍猛菩薩不共之宗。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雲:“無論何宗承許諸法自性本空之觀點皆可成立,諸法皆爲緣起顯現故本體空性,凡許空性,即有緣起,由緣起性故,安立四聖谛亦極應理。由緣起故乃有苦谛,若無緣起,則不生苦,彼無性故即爲性空,若有苦者,則于苦集、苦滅、趣苦滅道皆可成立,故于認知苦谛、斷除集谛、修持道谛、現證滅谛亦得成立。如果有知苦谛等,必有向、果及其安住諸向及諸聖果的聖者。若有住向果者,必有僧寶,有諸聖谛即有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亦能成立有佛,能如是成立叁寶。”由此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分位差別與所證功德以及善不善業果報等一切名言皆能成立。故《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又雲:“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無四聖谛故,亦無有法寶,無法寶僧寶,雲何有佛寶。”當知中觀所說緣起性之空與世間人所認爲無一物之空是截然不同的。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雲:“有部宗對中觀師說,若汝安立諸法皆無自性者,則如世尊說自所作業自受異熟果報,此等一切豈非皆爲汝破,如是謗無因果即成無見者。中觀師駁曰:我宗並非無見者,而是在破除有無二邊,光顯能往般涅槃城之中道義,未說諸業作者果報等是斷無,應能善立彼無自性。若謂所立無自性者,則于能作所作皆不應理,此咎仍在。駁曰:此過非有,唯有自性不見作用故,唯無自性見有作用故。”又于《中觀四百論釋》中雲:“我非說無事,是說緣起故,汝說有事耶,非唯說緣起故,汝何所說,宣說緣起,何爲緣起義,謂無自性義,即自性無生義,能生性如幻現、陽焰、影像、乾達婆城、變化、夢幻、果義,空無我義。”此顯由許緣起,能除有事無事二邊之理。由說緣起義即自性不生,故能遣除有事的實論,由能生如幻等果爲緣起義,故能遣除無事的實論。《中論》雲:“說有是執常,言無是斷見,故于有無二,智者不應住。”中觀師由緣起因而說業果等皆無自性之空,外道現世美(順世派)不許業果等爲緣起,不以彼爲因,由未見現在有情從前世來、及經此世往後世等,以此爲據而妄說沒有前後等他世。其實彼二之“因相”有極大差別,成立無性的根據理由亦截然不同。如《顯句論》雲:“有者妨難說,諸中觀師與無見者(外道現世美)全無差異,因爲彼說善不善業與作者及其果報一切世間自性本空,諸無見者亦說彼無故。其實不然,此二觀點根本有別,因爲中觀師說有緣起,由緣起故就性空門,說今世後世等一切皆無自性。而諸無見者卻並非如此,以自之邪見了達後世等絕無,非能如實證悟,唯緣現世諸法行相自性,由未見彼從前世來今世、從今世往後世故謗無前世後世,同于今世可緣之事。”若謂,中觀師與無見者“因相”雖有不同,但于通達前後世及業果無自性方面是相同的。破曰:此亦不同,外道現世美所許的無性是畢竟無之斷無,中觀師所許的無性是緣起性空,即世俗中有業果等緣起法。如《顯句論》雲:“彼等亦于諸法性通達爲無,由此見故亦是相等。答曰:非也,因爲中觀師許世俗有,彼等不許故並非相等。”總的來說,有者所說的無性空,並非善妙空性,故當以理遣除,否則若誹謗般若經與法等必將墮落惡趣。如《中論》雲:“若惡觀其空,少慧受衰損。”
初學者若未消除業障,亦未依止善知識系統地聞思中觀教理,是難以獲得中觀正見的。如《中論》二十四品中雲:“由知諸劣慧,難達此深法,故于說正法,能仁心退舍。”又《寶鬘論》雲:“此法甚深故,知衆生難悟,故能仁成佛,欲舍不說法。”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應于能得正見之因,以善護所受淨戒爲本,多門策勵修積資糧、淨除罪障,親近善知識勤求大乘教法,精進聞思修行善也。”故具智慧者應于了義經典及中觀等清淨釋論所宣說緣起性空的甚深義理生起殊勝信解。特別是印度應成派的佛護論師、月稱論師及雪域大法王無垢光尊者與全知麥彭仁波切等已無余盡解聖者父子(龍樹、聖天)所有密意最極深細的微妙處,即依緣起對無自性法及法性現爲因果之理,應當深生定解,以至他人無法傾動之位。本來佛有各種各樣的功德,揭示緣起法的特性乃爲佛陀的一種特殊不可思議之功德,亦是不共于其他任何教派的殊勝功德。
雖然上述五大因是中觀應成派與自續派共同的理論,但二派分別在運用五大因來抉擇的方式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自續派是以與他宗共同承認的叁相理論,力圖從正面去推出無自生、無他生等空性的結論,故爲自續理論。應成派則是完全以他宗自許的叁相理論,亦謂“他稱”理論來抉擇諸法無自生、他生等離戲大空性,故爲應成理論。如破自生時,自續派以叁相理論推測說,自生不能成立,因爲汝吾共許叁相理論推測、觀察的結果是,若許自生,會有無義生、無窮生的過失,故自續派于對方說,汝吾應當共許無自生的空性爲所立。而應成派本來無有任何承認,然于遮破自生時說:自生不能成立,否則會有汝宗自許相違的過失。因爲以汝宗自許之叁相理論來觀察、推斷的結果,即諸法並非自生,否則會有無義生、無窮生的過失,以此間接上汝宗應許具有了自許相違的過失。故應成派于對方說,汝等必須承認沒有自生的空性爲所立。總而言之,自他共許之叁相理論,爲自續理論,僅以他宗自許之叁相理論作如理的推斷爲應成理論。
由于應成派所抉擇的是出世入根本慧定的大空性,如是安住法界的究竟本性中本無任何能立、所立,法界本離一切分別、一法不立故。彼派論師亦是在不離法界本體的同時,借助他宗自許之理論來抉擇諸法的本來空性,逐層剖析彼許之對境及其執著。
觀察諸法實相的勝義理論——五大因亦是顯密共同的理論,如于密宗中的《法界寶藏論》、《直指心性注疏》
以及印藏聖境大德們著作的《大幻化網注疏》等中,特別是在抉擇遠離四邊八戲的勝義大平等時都共同用到了五大因,乃爲真實超離四邊八戲的無上理論。故于上述五大正理切莫人雲亦雲,或僅依諸大論師的言語來照本宣科,相對于真正希求解脫的人來說,應該用心深入細致地思維、反複推敲、仔細觀察、系統理解是極爲重要的。
二者.不共四大因:印度中觀應成派的佛護論師在《中論釋》、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智慧品》、月稱論師在《顯句論》及《入中論自釋》、紮雅阿楞大論師在《入中論廣疏》等論典中皆已講述了應成派的不共理論,並以應成派的觀點來抉擇了般若經與龍樹菩薩的究竟密意。雪域中觀論師們所著作的諸論典中對彼等觀點又作了廣泛的抉擇。諸如前代中觀論師所著作的有關中觀方面的諸論典與無垢光尊者的《宗派寶藏論》及《如意寶藏論》、薩迦派榮頓巴尊者的《入中論釋》、果仁巴大師的《入中論釋》、噶舉派噶爾瑪巴的《入中論廣釋》等論典中都如是宣說了應成派的不共理論,彼諸論師在論中運用此等不共理論時,雖然安立有名稱與分類的不同,但對此分類衆多的理論,皆可歸攝于叁種或四種不共應成理論之中(此叁種是他稱叁相理論以外的)。上述彼諸中觀論師在運用不共理論所抉擇的觀點都比較類似,只是與格魯派所抉擇的八大難題有所不同。
應成派的不共四因:即彙集相違之應成因、根據相同之應成因(是非相同之類推因)、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應成因、他稱叁相之應成因。
在尚未分別诠釋不共應成理論之前,爲能簡明易便地了知此不共理論,引用恭尊雲燈嘉措的《知識總彙》(又譯爲《所知藏》)中雲:“彙集相違之應成因,是由他宗所許之立論(能立)而發其不承認自己應有的太過;根據相同之應成因,即上述應成之過唯遍(唯一遍滿),在他人的意識面前依靠比喻作一定的說明;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應成因,宣說由此所發應成太過之力使他宗無法回辯;他稱叁相之應成因,以上述叁相應成理論于敵宗分別識面前真實安立他稱(許)之宗法、同品周遍、異品周遍後,以他稱之因(理論)于他的心相續中能夠生起比量。應成派不共同的四大理論,可以用于破四邊生的任何一邊上,此處主要以四邊生爲例而稍作宣說。
首先以理遮破外道數論師承許自現或自生的觀點。彼宗認爲諸法在因位時已有,才能如是産生,無則不能生。譬如,芝麻本具油性,故能出油,石沙本無油性,故不能出油。對此以理破曰:若許諸法是有而生者,此生應成無義,因位時已有故,此爲彙集相違之應成因;彼宗若謂:此者不定(不定似因)。破曰:應成無窮生,已有再生故,此爲根據相同之應成因;彼宗又謂:此二不同(因時已有與後生之有不同),如泥團中尚未明顯之瓶可生,已明顯之瓶不能複生,此二有明顯與不明顯的差別故。破曰:泥團中有不明顯之瓶與所立相同(因爲泥團上有不明顯之…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